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0月1日)晚上,忍無可忍的伊朗終於以發射導彈打擊本土的方式對以色列進行了報復,被迫從幕後走到了臺前。
本輪以色列和哈馬斯之間的戰爭爆發後,以色列下了死手,炸死了伊朗兩大代理人——哈馬斯和真主黨的領導人,而且還是在伊朗首都打死了哈尼亞,以騎臉輸出的方式剪除了伊朗的左膀右臂。

伊朗似乎有些進退失據,表現得不盡如人意。在哈尼亞被炸死後,除了狠話,它選擇了忍耐。這次納斯魯拉命喪貝魯特,直接把伊朗逼到了牆角,最終不得不出手。
耐人尋味的是,在發射完一通導彈之後,革命衛隊立即釋出了一份宣告:如果以色列膽敢還擊,伊朗將對其予以粉碎性打擊。
話語雖是恫嚇,但明眼人很容易就聽出了另一層意思:好了,我的報復是點到為止,不想事態失控,你不要再報復,這事咱們就翻篇了。

這樣一來,主動權就交到了內塔尼亞胡手裡。是選擇升級態勢,直接轟炸伊朗本土,還是繼續加大力度,在黎巴嫩摧毀真主黨,無論以色列作出何種選擇,不想決一死戰的伊朗屆時都非常被動。
我們不妨再來看看土耳其在本輪巴以衝突爆發後的做法。我隨便檢索了幾條訊息:
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9月7日表示,伊斯蘭國家應該結成聯盟,以對抗 “來自以色列日益增長的擴張主義威脅”。土耳其最近改善與埃及和敘利亞關係的舉措,是為了“形成一條對抗擴張主義威脅的團結防線”。

土耳其總統7月28日說,土耳其可能會進入以色列,就像過去在利比亞和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所做的那樣。
土耳其總統辦公室稱,埃爾多安8月14日對到訪的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表示,土耳其將繼續支援巴勒斯坦事業,並推動國際社會加大對以色列的施壓。
埃爾多安說了很多,譴責以色列、支援巴勒斯坦,呼籲國際社會施壓等等。唯一一條“可能會進入以色列”,還是出席其政黨大會時說的。
他做了什麼?除了提供人道主義援助之外,沒有見到什麼別的訊息。

當然,我不是說政治上的表態、支援不重要。只不過,他犀利的言辭似乎並沒有付諸於行動,這就多少讓人覺得他其實並沒有用武力幫助巴勒斯坦的意思。事實也是如此。
如果插手巴以衝突有利可圖,埃爾多安絕對不會像現在這般只動口不動手。要知道,他在敘利亞、亞塞拜然等事務上,說的話狠,動起手來更是快準狠。
他不動手,說明巴以問題是一塊燙手山芋,不想惹禍上身。這一點,與巴勒斯坦是同一民族的眾多阿拉伯國家也心知肚明。衝突爆發後,他們幾乎作出了與土耳其一樣的反應。提供政治上的支援,呼籲國際社會向以色列施壓,向巴勒斯坦提供人道主義援助。

而伊朗,卻從幕後走向或者說被推向前臺。近年來伊朗逐漸接手了巴勒斯坦解放事業的大旗,這裡面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兩點,一是伊朗熱衷於在中東扶持代理人,削弱競爭對手,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在黎巴嫩、葉門和伊拉克,它是與沙特競爭,而在巴勒斯坦,它支援哈馬斯則是有意削弱以色列。
另一個同樣重要的原因,伊斯蘭革命後,伊朗扛起了宗教的旗幟。作為聖城所在地的耶路撒冷,顯然就成了伊朗極為關心的所在。
然而,正如我在上一篇文章中分析的那樣,這種代理人制度在人口教派結構複雜的伊斯蘭國家可能適用,但在面對以色列這樣一個現代民主國家卻毫無辦法。

伊朗忽略的另一個問題,就是無論它扶持多少代理人,什葉派始終是中東穆斯林人口中的少數派,這就決定了它在宗教上的感召力是有限的,想在巴勒斯坦問題上扛起宗教這面大旗,對它來說是非常沉重的負擔。更何況,要面對的還是以色列和它背後站著的那個國家。
我很同情巴勒斯坦人的遭遇,也完全支援巴勒斯坦人的生存權、安全權與發展權應得到保護。對以色列與哈馬斯、真主黨的戰爭保持中立,但堅決反對以色列造成大量平民死亡的行為。
我也理解伊朗出於同宗教和追求公平正義等的原因對巴勒斯坦事業的支援。但,如果從伊朗的國家利益出發,用力過猛,弄巧成拙,將禍水引到本國頭上,這樣的行為,恐怕還是要三思而後行的。
也許,是我太狹隘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