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火的AI旅行,翻車了

來源丨矽基研究室
作者丨kiki
編輯丨山核桃
圖源丨Midjourney

在春節和五一嘗試使用DeepSeek做旅行規劃後,Wendy還是決定重新用回Excel。
今年春節帶父母去北京的她,按照DeepSeek給出的旅行規劃,從上午到晚上制定了精確到小時的行程。
但令Wendy沒想到的是,最終她和父母僅完成了規劃中的兩個景點,原因在於不確定的路況、遊覽人數過多以及父母的疲憊,讓DeepSeek錯誤預測了時間。
“這也不能怪DeepSeek”。Wendy認為,旅行途中的不確定太多了,AI難以做到即時動態且精準判斷使用者的狀態。
Wendy並不是個例,一位旅行定製師告訴「矽基研究室」,在她接觸的客戶中,不少人都會提前拿著AI制定的計劃向她詢問意見,但很多都存在明顯的錯誤,比如行程規劃不符合使用者實際人數,推薦景點資訊過時等等,她認為,所謂的「AI旅遊定製師」存在很多炒作和噱頭。
隨著AI深入落地旅行場景,各類OTA大廠和AI原生旅行企業的興起,人們利用AI協助制定旅行行程也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在AI創業場景中紅,有AI獨立開發者更是笑談,AI旅遊已成為繼AI搜尋、AI繪畫和擦邊Bot「三件套」的新熱門領域。
對AI旅遊抱有信仰的人認為,從旅行行業的歷史看,從PC到移動網際網路,渠道的整合、體驗的創新均伴隨技術革新,生成式AI也將推動供給側和需求側的精準匹配。
但也有AI從業人士仍對這一領域保持觀望,旅遊看似垂直,但卻是一個低頻、強客資和強供應鏈的行業。
隨著紅杉近期對AI生意「從賣工具切換到賣收益」的預言,AI旅遊的水面之下,其實也早就悄悄在整合與分化。
如果想要制定一份旅行計劃,現在你隨手開啟社交媒體搜尋AI旅行產品,跳出的產品推薦可能不下二十個。
「矽基研究室」梳理和訪談部分使用者發現,目前使用者使用的AI旅行產品可以分為以下四類:
• chatbot類:chatGPT、豆包、DeepSeek等chatbot產品是多數使用者在旅行時配合使用的工具。
• 傳統OTA大廠類產品:此類產品往往內嵌於傳統OTA大廠已有的工具和場景內,國外如Booking、Expedia等旗下的AI助手,國內如飛豬旅遊AI應用「問一問」、馬蜂窩的AI旅行助手「AI小螞」等。
• 通用型AI產品:包括搜尋和Agent類,搜尋產品比如夸克、秘塔等,近期谷歌也宣佈在Gemini上推出AI旅行功能,有使用者提到期待其和谷歌地圖的聯動。Agent端,也有使用者使用Manus、釦子空間等。
• 旅行垂類產品:國內如圓周旅跡、指北旅行、輕舟旅記、四海輕旅等,國外使用者提到較多的產品如Wanderboat、wanderlog、Mindtrip等。
從使用者實際體驗來看,「矽基研究室」也發現了現階段AI旅行產品的使用者使用特點:
一是,從使用頻次來看,大多數使用者不會使用一類AI旅行產品,而是組合式使用。
比如有使用者提到會DeepSeek做前期攻略計劃,後在配合圓周旅跡等產品,生成更詳細的旅行規劃,再根據實際出行情況,隨機對地點進行排序。
二是,從AI滲透度來看,僅有少部分使用者表示會將自己的旅行規劃完全交給AI,大多數的使用者都還是對AI的規劃「半信半疑」。
有使用者向我們提到,她會前期使用AI做大致規劃,而後還是會尋求平臺旅行定製師的意見,因為她並不相信AI給出的機酒報價。
三是,從產品可用性來看,使用者一致的反饋評價是,AI旅行產品無論在資訊整合、旅行動態管理、智慧化互動等AI通用能力,還是在「非AI」能力,如社群內容推薦和分享上,可用性都明顯提升了。
比如,我們可以看到,與此前利用AI整合資訊不同,在輸出形式上,很多AI旅行產品都可支援一鍵旅行地點排序,以地圖視覺化的方式生成直觀的旅行規劃。
圓周旅跡可提供連結、截圖識別 (左)飛豬「問一問」生成的視覺化地圖(右)
再比如,針對旅行管理編輯,一方面,大多數AI旅行產品集成了社群內容,使用者可以參考和複製他人行程;
圓周旅跡支援一鍵複製我的行程
另一方面,如wanderlog、Mindtrip也提供了旅伴管理(甚至精細到寵物)功能,你可以將行程分享給同伴,一同規劃旅行。

wanderlog、mindtrip均支援新增同伴分享編輯
但可用性是提升了,可靠性還有待提高。
多位使用者提到,目前來看沒有一家AI旅行產品能實現「全知全能」,存在的體驗問題包括但不限於:點位齊全度不足,導致行程推薦大眾化;資訊動態性、豐富性和準確定性不足,不能及時提供即時和更豐富的內容等。
這也難怪,一位平臺旅行定製師向「矽基研究室」提到,她並不認為AI旅行產品會取代她的工作,因為,客戶除了看重所謂的定製外,其實還有定製背後的交付和執行能力。
AI搜尋、AI繪畫和擦邊Bot曾被視為AI獨立開發者「三件套」,現在又多了一個AI旅遊。
早在2023年,AI旅行領域就出現了一批創業潮,包括目前使用者所熟知的Wanderboat、Mindtrip、Layla等AI原生旅遊創業公司均誕生於這一節點,據「矽基研究室」瞭解,AI旅遊也同樣是獨立開發者投身的熱門領域之一。
創業者們押注AI旅遊的原因也並不難理解,一是旅遊是典型的生活場景,很容易發現痛點,快速找到PMF;二是創業者也很容易「上頭」,因為個性化需求屬於非標,在調研市場時,創業者也發現,旅遊行業永遠缺少一款真正好用的產品。
但創業者湧入的背後,很容易遮蔽AI旅遊的「殘酷真相」。
不到兩年間,AI旅遊市場一方面也已出現了「大魚吃小魚、獨角獸吃掉獨角獸」的現象,整合速度在加快。
Layla收購了人工智慧行程規劃機器人Roam Around,Mindtrip在近期也吃下了旅行指南平臺Thatch。
另一方面,一些創業者的真實體感也體現了「AI旅遊這一賽道並不如想象中那麼美好」。在Product Hunt,AI旅行專案Tern的開發者寫下了行業「無人談論的殘酷事實」。
她提到團隊面臨的問題——每天都為錢焦慮,花了數週不斷除錯產品的錯誤,貨幣化之後仍在繼續燒錢等。
AI旅行專案Tern的真實故事 圖源:Product Hunt
上述旅行定製師告訴「矽基研究室」,旅遊低頻消費的本質沒有變,使用者最終看中的也還是履約和交付能力。“制定計劃之後,需要的是執行。”有開發者也表示,供給端確實有很多機會,但使用者互動門檻相對較低。
海擇資本創始人羅海資也提到:“旅遊行業的核心,仍是與同業在資源與客源的競爭。”創業公司透過切入細分需求和智慧化互動,在獲取客源上有先發優勢,但在使用者資料積累、上游資源與傳統OTA巨頭存在差距。
與創業公司顛覆傳統旅行企業的激進願景不同,傳統OTA巨頭至今對AI持保守意見。
Airbnb聯合創始人兼執行長Brian Chesky也在近期提到:“我覺得現在還很早,這可能類似於……90年代中後期的網際網路。”Booking Holdings執行長Glenn Fogel也表達了類似的看法,儘管Booking目前在與OpenAI、亞馬遜等共同打造垂直領域的智慧體,但他並不認為人工智慧是旅遊規劃的未來。
“我對絕對的未來到底會是什麼樣子沒有足夠的信心。”他坦誠說道。
和基礎大模型的「天才」創業畫像不同,AI旅行創業者群體更豐富,既不乏從谷歌、微軟等科技大廠走出的人才,也有連續創業者,在內容社群、旅遊行業深耕已久的專家。
Wanderboat背後的CEO兼聯合創始人You Wu曾在微軟Bing和Copilot團隊擔任首席應用科學家;wanderlog的聯合創始人兼CEOHarry Yu曾在谷歌擔任產品經理;Airial Travel背後的CoInvent AI,其聯合創始人Archit Karandikar也曾在谷歌、Meta從事深度學習領域的工作。
Mindtrip的CEAndy Moss則是一位連續創業者,曾建立過Roadster、FabKids、PopSugar等多家企業。
國內的AI旅遊創業者如圓周旅行創始人鄭逸凡此前為小紅書UED負責人,他從0到1參與了小紅書使用者體驗設計部的建立,視旅科技則有前阿里巴巴副總裁、飛豬創始人李少華等人聯合創立。
這群AI旅遊的創業者也遵循了應用層創業者的典型特徵——AI大模型給了「套殼創新」的機會,發現場景痛點、懂使用者增長的產品、應用和社群專家都可以找到用武之地,除此以外,他們在簡歷裡還會寫上一點:熱愛旅遊。
Archit Karandikar就在社群帖子中這樣寫:“我們選擇打造AI旅行代理的另一個原因是,我們都是狂熱的旅行者。”
但這群AI旅行的狂熱創業者線下面臨一個拷問:是成果優先,還是社群優先?
這是兩種不同的賺錢邏輯。前者是高舉高打的商業化,從業者需以產品驅動,在C端快速制定付費壁壘的同時,落地B2B解決方案。
比如,Mindtrip在去年12月就宣佈推出B2B解決方案——Mindtrip for Business,率先為旅遊局和營銷組織提供定製化解決方案。
而以社群優先,則意味著它們註定要堅持做較慢的生意,對商業化保持一定的剋制。
兩條路線並沒有優劣之分,但留給創業者的視窗期正在縮減,正如紅杉資本合夥人Pat Grady曾預言:“下一輪AI,賣的不是工具,而是收益。”
這句話同樣適用於AI旅遊行業。
參考資料:
1、矽星人:Wanderboat AI:這個華人團隊開發的AI旅行app,是大模型時代的小紅書+馬蜂窩?
2、TechCrunch:Airbnb CEO says it’s still too early for AI trip planning
3、國信證券:海外OTA龍頭財報跟蹤 與國際視角下的“AI”應用觀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