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還有必要學英語嗎?

本文是圓方的第1094篇原創
(點選標題下方小耳機標誌可收聽音訊)
01
AI時代,從職業發展角度,還有必要提升英語口語嗎?

這是今天早上6:30直播的時候,圓方收到的一個問題。

我們先一起看看小夥伴的答案。

在直播的時候,圓方是這麼回答的:

在職業發展上,英語口語能力的作用。可能在未來更像是一種“愛好”
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
比如鋼琴演奏能力,對於職業發展有作用麼?圓方覺得還是有用的,如說公司的年會活動,上去彈一段,秀一下專業和素養。就好比,你打乒乓球打的好,也是一樣,有一天有機會陪領導打乒乓球,我乒乓球打得好,能讓領導舒服的接到每一個球,這個能力其實可能也挺重要的。
所以英語口語這件事情,它可能過去是一個純工具性的實用性技能,但是在有AI之後,它可能變成一個裝點型技能。你能夠比如說他站在這大段的背誦莎士比亞,這個可能對於職場發展也是加分的。
不能說它沒有用,而且它去比如說你出去旅遊豐富自己的生活,雖然有AI的加持,但你自己懂肯定比用工具要好。但是你要考慮到它的價效比投入。

英語的價值,在過去這二三十年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比如說在80年代的時候,如果你單單有流利的英語只一點,進體制內你很容易就能混出來,混到什麼處級甚至廳級幹部。但是現在可能嗎?不可能的。90年代如果你外貿,你也可以很容易賺到很多錢,但是現在可能嗎?不可能的。
80年代的時候這時候英語它就是一個超級大的槓桿,你投入1分,它可能給你回報100回報1000。但是今天呢,英語這個槓桿可能1比1投入1分,它可能給你回報1。隨著AI的普及,可能是1比0.2。
不過如果你很喜歡,我覺得無所謂,你喜歡就去學,也挺好的。
02
要理解AI時代語言學習的變革邏輯,不妨拆解三個歷史切片:
1980年代:英語是開啟全球貿易的"萬能鑰匙",北京秀水街的商販用"Hello! Cheap!"就能創造財富神話;
2000年代:英語成為職場晉升的"通行證",新東方教室迴盪著"從絕望中尋找希望"的吶喊;
2024年:科大訊飛翻譯機在廣交會上完成83.6%的商務洽談,某跨境電商主播團隊僅保留1名英文專業畢業生負責文化校準。
這種演變背後,藏著兩個殘酷現實:其一,語言工具屬性加速貶值,GPT-4完成20頁商業計劃書翻譯僅需117秒;其二,跨文化認知價值持續升值,TikTok團隊至今仍在高薪聘請精通中英文化語境的"橋樑型人才"。
就像80年代會開汽車是稀缺技能,如今卻成了基礎能力。AI翻譯工具已將語言轉換成本壓縮到近乎為零,但文化解碼能力卻始終無法被演算法替代。
03
今天, AI在三重維度重構語言學習。
  • 工具層解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23年報告顯示,即時翻譯準確率突破92.7%,深圳機場已部署支援38種方言的翻譯機器人。這意味著"生存級"英語需求正在消失,就像計算器普及後,珠算高手不再是財務崗的必備條件。
  • 認知層重構
斯坦福大學語言實驗室發現,使用AI翻譯工具的人群,三年後跨文化理解能力下降27%,但主動進行雙語思維訓練的人群,創新決策能力提升41%。這揭示新悖論:工具越強大,深度認知能力越珍貴。
  • 價值層遷移
領英資料顯示,2023年同時標註"英語+文化洞察"的求職者薪資溢價達53%,而純語言能力者溢價率降至7.2%。正如懂紅酒品鑑的程式設計師比普通碼農更具職場張力,語言正從硬技能變為軟實力。
如果說過去三十年英語是撬動職業發展的"黃金槓桿",那麼今天的英語更像是職場人工具箱裡的"瑞士軍刀"——它不再是生存必需品,卻能讓你在關鍵時刻展現獨特鋒芒。
04
那麼AI時代,應當如何去理解並學習英語呢?現在其實已經有非常多好的嘗試和探索。
從語法驅動到語境驅動,某國際學校取消英語語法專項訓練,改為分析《老友記》中Chandler的諷刺藝術,學生語用能力提升3倍。進行文化浸潤式成長路徑規劃,未來的語言學習可能是戴著VR裝置逛倫敦集市,與AI生成的丘吉爾辯論二戰史。北京某教育機構已開發出"元宇宙英語角",學習者在數字孿生的紐約中央公園裡,既要應對街頭藝人的即興饒舌,也要分辨AINPC的善意玩笑與文化冒犯。
從機械記憶到認知建模,杭州某重點中學開發"AI語伴",不是糾正發音而是追問:"為什麼英國人說rain cats and dogs而不是pigs and cows?"。借英語學習進行批判性思維的熔爐鍛造,引導孩子對比不同AI工具的譯文,就像品鑑葡萄酒般分析文化意象的轉化。深圳某重點中學的實踐表明,經過半年訓練的學生,在跨文化案例分析中的洞察力超越同齡人40%。
從應試訓練到心智拓展,某教育集團將莎士比亞十四行詩改寫為Python程式碼,讓學生在除錯"文學演算法"過程中理解東西方思維差異。不再執著於糾正每個語法錯誤,而是讓孩子用英語給AI程式設計助手寫指令,在除錯智慧家居中實戰演練。某國際學校開展的"AI語伴計劃"顯示,與ChatGPT討論漫威劇情的孩子,口語流利度提升速度是傳統教學的2.3倍。
05
在即將到來的"人機協同"圖景中,英語能力將分化為三個層級:
基礎層由AI代勞,
中間層是人機協作區,
頂層則是人類專屬的文化創造力。
當AI接管語言工具層,人類在文化認知層的優勢反而凸顯。就像工業革命後,手工藝昇華為藝術創作;AI時代的外語教育,應當培養"文化調酒師"——既能品味語言深層的思維精釀,又能調製跨文明的創意雞尾酒。這不是對傳統的背叛,而是對語言本質的迴歸:在巴別塔倒塌的地方,重建理解的金橋。
站在時代轉折點上,我們或許該用博物館策展人的思維看待英語教育——不再追求完整復現語言標本,而是精心設計互動式體驗,讓孩子在文化長廊中自主探索。
畢竟,當AI能完美模仿狄更斯的文風時,人類真正的價值在於讀懂字裡行間的人性微光,並用屬於自己的聲音講給世界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