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拼多多的透明度這麼低?

1
在所有的中國網際網路公司中,拼多多似乎在透明度上有著非常獨特的傾向,這家以人效和增速著稱的公司在多個方面都保持著神秘的面紗。
即便在它上市成為一家公眾公司之後,它在財務資料、內部治理、對外溝通等諸多方面依然儘可能避免透露過多公開資訊。
在我看來,這種傾向於不透明的狀態和拼多多本身的基因是一脈相承的。
2
在所有的中國網際網路上市公司中,拼多多財報是為數不多在收入分項上披露資訊最少的公司之一。
通常而言,上市公司一般會按具體業務來披露收入組成。
比如騰訊財報營收會詳細披露網路廣告、金融科技與企業服務、增值服務等不同細分模組收入。
阿里的財報收入項包括淘天、海外、雲、大文娛等不同業務模組收入,阿里甚至還會披露各個模組的盈利虧損情況。
但拼多多營收就簡單兩項——“線上營銷收入”、“交易佣金收入”,沒了。
至於這些收入有多少來自國內,多少來自海外,多少屬於多多買菜,財報中的常規資料中完全不披露。
因此拼多多每次發財報,公眾只能看到一個總體資料,至於更詳細的資料一直就是一團迷霧,業界每次都只能靠為數不多的第三方資料去作並不準確的推算,這在國內上市公司中並不常見。
除財報以外,財報電話會也是公眾瞭解公司資訊的重要途徑,比如騰訊偶爾還會在電話會議上披露廣告Adsload這樣非常核心的資料。
但拼多多則是異類,它的財報電話會是投資者獲得增量資訊最少的公司之一。
在回答問題時,高管們用極其謹慎的外交辭令變換著各種說法,但真正有用的增量資訊少的可憐,更不願透露任何額外的資料。
拼多多的這些作風甚至引起了美國證券分析師在研報中的吐槽。
我舉兩個最新今年Q1財報會的例子,大家感受一下——
就問一句服不服?
我也看過很多電話會議打太極的,但沒見過拼多多這樣成為張三丰的。
的確從合規的角度,沒有任何法律規定財報電話會必須如何披露資訊,不少公司對於敏感問題搪塞也比較常見,然而像拼多多這樣幾年如一日保持一貫外交辭令的公司的確非常罕見。
3
拼多多內部員工管理層面也非常神秘。
首先,和很多網際網路公司有內部論壇不同,拼多多內網沒有任何一個可以釋出公開言論的地方,公司也不鼓勵員工公開討論任何和公司相關的事。
其次,拼多多的員工用的都是花名,也就是如果不是熟絡的同事,內部員工之間直到離職可能也並不知道對方的真實名字,甚至內網都不顯示員工的性別。
還有,根據晚點的報道,拼多多的內部通訊錄Knock看不到公司的組織架構,拼多多的員工如果要聯絡其他部門的同事,只能透過搜尋花名去獲取聯絡方式,並不能按部門去瀏覽。
員工的晉升等級系統在國內所有公司中都是最為模糊的,根本沒有其他公司相對公開的P序列、T序列、L序列。
我在朋友圈裡聊過一些拼多多的在職員工,整體而言他們談及公司時得特別謹慎,基本不願意透露任何實質性內容,即便是明顯不在保密協議範圍的內容。
他們私下裡坦言,公司對保密協議的執行是極其嚴格的,他們不願意惹上任何法律上的麻煩。
同時我發現,即便是拼多多的離職員工,部分也並不願意談論在拼多多工作的過多細節,而具體原因也和上述相同。
在金融圈,券商會組織很多關於某個公司的專家訪談,來分享一些更細節更微觀的資訊,即便字節跳動這樣未上市的公司,圈內依然可以看到很多關於其不同業務專家訪談。
但拼多多,行業內很少有能看到關於這家公司專家訪談,即便有,也是和公司距離比較遠的如某些拼多多供應商和代理商出來訪談。
4
拼多多是國內最不願意做技術分享的公司,可能沒有之一。
在技術圈的各種論壇和峰會上,即便是以不愛分享著稱的字節跳動,也會多少也會有零星技術專家來分享一些最新的技術進展,特別是火山引擎作為一個To B品牌成立之後,火山引擎的架構師會更願意出於業務需要而進行相關的技術分享。
然而,拼多多則不然,無論是透過通用搜索引擎,還是在Github、稀土掘金、CSDN這樣的技術垂直社群,基本上看不到來自拼多多技術專家的分享,搜尋結果無非是類似拼多多商品分享API介面這樣不得不公佈的技術文件。
不少網際網路大廠在自身技術基建過程中,往往會掌握一些有公共屬性的技術,因此也會開源一些不涉密的專案。
比如阿里和騰訊在這方面就做的不錯,不少開源專案在很多技術垂直領域受到歡迎,這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大廠技術責任的體現。
然而拼多多我沒有看到任何開源專案(如果有,歡迎指正)。
沒錯,沒有任何一條法律規定技術大廠一定要透過開源方式回饋行業,但拼多多的確是大廠中的技術異類,對技術分享沒有任何興趣。
5
除了透明度低,拼多多另一個風格就是刻意地低調,比如,拼多多的上海總部大樓,並沒有一個明顯的標識代表這就是是拼多多這家公司的所在地。
也就是從外邊看,沒有人知道拼多多的總部就在這裡。
和阿里京東之前大促大張旗鼓相比,拼多多從沒有公佈過任何一次大促的具體成績,更不用說拿著這些成績大規模傳播以證明自己的市場地位。
拼多多的廣告系統在網際網路廣告圈記憶體在感極低,國內頭部網際網路公司的廣告系統通常都會取一個響亮的名稱。
比如字節跳動的叫巨量引擎,快手的叫磁力引擎,阿里的叫阿里媽媽,會有一個專門的團隊來運營這個商業化品牌,以提高自己商業化產品在廣告主群體中的心智,進而提升商業化效率。
然而,拼多多不會這麼做。
它的商業化產品無論是前期的“多多搜尋”還是後期的“全站推廣”,名稱簡單直白,操作簡潔直接。
完全不會透過Marketing的方式去刻意提升在廣告主端的心智,也不會大張旗鼓地每年舉行大會來宣佈新功能和新主張。
6
沒錯,從上面的各個維度看,拼多多的確是國內網際網路巨頭中透明度最低的公司之一。
那麼問題來了——這種情況到底是如何發生的?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來看一個事實:黃在上市之後接受採訪時稱,拼多多選擇上市的原因之一就是要提高公司的透明度。
他當時接受記者採訪的原話是——
“我自己是理工科出身的,以前從來不知道怎麼和文科記者溝通,所以拼多多做了兩三年,很少做記者溝通會。
因為你溝通少,互相缺乏理解,很多東西講出來的可信度反而低,你這麼講,憑什麼它就是真的呢?比如說我報這個數字,說有多少多少量,很有可能有人說你這個是假的。
所以我想上市是一個好的方式,把家裡所有的東西都翻出來,在陽光下曬出來,並且有公信力的機構,加上大家都認的流程來認定它,我報的這個東西到底是不是真的。
包括怎麼盈利,這些問題放在招股書上,包括投資人都來一個一個拷問,這些東西就會變得更加有公信力,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們的負擔,有利於大家的理解。”
可見,在彼時至少高層並沒有主觀上要刻意降低透明度的意願。
甚至當時在經歷輿論風波時,黃還專門召開了媒體溝通會來試圖澄清和說明當時相關的爭議,而黃在早期接受《財經》等媒體採訪的時候也非常坦誠,並不迴避一些敏感問題。
那麼,新的問題就來了——拼多多實際的低透明度表現和黃上述表態呈明顯割裂的核心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在我看來,拼多多今天封閉的現狀並不取決於領導層一時的表態,而在於這家公司刻在骨子裡的底層基因。
具體而言,拼多多低透明度核心源於三點——不想、不敢以及顧不上。
7
先看“不想”。
首先我們要知道,拼多多僅僅成立3年多就火速實現IPO,這個速度在國內網際網路歷史上絕無僅有(除了曇花一現的趣頭條),其獲取1億使用者、2億、8億使用者的時間之短,在國內也是空前絕後的。
如此比火箭還快的迅速擴張如果過於高調,勢必會引來競爭對手的忌憚和反應,黃錚早期多次強調過“活下去”的重要性。
要知道,當年雷軍做米聊的時候,就吃過這方面的虧。
米聊當時作為先行者,資料增長非常漂亮,雷軍到哪裡演講都穿一件印著米聊Logo的T恤,到處跟人講為什麼這個東西是移動網際網路的未來,後來,大家也都知道了。
深刻地理解,對於拼多多這樣如猛獸一般高速狂奔的公司而言,時間視窗的極其關鍵。
“悄悄進村,打槍的不要”已經成為其崛起過程中的屢試不爽的法則。
趁競爭對手還沒有反應過來極速野蠻生長的前提是競爭對手搞不清你如何出招,搞不清你到底到什麼程度了。
而低調和保密就是實現這個前提的直接方式。
對業績三緘其口、嚴苛的競業協議都是這個“低調狂奔”基調下的產物。
8
再看“不敢做”。
拼多多不敢提升透明度,原因也非常簡單,核心在於其在狂奔的過程做了部分不體面的、雞賊的、招人罵的事,比如全國人民都非常熟悉的誘導分享的行為。
科技博主闌夕在B站上播放最大的一個影片就是講他騷擾了500個好友測試拼多多底線的精彩過程。
我們大膽設想一下,如果拼多多不執行嚴格的保密制度,某一位拼多多的前產品經理離職之後洋洋灑灑寫一篇內部如何設計這些臭名昭著、侮辱群眾智商的“砍一刀”機制的文章,其對拼多多形象打擊會可想而知。
事實上,曾經就有一位拼多多的前員工在離職後撰文痛陳拼多多諸多弊病,當時在圈內廣泛流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業界對其的看法和判斷。
儘管今天的拼多多也發現了網民對其雞賊的設計機制已經開始免疫,這些招在其使用者增長上的邊際作用也在大幅下降。
但這些類似機制依然並不能體面地被公開,沒有任何一名拼多多產品經理敢大方地向行業分享他們到底是如何利用分享來做使用者增長的經驗的。
以上,是拼多多的“不敢”提升透明度的一個縮影。
9
最後看“顧不上”。
一個簡單的事實是——提高透明度是需要成本的,然而拼多多的做事風格天然無法將提升透明度這樣的事提高優先順序。
我舉一個有趣的例子——
拼多多官網“關於我們”(https://pinduoduo.com/home/about/)的頁面資訊只更新到2021年,也就是這個市值超1800億美金的公司的自我介紹頁面在2021年之後就沒人去管了。
很顯然,拼多多認為這個不重要,更新這個頁面是會使它的DAU漲嗎?更新這個它的復購率會提升嗎?更新這個影響它的GMV嗎?更新這個能讓TEMU的物流速度變快嗎?
很顯然不會,那更新它幹嘛?!
然而,有意思的是,拼多多英文的投資者關係官網“關於我們”的頁面https://investor.pddholdings.com/,則是非常勤快地更新的。
根據晚點報道,今年4月拼多多該頁面的“關於我們”的部分悄悄刪掉了TEMU。
為什麼同樣是“關於我們”頁面,更新頻率差異卻這麼大呢?
因為看投資者關係官網的訪客那可是會用真金白銀來影響股價的啊!
沒錯,拼多多不做無用功,不做表面功夫,無法容忍任何帶不來收益的行為。
從這個意義上,那些對核心業務指標沒有作用的動作,比如在大樓上掛個標識、公佈GMV戰績、搞個開源專案很顯然都不在管理層的優先事項中。
我並不是信口開河,拼多多讓業界匪夷所思的是,在2019年之前,拼多多甚至沒有內部專屬的IM,都是直接用QQ進行業務溝通。
試問,搞個開源專案、更新官網、掛個標識、定期接受媒體採訪哪一個的優先順序能比得上內部溝通IM的優先順序高呢?
打仗的時候,是沒有人顧得上擦去槍托上的泥,而拼多多,一直在打仗。
10
在我看來,拼多多之後如果能在一些維度上提高透明度,其實有助於其自身發展,邏輯也非常簡單——
當一個企業體量已經成為經濟系統重要組成部分的時候,它就已經無法像規模小的時候悶聲發大財了。
因為它非常深刻地嵌入到了經濟系統的多個方面,其演算法、政策、業務一個微小的調整都會影響經濟系統重海量的相關參與者。
為什麼商家們對拼多多怨氣那麼大,除了極致的低價壓力外,另外的原因之一就是罰款規則、僅退款的規則不購透明。
從這個意義上,如果拼多多能提升一定程度上的透明度,有助於減少和其他相關經濟參與者的摩擦,而這種日常的摩擦本身就是企業運營成本的一部分。
降低透明的確是省事的行為,然而,當一個公司體量大到一定程度,這些省掉的成本一定會以另一種方式讓來讓你支付,沒有人能永遠賺到便宜。
與其堵,不如疏。
11
業界不少人對拼多多這家公司的評價傾向於二極體思維。
一方面不少業內人驚歎於拼多多一騎絕塵的業績,用成王敗寇的思維將其捧上神壇。
另一個極端則認為拼多多縱容山寨、壓榨商家、戲耍使用者,破壞了國內的商業生態。
我不太願意用純粹的道德評價來給拼多多這家公司下結論,商業世界本身的複雜度超出大部分人的想象。
如果我們從微觀經濟學“剩餘”的概念來理解拼多多,很顯然,這家公司顯著地、大規模地提升了“消費者剩餘”。
從更宏觀的角度,這或許並不是一件很壞的事。
畢竟消費者和商家誰都不是傻子,腳,是最好的投票器。
最近又看了一遍黃崢早期的公眾號文章,在眾多資訊量中至少有三個點其實是有某種傾向的——
第一,在分享谷歌的工作經歷時他讚賞了谷歌“不作惡”的文化;
第二,他欣賞巴菲特透過資本市場賺很多錢,然後又將這些錢大部分捐給蓋茨基金會的行為;
第三,他在《把資本主義倒過來》這篇文章中他討論了一種可能性:設計一種“反保險”機制讓窮人向富人出售確定性需求從而讓財富從富人流向窮人。
我認為他的這些分享是真誠的,而真實的商業則遠比個人願望要複雜的多,目的和手段也不能混為一談。
我還會持續觀察拼多多這家公司,它交織著商業與道德、顛覆與爭議、人性和反人性,它的複雜本身就是我們這個光怪陸離社會的一面鏡子。
想看黃崢早期公眾號文章合集文件的,請在“衛夕指北”公眾號回覆“拼多多”獲取。
——End——
作者簡介:衛夕,公眾號“衛夕指北”出品人,科技專欄作護衛=者,專寫長文,專注剖析網際網路及社會科學的底層邏輯;不關注這個賬號,你都不知道你會錯過神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