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的“和平民主統一”論,就是假統一

6月26日,馬英九在敦煌研究院舉辦的兩岸弘揚中華文化活動致詞時,脫稿喊出兩岸應 “和平民主統一”,這一言論迅速引發兩岸熱議。
馬英九26日在莫高窟旁的敦煌研究院發表講話時,突然脫稿丟擲政治論述。(圖源:網際網路)
馬英九的脫稿講話反映其內心想法,但他為兩岸統一設定了很多條件。其一,他主張統一必須採取和平方式,完全排除武力手段。對此筆者不敢苟同。實現統一的途徑有很多,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我們決不排除武力統一的可能性。其二,他強調要尊重臺灣省內民眾的意願。但是祖國統一關乎中華民族整體利益,臺灣同胞固然是中國人,我們願意傾聽他們的意見,但大陸及港澳民眾的聲音同樣不容忽視。兩岸統一的程序,應由全體中國人民共同決定,而不是由臺灣島內部分群體左右 。由此可見,馬英九提出的 “和平民主統一” 與實際情況存在較大差距。
6月26日,臺灣青年等在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活動上。(圖源:新華社)
馬英九當然有權表達自己的觀點,但臺灣問題的最終解決必然是整個中華民族共同努力的結果。正如恩格斯講的:“許多按不同方向活動的願望及其對外部世界的各種各樣作用的合力,就是歷史。”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歷史發展有其內在規律,不會因某些人的意志而改變。
坦率地說,馬英九擔任臺灣地區領導人的八年期間,有點耽誤了祖國統一程序。他推行的 “不統、不獨、不武” 政策,受了美國方面影響。美國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臺灣地區的兩岸政策走向,而馬英九曾在美國接受教育,內心存在親美傾向,其兩岸政策的制定更多遵循美國意圖。如今他已卸任,一定程度上擺脫了美國的直接控制,此次言論相較於以往立場有點進步,至少明確提及了“統一”。但他為統一附加了很多條件,這與中央和大陸民眾追求的統一目標仍存在顯著差異。
馬英九一行26日參觀莫高窟。(圖源:大公報)
馬英九聲稱此次發言是即興發揮,筆者認為實際上並非如此,而是有備而來。當前,兩岸關係形勢嚴峻:賴清德提出“17 條”,將大陸視為“境外敵對勢力”,人為設定諸多兩岸交流障礙,民進黨當局實際上已阻斷兩岸和平對話的法律途徑;民進黨在島內大搞“綠色恐怖”,透過不合理的罷免手段企圖奪取“立法權”—— 在2024年島內選舉中,民進黨雖獲得“行政權”,但未能掌控“立法權”,“執政”受限,如今的行徑使得島內“綠化”程度進一步加深,給兩岸關係帶來新的挑戰。島內各界都清楚大陸綜合實力已佔據壓倒性優勢,特別是“5・7”印巴空戰中,巴基斯坦使用中國武器教訓印度,這一事件也給島內帶來強烈震撼。馬英九正是看到了局勢的危險性,才進行此次“脫稿演講”,在接受統一不可避免現實的同時,試圖透過設定條件維持現狀。
由於馬英九的講話出人意料,且與大陸一貫立場存在分歧,國臺辦主任宋濤隨即作出回應。宋濤主任強調,祖國統一應由全體中國人共同決定。
6月26日,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宋濤在活動上講話。(圖源:新華社)
作為專門負責兩岸事務的官員,宋濤的發言完全可以代表大陸方面的立場。對比馬英九與宋濤主任的講話,二者立場差異明顯,但從長遠來看,兩岸統一的主導權牢牢掌握在大陸手中,臺灣方面更應重視大陸的態度與主張。
熱文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