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何小鵬:「跳躍式」的端到端,會有無數的安全事故

“小鵬磨刀不誤砍柴功,如果銷量是砍柴,我們最近幾個動作都是在磨刀。”
作者 | 郭瑞嬋
編輯 | 李雨晨
剛剛過去的7月,小鵬汽車全量推送了XOS 5.2.0天璣系統。基於這個版本,小鵬交出了“全國都能開”的答卷。
這份答卷,可以說是相當“紮實”。小鵬用大半年時間實車跑遍了全國2595個城市,累計測試里程超756萬公里。
對於“全國都能開”,小鵬的標準是“黑名單模式”,即除了少數按照監管要求無法開放的道路外,其他道路都能開。
一組資料是,從廣州開往哈爾濱或者烏魯木齊,不走高速的情況下,高達99%的路都能用XNGP。
不止於此,何小鵬宣佈,小鵬已經進入下一個智駕階段,衝刺“全國都好用”,即不限城市、不限路線、不限路況的“好用”。
到2024年第四季度,小鵬要實現“門到門”的體驗,打通ETC收費站、停車場閘機、園區內部道路等“斷點”場景。
智駕出海也在同步進行。
8月15日,小鵬將向海外支援天璣的車型使用者全量推送XOS 5.2.0天璣系統。
這種加速度背後,是因為小鵬已經搭建起自動駕駛“端到端”的能力。何小鵬介紹,小鵬已具備2.51 EFLOPS的AI算力儲備,“是中國在整車廠裡面最大”。
依託端到端大模型,小鵬的OTA速度有了大幅提升,實現每2天一次版本迭代,每2週一次體驗升級,號稱“迭代速度已經超越手機行業”。
在何小鵬看來,小鵬如今已經站在了新的起點之上。
他認為,AI已經取代新能源與雲服務,成為下一個大趨勢。晶片、大模型、自動駕駛、機器人是這股AI浪潮中的4個主要方向,而小鵬對以上都有佈局與計劃。
何小鵬透露,小鵬會介入Robotaxi,未來不僅服務中國,還要服務全球,但小鵬不會接管運營。
不過,今年前7個月,小鵬在銷量上的表現不盡如人意,與其在自動駕駛方面取得的進展和聲量並不對等。
對此,何小鵬十分樂觀。“我都不提銷量的要求”,他將小鵬的發展比作馬拉松長跑,“不用很長時間,大家會看到,小鵬磨刀不誤砍柴功,假設銷量是砍柴,我們最近十幾個月都是以磨刀為主。”
針對自動駕駛新的發展正規化、端到端的變革、車企的邊界、與大眾的合作進展等話題,在後續的溝通會上,何小鵬與小鵬智駕負責人李力耘分享了更多看法。
以下為群訪對話實錄,雷峰網《新智駕》做了不改變原意編輯和整理。
Q:智駕現在對於小鵬銷量上的加持到底有多大?智駕真的能成為一家車企的護城河嗎?
何小鵬:現在對智駕的疑惑,和5年前對新能源的態度非常相似。2019年,很多人不敢說新能源有未來,但新能源車的發展速度比預料的還要快。
我認為智駕比新能源有更大的可能性,真正的換道一定是AI。智駕的關鍵點一定會很快到來,現在處於變化的起點,過去12個月,小鵬越高階的車,智駕比例越高。
AI很重要的護城河是有價值的資料,這些資料來自中國,來自全球。如果20萬級別的車,甚至更便宜的車,都能夠把資料做好,我相信不用5年,只需要3、4年,智駕會有一個巨大的變化。
所以我們為什麼今年很快釋出MONA,也就是這樣一個事情,一定要把全域的車的智駕都做好,有10萬的資料,100萬的資料和有1億的資料,差別還是挺大的。
Q:端到端大模型上車以後,為使用者帶來的切實感受,究竟有什麼不同?
何小鵬:我向力耘提的目標:到明年下半年,要能夠用現在的車(Max 版本),OTA升級到國外Waymo的水準。
這也就意味著一個人平均一天開70公里的路,開一個星期只用接管一兩次。
這種體驗會是顛覆性的,和現在的駕駛體驗完全不同。我覺得這已經不再遙遠,18個月內甚至更短就能實現。
雖然這會很有壓力,但三、四年或五年後,開車的人、握方向盤的人越來越少,人們在車裡面可以做一些其他事情。
現在開啟智駕之後,別人不知道你在智駕,以後他們會知道,我們將在今年某個階段,所有改款都會加入這個功能,因為我是智駕,所以我和其他人不一樣。
Q:不久前,香港首家門店開業,現場的車只有PRO版本,為什麼香港的車不能裝雷射雷達?未來小鵬關於智駕的長期規劃,在香港會怎麼做?
何小鵬:我覺得中國的AI和美國AI走得都比較快,其他國家走得相對慢一點。相比新能源,中國可能比很多國家領先兩三年甚至五六年,AI領先得還要更多一點。
我們期望,現在全球先把Pro這個基礎做到,然後再逐步把高階放進去。我相信在香港,X9不遠了,後面還會有很多新的變化。
我希望中國使用者先體驗到最高階的技術和產品,然後再逐步把更穩定更普及的能力輸送給全球消費者。
為什麼我們做無圖、做視覺,包括做端到端,把算力越做越強大,都是在考慮全球會怎麼做。
Q:小鵬是首個將AI技術應用到智慧駕駛和智慧座艙的企業。其他汽車企業最近也釋出了一些晶片、操作技能、智慧座艙等技術和產品,現在汽車企業的邊界在哪裡?
何小鵬:每一家汽車公司都不一樣,我不能代表其他企業,只說自己的感受。
有幾個變化。第一,在AI時代,從原來以整合研發為核心,也就是把Tier 1的能力整合過來,變得越來越難,必須做全自研,做從硬體到軟體的全流程自主研發。
第二,在這種趨勢下,要注重汽車運營能力,很多友商都走在這條路上,但也有很多友商仍然在過去的道路上。我覺得在這個全新的道路上,想存活的,必須要站起來。
Q:小鵬即將全球都能開,全球都能開的前提條件是什麼?
何小鵬:全球都能開首先要具備硬體條件,其次要符合政策法規,再次要滿足當地客戶需求,而不同國家的使用者需求差別很大。
小鵬G6下個月會在新加坡等市場交付,小鵬G9已經在部分國家交付,那裡的使用者對智慧化的需求比我想象的高。在此之前我不這麼認為,比如之前我覺得智慧手機的變化,他們比我們慢,但我現在感覺,他們完全不一樣,這讓我非常期待。
今年小鵬進入到30多個國家,也許一年之後,會在更多國家交付新車,到時候用這些資料再來回答這個問題會更準確。
Q:以前的資料端到端有很多用不上,如果端到端是一場技術洗牌,會洗掉哪些部分?洗不掉、一直保持優勢的又會是哪些部分?
李力耘:用一個比喻,端到端就像一個冰山,你能看到的是水面上的部分,但端到端更重要的是水面以下95%的部分。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一個車企如何擁抱AI這個角度來說。由於小鵬篤定投入智駕,決定長期投入和擁抱AI,早在我們做基於高精地圖的城市方案時,就已經開始做端到端、擁抱AI。
端到端這座冰山,水面下看不見的部分很多,以前好多高效高質量的資料用不上,但這些全棧自研原始的資料,以及由此構建的閉環能力、體系能力,是真正決定一家車企能否在面向AI的淘汰賽中成為活下來、活下來的品牌。
不僅如此,面向AI,工作方式也從原來大量的堆人力、堆場景、寫規則變成現在用高質量的資料飛輪體系來解決問題。擁抱AI,體現在小鵬整個工作流程,甚至我們的程式碼要過的第一道老師就是AI。
Q:是否可以這樣理解,端到端一旦搭建完成,接下來更多是資料積累的問題?
李力耘:我覺得資料的積累屬於基礎,更重要的是,你要具備高效的、有質量的挖掘資料和清洗、標註資料的能力,讓資料有效轉起來,有效解決你需要解決的場景。
何小鵬:我覺得這個太技術了,有兩個地方你們千萬不要信:第一個,有人說他在網上看了一個什麼模型,或者誰做了一個模型,就可以來降維做自動駕駛,千萬別信;
第二個,他說自己有很多車,所以就有很多資料,千萬不要相信。
端到端是一大堆綜合工程的組合,這兩個說法只是其中之一。
Q:切換到端到端,有好多東西要扔到垃圾堆裡,這是否意味著,這次切換會成為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那些積累不太夠的友商,有沒有可能憑藉自己激進大膽的方案對小鵬進行趕超?
何小鵬:以前沒做過端到端的人,只靠一個模型根本搞不定。從算力到OS、到模型、到資料、到地圖、到模擬、到標定,再到工程,這一系列的事情不經歷過根本搞不定。而且還需要資金和人力。
這裡有一個很有趣的案例,去年晶片荒,很多企業買不到,但後來很多晶片都退了,因為不會用,連算力都用不了,有很多晶片也用不起來,這是最基礎的事情。
過一段時間,我們會有一個很有趣的釋出會,講一講端到端的幾步曲。今年5月,我們第一個釋出了端到端,有幾個步驟,能不能跳躍,為什麼第一步然後第二步的邏輯,以後都會和大家分享。
你會看到,沒有任何的經驗,直接跳到第一步或者到第二步會發現無數的安全事故,無數的體驗不知道該怎麼博弈,怎麼從A點到B點等等很多很多。想跳躍式發展,大部分樓層會出問題。
我們為什麼逐步漸進,不是說以前的工作全部白做了,可能有25%到30%的工作白做,但75%-80%的工作都有用。樓要一層一層搭,想跳躍式發展或許有可能,但風險會極高。
Q:大家對於小鵬的期待,智駕方面都符合預期,但銷量並不符合預期。您對銷量到底怎麼看的?為什麼它還沒有達到外界的預期呢?
何小鵬:我覺得有幾個點:第一,我們的AI還沒有做得足夠好;第二,純電這兩年壓力比較大;第三,我們所在的賽道是最激烈的。
30萬以上的兩三家,20萬以下的也就兩三家,20萬-30萬是最多的,新進入者就會想跟我們PK一下,但這是非常好的事情。
從前年開始,我們的變化越來越明顯,我對長期馬拉松長跑的勝利越來越充滿信心。
不用等很長時間,大家會看到,小鵬磨刀不誤砍柴工,假設銷量是砍柴,我們最近幾個動作都是在磨刀,我都不提銷量的要求,真正的競爭來自於再稍微晚一點的時候,不急。
所以我為什麼對小鵬的狀態特別樂觀,因為銷量有挑戰,但是整個能力都起來了。明年這個時候,你可能就會問:“小鵬,你們磨刀的第一階段為什麼有效果?”
做企業要看長遠。
Q:小鵬G6這款車各方面都比較均衡,甚至電耗位元斯拉Model 3還低,但是銷量卻不高,是不是因為小鵬對於智慧化過於迷信,過於強調?的確小鵬打造了智慧化的長板,但是對於大多數消費者來說,他需要的是綜合的均衡的產品,小鵬在產品均衡方面的傳播或者說打造是不是有所欠缺?
何小鵬:關於G6的問題,我非常認同你的觀點,我們需要綜合各個版本進行打磨。我相信,很快小鵬會進入到下一個新的階段,開始把“中板”變到“長板”。
Q:體驗了美國特斯拉的FSD之後,小鵬和特斯拉相比到底誰強誰弱?
何小鵬:我覺得,只有像小鵬、華為、特斯拉這些企業互相學習,共同奮進,才有可能把這個市場做得更好。
特斯拉FSD,在中國可能我們能夠戰勝,但是特斯拉的能力肯定在我們前面,今天我們內部還在開會討論,什麼時候能夠追趕上。比我們超前得不多,但是的確在前面。
不過,這裡也有一些風險,如果用規則寫程式,超前不多的話,中國企業效率高,而且努力,追趕得快。這個時代是算力+模型+資料+大模型的時代,這個時代用以前的邏輯不一定OK。
我們期待今年年底或者是明年再PK一下,到時候再問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回答得準一點。
Q:友商早就提出從車位到車位的能力了,但是剛才您介紹的時候,說小鵬下一個階段OTA才實現門到門的智駕能力,這個差距在哪裡?
袁婷婷(小鵬自動駕駛產品高階總監):友商有宣佈過,但是友商沒有全量釋出過。
有一句話我還挺有感觸的,有很多人是先說,然後再看能不能做到,在這個行業裡面有很多一些idea和概念,但大家看到的是小鵬每一次的釋出,每一次OTA都是實實在在的進展。
我們說四季度會做到,我們一定會做到,我們這個研發的進展在我們合理的預期之中。
Q:小鵬的智駕的功能已經做得非常好了,未來可能是一週接管一到兩次,咱們有這麼好的技術,會不會進入自動駕駛出租車這個行業?或者說會不會給相關的企業提供一些技術方面的支援?
何小鵬:第一,我們會介入到Robotaxi;第二,我們是不願意接管運營的,我們希望未來Robotaxi不僅服務中國,還要服務全球。
最近一個多月,我見了滴滴的CEO,也見了Uber的CEO,他們在無人駕駛領域都做得不錯。我相信將來全球有很多這樣的運營商,我希望與他們合作。
造車很難,做運營是難上真難,不是“加難”,是“真難”,應該有更多的夥伴一起把這個事情做好。
Q所有做智駕開發的車企,今年年底的節奏是全國都能開、有路都能開,或者說能導航的地方都能開。到了年底,在所有車企都說這些場景都行的時候,作為一個普通使用者,應該怎樣評價哪家的系統最好?
何小鵬:我覺得能開和能導航開是一個技術,能開好才是真正困難的地方。
好用、好開,這個真的不容易。兩百公里接管一次算不算無人駕駛?2萬公里接管一次呢?可能屬於很好的無人駕駛,但是也可能依然不夠安全。
就像現在大家看到的最近很火的無人駕駛出租車,你去看他們的後臺,每臺車每天接管很多次,雲端接管很多次。所以技術要做好還有很長的路,但在以前的規則下,這個路十年都看不到頭。
我以前就說不相信全無人,有些場景能無人駕駛,但全場景無人駕駛我認為是不可能的。但現在我覺得如果每年在馬路上跑的車有5000萬臺,全球都在做無人駕駛的部分場景,那無人駕駛全場景可能一年、兩年、三年就ok了,絕對用不了多久。
我的小朋友們現在還很小,等他們長大了都不用去開車,因為他們的爸爸絕對能夠把這個事情幹出來。
Q:蔚來自己做了一個作業系統,我們以後的天璣也會像蔚來那樣做一個(整車)全域的作業系統嗎?
何小鵬:抱歉我沒有仔細看那個釋出會,作業系統我們全都有,只是我們沒有說我們完全自研的。
因為在整個生態裡,OS的體系非常重要,而且我們可能做得更多一點,車的OS和機器人的OS我們都在做,機器人的OS要求更高,幀率更高,做到1000赫茲級別。
換一個角度,在這個OS的體系裡,我覺得每一家都應該像Waymo一樣,在這個過程中把研發做好,要不然會很難。
Q:大眾和小鵬的合作有了更多的進展,這個過程中小鵬投入了多少的資源?大眾的電動化也是依賴於供應商,小鵬在大眾的整個電動轉型的過程裡面扮演什麼角色?
何小鵬:你說在大眾的版圖裡面,我們是什麼樣的?首先,我不瞭解,即使瞭解也不方便透露。下個月大眾CEO與我會面時,我會把你的問題帶給他。
至於大眾與小鵬合作的兩款車的進展,比大眾此前自行開發的車型快得多,專案推進過程中發現,進度又提前了5、6個月,超級牛逼,當然我們花了很多的力量一起來做很多的事情。

還不能透露它的SOP時間節點,這個是大眾才能說的,但是據我瞭解進展非常好,但是顏值我還沒有看過,我不知道外觀什麼樣。但是我會覺得非常好。他們跟我口頭描述過。

至於小鵬投入了多少資源,我沒有一個精準的統計,我們在總裁辦公室有一個專門的Team去負責協調資源,從各個研發團隊裡調整資源,每一個團隊都有一部分全職或者部分在支援。
Q:特斯拉的自動駕駛團隊200—300人,撐起了端到端的運營,效果非常好。未來端到端畫像是怎麼樣的?中國端到端需要多大的團隊,需要多少人?
李力耘:人數方面的事情不去評價,我想解釋下在新的面向端到端AI化上,我們對人才畫像的變化。
在以前的規則時代,我們希望很多人能夠把計算機語言寫得特別熟練,演算法特別熟練。在擁抱AI的時代,我們對人才畫像有所變化,我們更希望能夠熟練駕馭AI工具去解決問題的全球專業人才。
其實從某一個角度來說,我們對更好、更高精尖的人才追求是不斷增強的,小鵬也在全球範圍內持續尋找著更好、更高段位的人才。
另外,我們要做很多事情,我們不僅全國都能開、全國都好用,我們最終要在全球都能開,全球都好開,我們的同學還有很多挑戰需要去克服。
何小鵬:我補充下,1990年,我們覺得英語人才很牛逼;2000年,我們覺得計算機人才很牛逼;2010年,我們覺得IOS人才很牛逼。
現在這些人才都變得普通,但AI不一樣,以前我們是靠“密度”,人才+密度,足夠多人可以幹成,在軟體時代可以人多辦大事,但是在AI時代,人才的高度決定企業的高度。
Q:關於智慧化相關的資料,小鵬一直在強調,AI光有資料不行,還要資料有價值。在自動駕駛板塊裡面,或者切換到端到端大模型的時候,我們利用智駕的感測器或者是資料能不能達到理想化的XOS?我們是不是會加入網際網路的文字資料?此外,自動駕駛的體驗越好,可用資料的獲取也就越困難,因為當智駕開1000公里之後,觸發的可用資料的機制會稀缺很多,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會不會用到一些合成數據?
李力耘:除了車上的感測資料,還有什麼資料要用?其實你開車的過程,你看到的、聽見的、遇到的,某種程度都存在你的記憶裡。所以我想說,車上的真實使用者的這些資料固然重要,但是冰山的水面下,對這些資料的清晰處理,以及高效的挖掘和解讀才是最重要的。
比如大家都知道,透過這次的全國都好開活動,我們實現了無縫掉頭的體驗,這極為考驗資料能力,能否迅捷、高效地把所有的掉頭資料清晰標註出來,供端到端大模型訓練。
所以這裡面更重要的比拼,不僅僅是大師兄說的資料的“量”,更多的是資料的能力。其實你說的網際網路資料,很多時候也蘊藏在你看到的路牌,在你看到所有的世界裡。
在我們的體系裡面,我們已經一定程度使用了模擬資料,但是我們更加看重真實駕駛資料。
因為真實資料帶給你的是一顆種子,帶給你的是一個從無到有的樣子。而合成的資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輔助你,包括端到端情況下,由於資料不足,一定需要兩條腿走路,兩條腿都要快。
何小鵬:我用一些比較容易理解的話,第一,一般L4公司都想用合成數據;
第二,現在的軟體,如果一輛車像Robotaxi開在路上,有一個人躺在它的輪子中間,你怎麼識別這個人躺在那裡?正常一個人開車,有人躺在車下面,他肯定說,“喂,起來。”但是那個車不知道,所以車不僅要360度看,還要720度看。
現在很多車看不了720度,這個情況下就會吃虧,Robotaxi硬體的要求遠比想象中還要複雜。
Q:上次我們看到整體端到端技術之後,對整個研發架構和研發方向指明瞭方向。今天的全國都好用的主題,對於整個智駕的策略或者說公司研發的方向,有沒有指導性的意義?
何小鵬:你這個問題把我難住了。
首先我想確認的是,經過最近幾個月,我非常相信端到端是未來,不僅把L2幹出來,將來還要把L4幹出來。但是硬體不一樣,算力也不一樣,肯定有一些東西是可以做的。
我和多個L4的公司老大去PK,他們都不相信,因為他們覺得端到端有很多虛幻的問題、抖動的問題、各種黑盒的問題等等。我認為這些只是今天的問題,解決的速度可能會超乎想象。
我們肯定All IN在AI,去年我就認為公司必須要把製造和AI兩個能力都做好。
端到端驗證了我們這個想法,也可以告訴整個行業,要解決以前的路不是用規則和小型的AI體系,特斯拉並沒有改變我們以前的方向,我們以前的想法就是對的。
Q:能不能用大白話描述,小鵬的智駕的門檻壁壘,怎麼超越市場上其他智駕的對手?智駕的國際門檻到底高不高?
何小鵬:關於友商我們不評論,我覺得端到端和過去的規則各有千秋,起碼目前是這樣。
但是端到端往前發展兩到三個版本,速度會更快,儘量白話的角度分析,過去的規則做全球化非常困難,全球的環境太複雜,所以端到端和無圖是全球化的必由之路。
Q:您在演講中提到:我們跟大眾的合作,帶給我們全球視野和成本可控。能不能分享一下,大眾的合作對於小鵬整個造車或者其中某個環節,有什麼資料佐證在造車領域的效率提升嗎?
何小鵬:與大眾的合作,舉個例子,以前我們做一個車型測試,說要做100萬、200萬公里、300萬公里、400萬公里、500萬公里,大部分多臺車去開。
大眾測我們的車,用兩臺車測那麼多公里。我沒有想到,當你把兩臺車每一臺車開50萬公里、100萬公里的時候,會看到很多以前看不到的東西。
以前我們是用很多臺車累計完成測試,他是用單臺做到,他對質量的看法跟我們不一樣。
再舉個例子,現在我管供應鏈,調整了很多,我覺得與大眾合作的地方會有成本的下降。我們沒有想到,大眾幫助我們實現了很多車的成本下降。這個是跳出原來邏輯的雙贏。
Q:現在端到端有一些比如說黑盒之類的問題,小鵬現在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
何小鵬:我們也是摸著石頭過河,這是第一。
第二,我們現在找到幾種方式,但不能告訴大家,要不然很快就有人抄了。
Q:XNGP全國公開之後,小鵬下一步計劃是什麼?能否向我們透露一些驚爆一點的資訊?
何小鵬:下一步全國都好開,花18個月把它做到類似Waymo。
每個月都會發布新訊息,我們四季度要做門對門,現在只是部分的車主可以,我們的目標是讓所有的小鵬車主都可以。
我覺得這個挺難的,因為太多中間的場景,每個場景不僅要做,還要做得更可靠更穩定,還要準確,這是很難的。
Q:小鵬在推送之前做了2595個城市的實車驗證。我們下一階段要出海,在面臨道路數量級幾何級增長的情況下,以及有端到端很強技術正規化的情況下,我們還會去做實車驗證的工作嗎?
李力耘:實車驗證永遠不會省略,但是由於我們端到端AI智駕能力增強,我們會更有信心做得更加有針對性,更加高效。這是伴隨著能力增長實現的。
Q:小鵬想必針對下一代Robotaxi的車型已經做了研發,進展能不能透露一下?在你看來,5年時間裡,無人駕駛技術會不會推動進入所謂的Robotaxi時代?
何小鵬:第一,我覺得不需要5年;第二我們的Robotaxi策略暫時還不能透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