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信大家都感受到了,這兩年願意走到線下看音樂演出的人越來越多。
資料顯示,2024年大型演唱會觀眾人數超過2900萬人次,票房收入創歷史新高突破260億元[1]。
並且,看演唱會的絕不止年輕人,父母輩為了搶自家偶像的門票(比如刀郎)也是使勁渾身解數。線下演出似乎有著獨特的魔力,能夠穿越時間的洪流,讓不同年齡的人都平等地享有這一份快樂。
過去,我對這種魔力其實並不太理解,直到前段時間第一次走進線下,看了一場孫燕姿的演唱會,才感受到現場音樂的魅力所在。並真正體會到那句話:
「人不是活一輩子,而是活幾個瞬間。」

圖片來源:作者本人

比起線上聽歌,
線下更容易讓人體驗「顫慄」
明明用手機聽音樂,音質更好,還能隨時切換和暫停,為什麼我們還是甘願花費更多的成本奔赴一場線下的音樂演出呢?
或許是因為,演唱會和音樂節能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單純的聽歌,更會讓人收穫一種置身在音樂中的體驗。
-
聽到如潮水般湧來的音浪、合唱的聲音;
-
看到掃過人群的絢麗的燈光、隨著節奏晃動的熒光棒;
-
聞到空氣裡混合著草地、汗水等各種交融的氣味;
-
甚至還能感受到胸腔、腳底隨著鼓點的強弱在微微震動……
不只是聽覺,我們的感官幾乎被全方位調動起來,從而進入到一個更加沉浸的世界。

圖片來源:《波西米亞狂想曲》
在這樣的狀態下,很多人在演唱會和音樂節時還會收穫一種奇妙的體驗——顫慄(Frisson)。
顫慄(Frisson)一詞描繪了由音樂引發的短暫但強烈的生理反應,它通常伴隨著一種愉悅的刺痛感,會讓人體毛豎起、起雞皮疙瘩、流淚、心跳加快等等[2]。
體感就像是某個旋律突然擊中了你,彷彿讓你的靈魂都被觸動了一下。
神經科學領域的研究就發現,顫慄會啟用我們大腦中與獎勵相關的神經通路,尤其是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這個區域在我們吃到美食、獲得性快感時同樣會活躍[3]。
也就是說,現場聽到音樂帶給我們的愉悅感,並不是一種主觀的體驗,而是身體對音樂做出的最直接、最真實的反應。

在非日常的地方精神出走
享受一次迷人的失控
現場演出讓人迷戀的另一個原因是,它營造了一個遊離在日常之外的第三空間。
人類學家 Victor Turner 提出了反結構(anti-structure)的概念,他認為,在某些儀式性的時刻,人會暫時脫離日常生活的秩序、規則與身份,進入一個介於有序與混沌之間的空間[4]。
音樂節、演唱會這些非日常性的場域就是這樣的存在,在這裡你可以暫時脫離現實的種種框架,放肆地大笑、大哭、吶喊和尖叫。
拋去多重的社會身份,只是做一個享受音樂的普通人,角色的鬆動會讓個體體會到一種脫離束縛的自由,享受難得的失控感,進而獲得心理上的釋放。

圖片來源:《好東西》
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恢復體驗。心理學家 Kaplan 提出的注意力恢復理論(Attention Restoration Theory, ART)認為,人類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長時間集中注意力處理各種任務,會導致認知疲勞。
而某些特定型別的體驗,可以讓人的注意力放鬆下來,從而幫助個體恢復心理能量。Kaplan 將這種恢復體驗分為兩種形式[5]:
-
軟吸引力(soft fascination):輕柔、自然、不要求集中注意力,常常會發生在我們與大自然接觸的過程中。
-
硬吸引力(hard fascination):強烈調動感官和情緒,注意力被高度佔據,是刺激性的體驗,比如演唱會、音樂節。
超大音量的音響、飛舞的燈光、熱烈的人群,當這些組合在一起,就構成一種讓人難以抗拒的沉浸式體驗。
這種高強度的感官體驗,甚至還會引發一種叫做崇高(Sublime)的體驗——這是一種超越日常尺度的情緒,會混合著敬畏、驚歎和感動等多種複雜的心理狀態[6]。
在演唱會現場,當看到幾萬人一同揮舞著手中的熒光棒、唱著同一首歌,你會感到自我在這個瞬間似乎被吞沒了,更龐大的世界將你溫柔地包裹。

圖片來源:《五月天人生無限公司》

現場讓你迅速找到同類
短暫擁有很多陌生的朋友
如果你去過演唱會或者音樂節,你可能還會發現和陌生人都很好打交道,甚至會對之前從未謀面的 ta 們生出一種莫名的親切感。
從生理層面上說,一起聽歌時真的是在共享心跳,我們的大腦會對音樂節拍做出相同的反應,會出現心跳節律和腦電波同步的現象[7]。
唱著同一首歌、用同樣的節奏揮舞熒光棒、一起吶喊和尖叫,這些行為上的同步也會悄悄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這是因為,與非同步移動的聽眾相比,同步移動的聽眾更容易建立情感連線,產生更多的認同感和更相似的心理狀態[8]。

圖片來源:《雨中曲》
人們僅僅因為懷揣著同樣的興趣,喜歡同一個歌手、同一首歌,就得以卸下防備,快速建立起情感同盟。在這樣的一個空間裡,我們不再是陌生人,而是做了幾個小時的好朋友。
有研究調研了全球11個國家的5619名受訪者後發現,音樂給人帶來的歸屬感僅次於社交活動,遠遠超出運動、藝術等其他活動[9]。
積極的情感體驗就在共享音樂的過程中不斷產生和流動,線下能給人帶來的鮮活的氛圍是虛擬世界無法比擬的。
芝加哥大學的學者曾經對比分析過不同的社交方式後,發現一個人線下互動的比例越高,就越不容易感到孤獨,而線下互動的比例越低,孤獨感就會越強[10]。
不要小看這些看似微弱的連線,正是它們的存在,我們得以感受到原來自己不是孤身一人。

圖片來源:《音樂之聲》

音樂連線過去,
又將塑造我們的未來
很多人跨越千里奔赴一場演唱會是出於,想見見那個耳機裡的人、聽聽那些讓人安心的老歌。
老歌之所以還能再次打動我們,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為旋律,而是它綁定了我們過去的某段經歷:可能是某段未疾而終的戀愛、奔赴各地散落天涯的畢業,或者是人生消沉困頓時最反覆播放的旋律。
不會有人永遠18歲,但那些青澀和動人的回憶永遠18歲。當熟悉的老歌在現場響起,那些已經被時間覆蓋的片段會再次浮現在我們的腦海裡。
有研究就發現,大約有30%的音樂歌曲會啟用我們自傳體記憶,不僅能讓我們想起某段人生經歷,還會帶來與當時相似的情緒反應[11]。
比起文字,音樂並不依賴於縝密、理性的分析,而是以一種更加直接、情緒化的方式喚起對記憶和感受的再現。換句話說,我們不是在聽一首老歌,而是在重新遇見過去的自己。

圖片來源:《五月天人生無限公司》
音樂現場連線著過去,同時也在此時此刻塑造著嶄新的經歷。
我們的大腦為了節省認知資源,不會事無鉅細地記住所有的生活細節,而是更傾向於記住那些情緒巔峰時刻的體驗[12]。
就像心理學家 Dan McAdams 所說,人透過構建並重復講述自己的故事,來定位和理解自我。正是這些積極的瞬間,一同編織出我們的故事,讓我們感受到自己是誰和生活的意義所在。
演唱會、音樂節的意義或許從來不只是音樂本身,那些熱烈的瞬間都在提醒著我們,生命本該如此的旺盛、鮮活。


今日互動
來吧,
分享一張你去看演出的照片!

References:
[1]中國演出行業協會 & 燈塔專業版. (2025). 2024大型營業性演出市場趨勢及特點分析.
[2]Juslin, P. N., & Sloboda, J. (2011). Handbook of music and emotion: Theory, research, applicat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Townsend, D. (2019). Eighteenth-Century British Aesthetics. Routledge.
[4]Turner, V., Abrahams, R., & Harris, A. (2017). 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Routledge.
[5]de la Fuente Suárez, L. A., & Martínez-Soto, J. (2022). Relaxation and fascination through outside views of Mexican dwellings. Architecture, 2(2), 334-361.
[6]Burke, E. (2019). A Philosophical Enquiry into the Origin of Our Ideas of the Sublime and Beautiful 1757/1759. In Eighteenth-Century British Aesthetics (pp. 249-278). Routledge.
[7]Tarr, B., Launay, J., & Dunbar, R. I. (2014). Music and social bonding:“self-other” merging and neurohormonal mechanism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5, 1096.
[8]Lakens, D., & Stel, M. (2011). If they move in sync, they must feel in sync: Movement synchrony leads to attributions of rapport and entitativity. Social Cognition, 29(1), 1-14.
[9]Granot, R., Spitz, D. H., Cherki, B. R., Loui, P., Timmers, R., Schaefer, R. S., … & Israel, S. (2021). “Help! I need somebody”: music as a global resource for obtaining wellbeing goals in times of crisi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2, 648013.
[10]Cacioppo, J. T., & Patrick, W. (2008). Loneliness: Human nature and the need for social connection. WW Norton & Company.
[11]Janata, P., Tomic, S. T., & Rakowski, S. K. (2007). Characterisation of music-evoked autobiographical memories. Memory, 15(8), 845-860.
[12]Kahneman, D. (2011). Thinking, fast and slow. macmillan.
本文關鍵詞:演唱會、音樂節、音樂
歡迎大家在 KY 賬號內搜尋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沒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圖片源自網路,侵權請聯絡
搜尋文章丨心理測試丨招聘丨轉載丨合作 請戳選單欄
作者 / 魚仔

天氣好極了,錢幾乎沒有。
合作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編輯 / KY主創們

我們同時提供專業的心理服務
包括:即時諮詢、心理教練、心理諮詢等
歡迎使用知我心理小程式或知我心理APP

點亮 紅心,高歌猛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