最近有個挺有意思的事情,身邊有個富二代的小夥伴,給我講述了他們家最近幾年的變故和心態變化,讓人聽得不勝唏噓。
這哥們老爹快七十歲了。家裡差不多有十個小目標左右的積累,這點家業都是老爹折騰出來的。
他老爹年輕的時候是做包工頭的,後面完成財富積累是因為趕上了我們國家城鎮化那波的尾聲。
再此之前雖然也賺到了一些錢,但是算不上什麼特別的大錢,大錢基本上都是在2015年那波去庫存賺到的。
剛剛開始創業的時候因為自己是乙方,基本上每天早早就到了甲方辦公室。
給甲方那邊的領導們端茶倒水掃地先混臉熟,之後才能接到小單子開始起步。
現在每次和他爹聊起來,老爺子都會調侃說,現在這個家業都是當初給人端茶倒水掃地換來的。
後面原始積累階段也不容易,做稍大一點工程的時候沒錢,只能是說動家裡親戚聯保從信用社貸款,工地遇到地皮流氓勒索,全家人拎著鎬把子和對方幹。
後面有了積累做房產開發,中間和城中村搞的一度搞得劍拔弩張,不過最後還是把專案蓋起來了。
蓋起來以後就遇到了12-15年全國範圍內的房產低迷,當時資金緊張到處借錢房子還賣不出去。
後面從15年颳起的去庫存風,終於在16-17年刮到了他們的城市。房子價格一路賣一路漲,最後收穫了接近十個小目標的利潤。
房子在19年賣完之後,由於運氣好停下來沒拿地,使得他們成為這場遊戲的最後勝利者。
他們所在的那個三線城市當時樓面地價是9600,現在是3000不到。當時拿地的人家到現在,基本都是虧了個底朝天。
我說你們其實也算命好,他說算命也不算命。我們當時其實也差點上頭去拿地,後面因為中間遇到了兩件事改變了軌跡。
一件事你可能不記得了,當時你來我們公司,認真的說後面這類三線城市不要拿地了,後面多數是血虧。
當時我家老爺子還不高興,說我們在這個城市深耕多年,做了這麼多年地產還不如你瞭解麼。
當時你倆在會議室還爭執了半天,後面老爺子還挺不開心的,因為公司裡沒人敢挑戰他的權威。
不過也就是因為這次爭執,我們決定看好的兩塊地先繼續觀察一下,然後再決定要不要拿。
畢竟我們自己也感覺那段時間心態確實是太著急了,看著別人到處拿地的資料,總覺得自己這時候不衝就要落後被淘汰了。
沒想到的是後面沒過兩個月時間,我們這個三線城市的房價雖然沒掉,但是銷量卻急轉直下。
知道這個情況是因為我們有個部門,每天都在統計全市的成交資料,每天都有數字往我們這邊報過來,尤其是新盤的資料。
以前有句話叫量在價先,成交量掉了這麼多,後面挺價大機率是挺不住的,後面我們就決定暫時先不拿地了。
現在回頭看我們現在日子過得不錯,一個是資料變化帶來的判斷,另一個就是你們那場爭執讓我們決定再看看。
看了幾個月之後,感覺成交價格沒掉,但是成交量掉太快了。畢竟房子建成還要兩年之後,現在拿地可能有點危險。
之後現金拿在手裡一直沒動,不知不覺我們就成為這個城市最後的贏家,因為以前拿地很猛的幾家基本上都倒閉了。
那時候這些猛人們拿地差不多都是9600的樓面價,現在同樣的地方差個幾公里的距離,拿地價大概是3000左右。
這房子裡面主要成本就是土地,蓋房子所有的成本全算上,也不過就是3000塊錢。
你土地價格差了這麼多,等於說只要你拿地了,基本上就會被拖死,因為蓋起來是根本不可能的。
別人拿地3000,加上建安成本3000的話,蓋好只有6000的成本,我蓋好要12600。
這個價格上面再加點利潤,後來拿地的賣8000就已經賺錢了,前面拿地的賣14000也就是保本。
因為同樣是加了1400的價格,基數是6000和基數是12600,利潤率完全是不一樣的。
有時候想想,這人的命運真的是一瞬間。要是當時我們也衝動拿地了,那現在基本洗洗睡了。
不過雖然在房地產開發上死裡逃生沒踩大坑,但是因為那些年突然賺了大錢春風得意,後面幾年各種各樣奇奇怪怪的坑,我們是真的一個沒少踩。
在網際網路金融流行的時候,我們自己也去做了小貸公司,到現在還有一兩個億的債收不回來,一直在和對方打官司。
後面不是又搞什麼長租公寓,我們又花了快一億做這個專案,本來租下來那個地方對面,是類似富士康的大廠。
沒想到我們剛裝修好沒幾個月,人家決定搬廠了,我們這塊的投入又白瞎了,每個月空置率差不多是在一半。
剛裝修好又捨不得放棄,虧了快兩年時間之後,終於決定不繼續搞下去了,這裡面又虧了一個小目標。
現在回頭想想還是止損速度太慢了,老是惦記之前的裝修沉沒成本,不然可以稍微少賠一些錢。
最搞笑的是有段時間我們不知道為啥想起來搞軟體,公司裡都是搞工程的粗人,根本沒人懂這個東西。
大張旗鼓的從外面找了開發團隊,然後開發了個教育軟體,開發軟體的成本就小千萬了。
之後開發團隊的人說,這個軟體需要做推廣,推廣的方式就是讓人免費用。
等於先燒錢買使用者,之後使用者數量夠多再回過頭收費,就像現在的網約車軟體一樣。
他們這種傳統行業出身的,哪裡幹過這樣的事情,也想不通裡面要先賠錢乾的邏輯,後面索性把這個團隊都砍了。
這算比較大的投資,虧小錢的生意就更多了,我們不是開發了好幾個樓盤嘛,小區周邊都有自己自持的物業。
當時公司裡有人提議說這幾個小區,咱們都做上自己的超市,周圍居民數量這麼多,大機率不會賠錢。
在公司沒啥人有超市經驗的情況下,在旗下樓盤開了兩個超市,年底一算賬還是賠錢。
不過因為這些房子都是自己的物業,基本也沒啥房租,所以雖然賠錢總體也賠不了多少,也就賠個兩三百。
我說你們是充分符合一個人或者一家公司突然暴富以後沒了方向,病急亂投醫的情況。
生活裡這種事情一點都不少見,你看有人中了彩票窮人乍富,往往都會做點讓人看起來很荒誕的事情。
你們的情況其實也是一樣,只不過你們體量更大。暴富的的原因是突然趕上行業爆發期手裡有這麼多錢,也不知道該拿這個錢幹嘛。
看到某個階段別人說這個專案好,你們也不管是不是適合自己,就砸錢去做了。
後面吃虧的事情遇多了,也就慢慢變得謹慎了,不過這中間往往已經虧了不少錢了。
你們是這些年積累的底子厚,生活裡更多的是那種頭腦容易衝動的,幾年時間就把趕上行業爆發賺的錢,賠了個精光也是很多的。
有時候想想,賺錢這東西要命好,要有魄力有膽量,要趕上了行業的紅利,眾多buff要集於一身。
但是虧錢這個事情那可太容易了,只要你手裡有錢腦子一熱亂投資,沒兩年就能給你虧光。
這哥們說確實是這樣的,我們身邊那些短時間暴富的公司,眼見它起高樓,眼見它樓塌了的,基本也就幾年時間。
以前行業好風光的時候,大家天天紙醉金迷混跡夜場,哪天消費不得三五萬。
現在大家賺錢沒那麼容易了,花錢也都變得摳搜謹慎了,這種大額消費也變得很少了。
投資以前是酒桌上高興,腦子一熱就投了。我們家以前四五百萬這類的小投資,很多都是這麼投出去的。
現在你給我詳細的計劃和預期,我都要考慮下有多大風險,回本週期有多長,心境和那時候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畢竟家裡積累的這點錢,我們花天酒地折騰是折騰不完的,因為你天天紙醉金迷身體也吃不消。
但是瞎投資花完可就快了,投資以後要租場地買裝置還要僱員工吧,這些都是持續的開銷。
要是沒辦法產生經濟效益,基本上就變成給社會投資和就業做貢獻了,因為後續處理的時候很難,只能當這筆錢沒有了。
現在錢又不好賺,與其這樣投資把錢折騰掉,還不如躺平自己去花掉,日子還過得開心點。
投資擴張和為就業做貢獻這個事情,還是留給市場上更有能力的企業家去做吧。
我們這小門小戶的,能維持收入養住現有的老人們,然後過好自己的日子就不錯了。
其實這個話最近一兩年我也不是第一次聽了,趕上風口做到這個體量的公司老闆我其實認識不少。
這兩年他們無一例外的放下了之前的雄心壯志,開始不折騰變得佛系,準備退休養老了。
幾年前我們說《越來越多人開始求穩了》,那時候這批人群還是上班族,現在居然老闆們也開始求穩了。
現在回頭看,這批1950-1970年出生的富一代們之所以能成功,大部分是因為抓住了時代的機遇而且干預冒險。
很多人其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會把自己的成功全部歸結於自己的個人能力。
在時代的紅利消失,屬於他們的時代過去以後,很多在上行期和紅利期被掩蓋的問題開始浮出水面。
要知道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他們上行期和紅利期之所以成功是因為膽大敢拼這個特點,但下行期這個特點往往也會給他們挖更大的坑。
很多人在下行期遇到困境以後,為了逆轉局面而做出極端的決策,直到耗盡所有資源和人際關係,並將身邊人一起拖下水。
最近幾年這樣的例子可以說比比皆是,而且大多數人因為過去有成功經驗,而且還非常固執的一根筋。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這兩句話說的,就是時代紅利和個人努力之間的重要性差異。
一個人能認清自己所處的時代和能力圈,懂得進退的時機真的是非常重要的。
記得前幾年經濟增長快的時候,總聽到一個詞叫做浮躁,其實浮躁從某種意義上,也代表著機會還相對比較多。
哪天你聽不到浮躁這個詞,而是經常聽到佛系的時候,也說明大家都躺平認命不願意折騰了。
最近兩年我們聽到浮躁這個詞,應該已經很少了吧,取而代之的是平替和佛系,因為那些過去幾年浮躁的,基本上都趴下了。
有時候想想,你趕上紅利憑藉自己的勇氣賺到錢是一回事,但是賺到以後能保住這些錢,不做過路的財神又是一回事,二者能都做到的才是真正的牛人。
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我們的第三部作品《人生起風時》已經出版。小夥伴們前段時間一直在問這個事情。
點選下方的圖片,可以直接下單。這裡面還有我們以前列書單時候,提到的其他書籍。
或者在噹噹搜尋《人生起風時》,也可以購買。期待大家讀完以後,給我一些反饋。
點選關注下方賬號,獲取最有用財經資訊和投資趣聞,每篇文章都有彩蛋或者驚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