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做我的朗讀者 我做你的擺渡人
戳藍字一鍵關注擺渡人

☾
每晚21:39
無論你在哪裡,請記得開啟手機。
♪點選播放即可收聽主播朗讀音訊
文:水木先生
來源:水木先生說(ID:shuimujunshuo)
-1-
在上海這座充滿活力與機遇的大都市,獨居老人胡阿姨的遭遇令人唏噓不已。
胡阿姨年輕時也是個美人,工作能力出眾,然而她的婚姻卻滿是坎坷。
第一段婚姻,丈夫婚內出gui,她毅然選擇離婚,也因此與兒子斷了聯絡。
第二段婚姻,丈夫雖老實本分,但兩人關係不和,最終還是分道揚鑣,女兒也對她心生怨恨。
離婚後的胡阿姨開始遊山玩水,日子倒也過得安逸自在。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大不如前,小病小痛不斷,上個樓都氣喘吁吁。
她的兒女對她不管不問,生病時也無人照看。
小區環境老舊,天井附近常有鴿子糞,出現臭味時大家都沒往屍體上想。
直到社群檢修時,黃師傅發現水漬滲出痕跡不對勁。

他敲胡阿姨家門無人回應,鄰居還說她兩年前就搬走了。
可當進入屋內,看到的卻是一具躺在沙發上的白骨。
經鑑定,胡阿姨因突發疾病無力求救而亡,去世已兩年。
令人心寒的是,她兒女雙全,卻兩年沒給她打過一個電話,甚至不知道她已離世。
這樣的冷漠並非個例。
十幾年間,王某與父親同在一座城市,卻僅在逢年過節見面,平時很少聯絡。
後來王某失業負債累累,搬去和父親同住。
74歲的父親久病纏身,需要照顧,可王某隻是為了有房子住。
他每天睡到中午才起床,出門遛狗、上網到深夜才回家,對父親漠不關心。
父親只能自己買菜做飯、看病買藥,孤獨地生活著。
有一天,父親摔了一跤後無法獨立下床,懇求兒子扶自己上廁所都被拒絕。
王某對父親的病痛視而不見,還拿走父親的手機到處消費。
父親生命的最後時光,只能望著天花板,直至無聲無息地離去。
王某眼睜睜看著父親病逝家中,卻不願安排後事,任由遺體慢慢腐爛。
直到遺體腐爛發出異味,鄰居報警才為老人料理了後事。
松江法院經審理裁定,王某拒絕撫養年老患病的父親構成遺棄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三個月。

還有一位操勞一生的老太太,她有四個兒子。
她盡心盡力地養育著孩子們,將自己的房子翻新給大兒子,補貼老二、老三,幫他們帶孩子,還拿出老本給小兒子蓋房子。
老伴去世後,老太太住的土屋被大雨沖垮,卻沒有一個兒子願意收留她。在村幹部的協調下,四個兒子才勉強達成按月輪流照料母親的協議。
元旦那天,老太太在小兒子家暫住期滿,小兒媳婦把她送到老大家門口就離開了。
可大兒子一家外出吃酒,老人敲門無人回應。
寒冬臘月,老人凍得受不了,回去哀求小兒子多收留幾日,小兒子卻以次日家中要來很多客人為由,又把母親送了出去。
老人無奈地來到二兒子、三兒子門前,可他們也都不在家。老人一路走一路哭,彷彿在哭訴自己操勞一生,老了卻在寒風中無人可依。
那個冬夜,老人苦苦呼救,呼喊著自己辛苦拉扯大的孩子,聲音卻如枯葉飄落般無人問津。
天亮時,老人沒了鼻息。可就連她的後事,四個兒子也互相推諉,都覺得自己與母親的死無關,一提到出錢安葬更是避之不及。
這一切,若不是真實報道,真以為是幾百年前話本小說裡的諷刺故事。
-2-
這樣的悲劇並非個例。
安徽有位老人摔倒在陽臺,敲了4天4夜臉盆才引來鄰居報警救援,而她的女兒明明同城而居,卻近20天沒來探望。
四川一位養育了5個子女的老人,獨自病危、去世在破敗村房裡,村委會勸導子女們回來看望、照料,卻被他們電話拉黑。
這些老人年輕時拼命把孩子拉扯大,供孩子買房成家,幾十年不辭辛勞,可到了晚年,在孩子眼裡卻變得一無是處。
紀錄片《無人知曉》中,一位81歲的母親去世兩週後,才被回家取東西的女兒發現。
記者問女兒從母親家到她家有多遠,女兒回答“15分鐘”。15分鐘的距離,即便捧著一碗熱飯也不會涼掉,可這份親情卻涼透了。

人到晚年,很多子女的孝心似乎都有了前提,那就是父母要有“利用價值”。
當父母不再能為子女提供幫助時,孝敬就成了他們眼中看不到回報的投資。
這是多麼殘忍的現實啊!
湖南一對84歲的老夫婦,將三個兒子、一個女兒告上了法庭。
老太太因摔傷行動不便,高齡的老伴無力照料,可四個兒女卻無一人願意贍養。
兩位老人絕望之下,只能狀告兒女,要求他們按月支付贍養費,而且只要300塊。
庭上,法官看著兩位老人花白的頭髮,忍不住哽咽著說,按照法律規定,子女每月需給父母2500元贍養費。

但他們只要300元,子女們少買件衣服、少吃頓好的就能省出來。可即便如此,子女們還是不願盡這份孝心。
主持人李艾在綜藝裡談到她帶72歲的母親看醫生,醫生誇老人身體健康,是長壽的命。母親卻搖搖頭說:“我不想長壽,長壽對小孩不好。”
這就是中國式父母,一輩子盡心託舉子女成人,老了就隱身離場,不想拖累子女、麻煩孩子。
然而,誰能保證自己到了晚年一定無痛無災呢?
當父母身體衰弱、蹣跚而行時,他們心底唯一的希望就是子女。
即便父母不願以孝心綁架子女,子女也不該心安理得地不管不顧。
因為生命是一場有序的輪迴,每個人都會成為父母,都會有老去的一天。
今天對父母的選擇,明天就會以同樣的方式回到自己身上。
年幼時,父母是我們唯一的觀眾,他們見證了我們的成長,為我們遮風擋雨。
當父母老了,我們就應該成為他們唯一的觀眾,陪伴他們度過最後的時光。
當我們責怪父母大小便失禁弄髒衣物時,卻忘記了他們也曾為我們換洗一張張尿布;
當我們嫌棄父母彎腰駝背腳步遲緩時,卻忘記了他們也曾扶著我們學步;
當我們厭煩父母言語嘮叨含混不清時,卻忘記了我們牙牙學語時他們覺得有多動聽。
父母真的圖得不多,他們只希望生病時有一雙攙扶的手,孤獨時有一通關心的電話,只希望子女能常回家看看。
生而為人,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們養大,我們就應該好好地贍養他們。
別讓有前提的孝心,讓父母領會到人世間最殘忍的道理;別讓那個生我們養我們的人,在悲慼中走完餘生。
-3-
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里,我們總是忙碌於工作、追求物質享受,卻忽略了身邊最珍貴的親情。
我們應該停下匆忙的腳步,多關心一下父母。也許只是一個簡單的問候電話,就能讓父母感受到溫暖;
也許只是一次短暫的回家相聚,就能讓父母的臉上綻放出笑容。
親情是人類最基本的情感,它不應該被利益和冷漠所侵蝕。
我們應該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弘揚孝道文化,讓尊老愛幼成為社會的風尚。
每一個家庭都是社會的細胞,只有家庭和睦,社會才能和諧穩定。
我們也應該反思社會的保障機制,是否能夠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和精神關懷。
政府和社會各界應該加大對養老事業的投入,建立健全養老服務體系,讓老年人在晚年能夠安享幸福生活。
同時,社群也可以組織一些關愛老年人的活動,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
對於子女來說,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明白贍養父母是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不要因為一些瑣碎的事情而與父母產生隔閡,要多站在父母的角度去理解他們、關心他們。
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與父母溝通交流,瞭解他們的需求和想法,給予他們足夠的尊重和關愛。
而對於老年人自身,也要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不要因為子女的冷漠而過於悲傷。可以參加一些老年活動,結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豐富自己的晚年生活。
同時,也要學會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當遇到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時,要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
生命是一場接力賽,父母把接力棒交到我們手中,我們應該帶著他們的期望和愛,繼續前行。
在這個過程中,不要忘記回頭看看逐漸老去的父母,拉著他們的手,一起走過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
讓我們用愛和關懷,溫暖父母的晚年,讓親情在歲月的長河中永不消逝。
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用行動詮釋孝道,讓每一位老人都能在溫暖的親情中安享晚年,讓這個社會充滿愛與希望。
因為,只有親情的溫暖,才能抵禦生活中的一切寒冷;只有親情的延續,才能讓生命的輪迴更加美好。
莫讓親情在冷漠中消逝,讓我們用心守護這份珍貴的情感,讓孝道的光輝照亮每一個家庭,照亮整個社會。
-End-
作者簡介:水木先生,讓我們的呼聲,成為推動世界改變的音浪,公眾號:水木先生說(ID:shuimujunshuo)。

在兵荒馬亂的朋友圈
謝謝你不是為我而來,卻能為我而留
如果不能渡你上岸,我願陪你數盡人生波瀾。

你的每次分享,就像給擺擺 一個愛的抱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