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能想到《白雪公主》會很難看,但萬沒想到會這麼難看。
故事非常幼稚,我建議13歲以上的朋友就別看了。鹿小葵都比這個深刻。

故事還非常擰巴,為了迎合"政治正確"迪士尼臉都不要了。基本上中國觀眾討厭啥他們拍啥。
那就別怪中國市場打臉,《白雪公主》首日票房只有185萬,豆瓣評分只有4.3分。
而且這一次《白雪公主》在美國也被影評人罵得狗血淋頭。迪士尼裡外不是人。
估計迪士尼還挺委屈,《小美人魚》上映的時候你們不是這個態度啊?
是啊,那會兒特朗普還沒上臺,影評人也不敢說實話啊。
魔鏡你是不是瞎
YIQIYINGCHUANG
有時候我也很納悶兒,迪士尼你搞政治正確沒問題,你就不能編一個新故事搞嗎?為什麼非要禍禍這些經典童話呢?
童話裡寫的很清楚,白雪公主是因為皮膚像雪一樣白,所以才叫白雪公主。迪士尼為了自圓其說,非說她叫這名字是因為在暴雪天出生。那她是不是應該叫"暴雪公主"?

而且既然選了瑞秋·齊格勒演白雪公主,那你就選一個差不多一點兒的演員來演王后啊。不的,非要讓蓋爾·加朵演。
咱不是說以貌取人,咱從魔鏡的角度出發,就這二位往這兒一站,誰好看誰難看不明顯嗎?魔鏡你是不是瞎?

按照她倆的長相,如果單純考察外貌,那整個故事都不用演了。白雪公主一點兒勝算都沒有。
如果魔鏡一開始就考察內在美,那整個故事也不用演了,王后早就把魔鏡砸了。
結果魔鏡沒有一個固定的審美標準,它的審美標準跟著"政治正確"走。過去魔鏡走"維密天使"路線,如今魔鏡改美國小姐選美路線了。

你要是質疑魔鏡,沒準兒它還振振有詞,不是你問我"Who's the fairest of them all"嗎?你說的Fairest是"美麗"的意思嗎?我以為是"公正"的意思。
我嚴重懷疑迪士尼在跟我們玩文字遊戲:我們說的Fairest,指的就是內在美。所以白雪公主比王后美,有問題嗎?
但是誰會問魔鏡"誰是世界上最公正的女人"啊?有病啊?!

就像美國選出來的那位選美皇后,令人反感的不是被選出來的人,而是這套政治正確的選擇標準。魔鏡就代表那套標準。
無視客觀標準,假裝平等多元,甚至故意與大眾審美反著來,這是反歧視嗎?我看這是歧視的最高境界。
獨立了一個寂寞
YIQIYINGCHUANG
除了"政治正確"的魔鏡,這版《白雪公主》另一個魔改的地方就是要硬凹白雪公主"獨立大女主"造型。
在原著裡,白雪公主始終被動,被動的被傷害,被動的被拯救。這當然不符合現代獨立大女主的要求。
於是乎電影裡的白雪公主主動起來了。首先,男主從王子改成了盜賊,王子拯救公主的戲碼就別演了。

接下來,白雪公主主動返回城堡,給王后的衛兵挨個"開盒",玩兒了一手不戰而屈人之兵。
且不說這件事有多扯淡了,就說真要讓白雪公主這種聖母白蓮花當了女王,王國危在旦夕。

而迪士尼又不敢徹底偏離主線,毒蘋果、吻醒公主這些經典橋段還都保留了。這不還是被拯救了嗎?
搞笑的是,王后弄那麼大儀式弄出來的毒蘋果還毒不死人,只能讓白雪公主陷入長眠。王后你這是在幫白雪公主改善睡眠嗎?

既然要改編,不妨大膽一點兒。就把白雪公主塑造成起義軍領袖,糾集起綠林盜賊和矮人軍團,再聯合精靈族,一起攻打王國。
等到白雪公主面對女王,就大喊一聲:"我活不活無所謂,我只要你死!"這大女主人設不是嗷一聲就立住了嗎?

迪士尼要是真敢這麼改,我感覺這部電影還有挽救的餘地。可問題是迪士尼它敢嗎?
像迪士尼這樣的跨國公司,是典型的既要又要,既想要國內政治正確的票房,又不想放棄海外票房。
結果就是既要保留童話本來的故事主線,又想往故事裡夾帶私貨。本來是舊瓶裝新酒的戲碼,最後弄成了瓶也不舊,酒也不新,夾生了。
其實迪士尼心知肚明,中國市場的票房肯定是夠嗆了。只是讓他們沒想到的是,如今老家美國市場的票房也岌岌可危。
當年他們多麼處心積慮搭"政治正確"的便車,如今就遭遇了多麼嚴重的反彈。
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YIQIYINGCHUANG
其實也不能怪迪士尼雞賊,在影片拍攝的時候,美國就是那麼一個環境。而迪士尼的影片,就相當於是表態和站隊。
那時候何止迪士尼,很多平臺和個人都不得不妥協。
《小美人魚》上映的時候,在IMDB網站上獲得了7分的評價,滿分是10分。然而當你看到評分的餅狀圖會驚訝地發現,有39.3%的人給出了1分的最低評價。

《小美人魚》劇照
這麼多人評1分,電影是怎麼獲得7分的?原來因為評分過低,IMDB官方下場控評。為什麼控評?因為得罪不起"覺醒人士"。
同樣妥協的還有美國的影評人群體。他們在批評電影之前都要先來個免責宣告,比如:
"哈雷·貝利(女主角)的表演很迷人,但是電影毫無靈魂,這是最沒有意義的翻拍。"
"哈雷·貝利是最完美的人選,但也僅此而已,電影的其他部分毫無亮點。"
由此可見,《小美人魚》北美票房和口碑的一枝獨秀不僅僅由市場決定,還由立場所決定。
但即使這樣玩平衡,也很難讓所有人都滿意。
這版《白雪公主》,雖然號稱是真人版,但裡面的七個小矮人卻都是CG動畫製作的。

為啥不找真人扮演?因為"小惡魔"彼特·丁拉基發話了:迪士尼還在講著七個小矮人住在山洞裡這樣落後的故事,根本就是在固化對侏儒症群體的刻板印象。
於是迪士尼沒敢請真正的侏儒演員扮演小矮人。結果侏儒演員群體又不高興了,質疑迪士尼過於追求政治正確,剝奪了侏儒演員為數不多的演出機會。
畢竟不是每個侏儒演員都能成為像丁拉基那樣的明星。

演員彼得·丁拉基
尷尬的是,受演員罷工的影響,《白雪公主》的拍攝被延誤,結果上映時已經"改朝換代",特朗普又當總統了。
這下子,迪士尼所有關於"政治正確"的努力都成了拋向瞎子的媚眼兒。
不僅如此,《白雪公主》還遭遇抵制,以至於迪士尼大幅縮減這部新片的紅毯首映禮,避免遭遇"反覺醒文化反彈"。
影評人們也不用再慣著迪士尼,《白雪公主》在爛番茄上的媒體新鮮度48%(96家媒體),口碑撲街。

《華爾街日報》的評論寫道:"在幾乎每一個場景裡,觀眾感受到的只有俗氣和誇張,視覺上太平淡,情節節奏讓人感覺很做作。"
《紐約郵報》的影評標題更加直接:《暴躁、愚笨和覺醒——迪士尼的〈白雪公主〉災難》。
如今看來,《白雪公主》相當於是迪士尼發動的一場"自殺式恐怖襲擊",傷害觀眾八百,自己損失一萬。

但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至少,迪士尼在未來這四年裡(也許不止四年)不用再絞盡腦汁去拍這種討好"覺醒人士"的擰巴電影了。
觀眾也不用再擔心,會有一個長鬍子的灰姑娘,穿著四十四碼的水晶鞋出現在大銀幕上。


作者 | 牛角
永遠的新文化報評論員
排版丨pelyliu
「注: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豆瓣及網路,
若有侵權請主動聯絡我們。」
益 起 推 薦
益起招聘丨新媒體運營實習生2名 (可線上辦公)
更 多 課 程 介 紹 | 專 業 幹 貨 分 享
關 注【 益 起 映 創 學 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