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比烏斯環上的無限征程,這次由中國科技青年開啟!

最近,兩位來自斯坦福的學者對 DeepSeek 研究人員進行了系統的調查,他們的調查給出一個出乎大多數人意料的結論:超半數研究者完全在中國接受教育與職業訓練,且從未赴海外留學或工作;另有約 24% 雖曾短期赴美交流,但最終均選擇回國發展。
這一發現看似一個天才團隊的孤立案例,實則也佐證著:中國 AI 人才培養體系正在發生著根本性蛻變。

青年人才在做什麼,未來就會爆發什麼

DeepSeek 讓我們看到青年人才的重要性,有足夠的人才勢能,才能轉化獲得更強大的技術動能。
作為創刊於 1899 年、至今已有 120 多年曆史的《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不僅完整見證了工業革命以來電力、計算機、網際網路等技術正規化的迭代演進,更在 21 世紀以敏銳的技術嗅覺屹立於科技革命潮頭,前瞻性地報道了諸多改變未來的前沿技術進展。其於 1999 年創刊百年之際發起了"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簡稱 TR35)評選,每年從人工智慧、生物技術、能源材料等前沿科技領域中遴選最具創新性和影響力的青年領袖。

圖|MIT Technology Review 5-6 月刊封面
TR35 評選自 2017 年正式進入中國以來,已累計選出 245 位青年才俊,其中不乏後來在各自領域成長為行業翹楚,同時逾 30% 入選者後續取得重大科研突破或實現技術產業化,因此該評選也成為衡量中國青年科技創新的重要風向標。
2017 年,正值深度學習技術從實驗室邁向產業化的關鍵節點,這一年的入選者中有:專攻人臉識別技術的“天才少年”、曠視科技的印奇(入選時 29 歲);專注 AI 晶片、曾創辦深鑑科技後被賽靈思收購的姚頌(入選時 24 歲,至今仍然是中國區最年輕入選者);寒武紀晶片主設計師陳雲霽(入選時 34 歲);AI 獨角獸第四正規化的創辦者戴文淵(入選時年齡 34 歲);快手科技聯合創始人宿華(入選時 35 歲)以及正則化貝葉斯理論提出者、清華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副院長朱軍(入選時 34 歲)……這批年輕的開拓者們將 AI 技術從實驗室帶入產業,極大推動了中國 AI 在全球競爭中的領先地位。
2019-2022 年,新冠疫情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世界,也為生命科學領域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一批從事生命科學相關研究的青年人脫穎而出:“中國 Moderna” 的締造者、深信生物創始人李林鮮,打磨攻克疾病的新一代利器;當時還是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後研究員陳子博(現已加入西湖大學任生命科學學院生物程式設計實驗室負責人),探索為細胞加裝超級 CPU;AI 獵藥人、晶泰科技聯合創始人馬健,帶領團隊構建“量子物理+AI+機器人自動化”三位一體的藥物研發平臺,旨在縮短藥物發現週期;CART 改造師、藝妙神州創始人何霆,透過改造免疫 T 細胞,為人類攻克白血病、骨髓瘤創造更好的解決方案;還有來自中科院杭州醫學所的韓達、結構生物學領域的 90 後傑出代表萬蕊雪、以及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祥喜……他們,以專業與創新推動行業發展,成為生命科學創新的中流砥柱。
2023 年,隨著 ChatGPT 的爆發式普及,到 OpenAI 引領的多模態大模型革命,再到 AI 學者橫掃諾貝爾獎……AI技術再次走向社會核心舞臺聚光燈下,並重塑人類生產與認知方式,這一年:月之暗面創始人楊植麟以 200 萬字長文字處理的 Kimi 推動大模型平民化;OpenAI 研究員靖禮主導 DALL·E 3 和 Sora,重構視覺內容生成;紐約大學教授謝賽寧的 DiT 框架成為 Sora 技術基石,大幅提升生成效率……他們,分別從互動、多模態和演算法層面定義AI新邊界。
想預判下一個顛覆性創新會出現在哪裡?或許看看今天這些年輕開拓者正在攻克什麼便自會有答案。

從跟隨到引領,科技界的中國“敘事”

TR35 評選的價值在於,它以青年為刻度,丈量著科技革命浪潮的奔湧高度;以創新為經緯,編織出人類文明演進的種種可能。TR35 中國區的評選,也以"In China, By China, For China"視角,持續不斷的發掘那些最具潛力和創新力、並能推動中國的科技創新實現從“跟隨”到“引領”跨越式發展的年輕人。
剛好,他們也做到了。就如:
被稱為“量子鬼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陸朝陽團隊研發的"九章三號"量子計算機,打破了光子數操控世界紀錄;
探索光學 AI 晶片商業化、曦智科技創始人沈亦晨其打造的光子計算晶片效能超越英偉達旗艦產品;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效率紀錄的重新整理者、北京大學周歡萍將鈣鈦礦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從 0 開始提升至 25%,並且大大提高了穩定性;
創造機器人的極限、浙江大學李鐵風其開發的仿生軟體機器人成功挑戰馬裡亞納海溝萬米深淵……
這些突破性成果也讓全世界看到了這群以 TR35 為代表的中國青年創新者們不僅具備全球頂尖的創新能力,更在量子計算、新能源、深海探測等戰略領域實現從"並跑"到"領跑"的質變。當這些潛力無限的年輕人持續突破技術邊界時,他們書寫的不僅是個人的學術成就,更是中國在全球科技版圖中日益提升的話語權。

未來預言:誰在定義 Long China?

下一個八年,誰將繼續書寫 Long China 的未來?
他們或是將經典技術展開全新應用的遠見者,或是勇於挑戰技術極限的先鋒者,又或是專注於新技術研發的發明家,抑或是為人類創造更好的生存環境的人文關懷者,當然,也有將“顛覆式創新”變成“顛覆式公司”的創業家
站在第 8 年的節點,我們將聚焦“中國青年人才”和“中國敘事”,並將於 5 月 23 日-24 日上海閔行·大零號灣舉辦盛大的新一屆 TR35 中國區入選者釋出及頒獎活動,我們希望向全世界展示這群年輕的創新者們。
就像象徵著創新永無止境、突破迴圈往復的莫比烏斯環,這群青年人才在技術奇點與現實邊界間乘風破浪、奔向無限(∞)。
誠邀關注科技、關注人才的你與我們一同,見證這幫懷揣夢想與野心的年輕人綻放耀眼的光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