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個!廣東GDP突破13萬億元!2024年12大任務!省政府工作報告裡的廣州“大事”

2023年廣東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3.57萬億元,增長4.8%,為全國首個突破13萬億元的省份,總量連續35年居全國首位。另外,廣州經濟總量突破3萬億元。

1月23日,廣東省省長王偉中在該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作省政府工作報告時作出上述表示。
廣東省2023年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1.39萬億元、增長4.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4.7萬億元、增長5.8%,深圳成為廣東第二個萬億元消費城市;進出口頂住壓力、逆勢實現正增長。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突破4萬億元、增長4.4%,工業投資連續36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佛山成為廣東第二個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突破3萬億元的城市。全省經營主體突破1800萬戶、全年淨增172.8萬戶,其中個體工商戶突破1000萬戶,企業達780萬戶、佔全國1/7。
廣東有這些“全國首位”
除成為首個生產總值突破13萬億元的省份外,2023年廣東還在多個方面創造了“全國首位”紀錄。
據2024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廣東三次產業比重調整為4.1:40.1:55.8,製造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32.7%,現代服務業增加值佔服務業比重達65%,金融業增加值突破1.2萬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超7.1萬家、高新技術企業超7.5萬家,均居全國首位。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7年全國第一。
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方面,廣東加快構建全過程創新鏈,全省研發人員數量、發明專利有效量、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有效註冊商標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均居全國首位。科技金融融合加深,科技信貸餘額超2.3萬億元、規模居全國首位,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達2307億元、同比翻了一番。據瞭解,廣東累計培育省級“鏈主”企業53家、國家級製造業單項冠軍132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528家,居全國前列。新增A股上市公司51家,總數達872家,居全國第一。
在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方面,廣東農業強省建設取得新進展,水產品總產量、農產品進出口總額均居全國首位。廣東在海洋強省的建設上亦值得關注,2023年海洋生產總值佔比達14%、總量連續29年居全國首位。海工裝備集聚得到發展,全球首艘具有自主航行功能和遠端遙控功能的智慧型海洋科考船“珠海雲”號交付使用。
在文旅方面,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連續19年居全國首位。全省接待遊客7.77億人次、旅遊總收入超9500億元,均居全國首位。此外,省級政府一體化政務服務能力連續5年居全國首位,堅持政府帶頭過緊日子,省直部門運轉性支出壓減10%。在營商環境綜合改革方面,廣東連續4年獲評營商環境最佳口碑省份第1名。
4項指標為何與年度目標有差距
不過,廣東2023年也有一些指標不及預期。據廣東省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4年計劃草案的報告(下稱“草案報告”),廣東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指標中,地區生產總值、消費、就業等基本實現年度目標,工業、投資、進出口、財政收入與目標存在一定差距。
草案報告介紹了廣東2023年主要預期性指標的完成情況,並提出2024年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
2023年,廣東地區生產總值13.57萬億元、增長4.8%,不及年度預期目標5%以上。固定資產投資4.44萬億元、增長2.5%,不及年度預期目標8%。進出口總額8.3萬億元、增長0.3%,而年度預期目標為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13萬億元、增長4.4%,年度預期目標為5.5%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39萬億元、增長4.3%,年度預期目標為5%。
草案報告就4項與年度目標差距較大的預期指標進行說明。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目標低1.1個百分點,主要是受第一大支柱產業電子資訊業拖累。電子資訊業佔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23%,受消費電子週期性下行影響增長低迷,全年僅增長3.6%、增速比規上工業增加值低0.8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比目標低5.5個百分點,主要是受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拖累,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10%,剔除房地產開發投資影響,投資增長9%。
進出口總額比目標低2.7個百分點,主要由於美元加息週期導致美歐市場收縮,疊加美西方加快“脫鉤斷鏈”,對美國、歐盟進出口低迷,並拖累對東盟的中間產品貿易。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目標低0.7個百分點,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社會預期偏弱,部分企業面臨經營壓力,企業所得稅、土地增值稅等稅收收入增長不及預期。
2024年主要目標
2024年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為: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6%、進出口總額增長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3%左右、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10萬人以上、糧食產量1270萬噸。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完成國家下達任務,地表水水質優良率完成國家下達任務。
關於2024年面臨的形勢,草案報告分析稱,從省內看,廣東產業基礎雄厚、創新能力強勁、市場主體眾多,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高質量發展基礎持續夯實。但發展中仍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有效需求不足,居民消費和企業投資的意願不夠強;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仍然突出,企業轉型升級存在堵點,部分中小企業經營困難;房地產、金融等重點領域風險隱患仍然較多,部分市縣財政收支矛盾突出。此外,推動破解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仍需久久為功,教育、醫療、養老、托幼等公共服務佈局還不夠均衡,節能降耗減排任務依然艱鉅。
一圖讀懂丨2024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
省政府工作報告
“拍了拍”廣州
2023年成績:
2023年,廣東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3萬億元、增長4.8%,總量連續35年居全國首位,廣州經濟總量突破3萬億元。
廣州站至廣州南站聯絡線、南珠(中)城際、廣河高鐵機場段開工建設,深中通道主線全線貫通、今年通車後深圳與中山之間只需半小時,琶洲港澳客運碼頭投入運營,港珠澳大橋車流量創歷史新高。
推動出臺南沙深化粵港澳合作條例;南沙開發建設加力提速,累計落戶港澳企業近3000家、投資總額超千億美元。
廣汽埃安智慧生態工廠入選全球唯一新能源汽車“燈塔工廠”,深汕比亞迪汽車工業園、小鵬汽車廣州工廠等全面投產,全國每4輛新能源汽車就有1輛是“廣東造”。
打造重要的原始創新策源地,將1/3以上的省級科技創新發展戰略專項資金投向基礎研究,鵬城、廣州國家實驗室全面順利執行,獲批組建15家全國重點實驗室,人類細胞譜系、先進阿秒雷射、冷泉生態系統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獲批立項。
深南高鐵、梅武高鐵開工建設,貴廣高鐵完成提質改造,從埔高速、惠龍高速、惠州機場飛行區擴建等專案順利建成,開通廣州直飛巴布亞紐幾內亞航線、成為我國內地與南太平洋島國的首條定期商業航線。廣州白雲站建成啟用,標誌著廣東再添一個世界級綜合交通樞紐。時速350公里的廣汕汕高鐵開通運營,廣州到汕頭縮短至1.5小時左右,粵東地區加速融入大灣區“一小時交通圈”。
打好“五外聯動”組合拳,廣交會全面恢復線下舉辦、出口成交額440億美元、展覽總面積和參展企業數量均創歷史新高。
廣州、深圳和肇慶高新區成為國家首批碳達峰試點。
加快建設新時代文化設施,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主體工程基本完成,建成廣州文化館、廣州粵劇院、廣州美術館和深圳美術館等一批文化新館,推出電視劇《珠江人家》、舞劇《詠春》等一批廣受好評的嶺南精品力作。
2024年安排:
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等經濟大市要真正挑起大梁,其他各市要比學趕超、奮發有為,共同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再造一個新廣東”作出應有的貢獻。
編制實施南沙新一輪總體發展規劃,加快南沙先行啟動區建設,取得更多實質性突破。
支援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在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領頭羊和火車頭作用。
推進廣佛全域同城化、廣清一體化。
推進粵芯三期、廣州增芯等晶片專案建設。
支援深圳、廣州、珠海建設通用航空產業綜合示範區,打造大灣區低空經濟產業高地。
最佳化鵬城、廣州國家實驗室管理機制,爭取更多全國重點實驗室在粵佈局,推動省實驗室體系建設最佳化調整。
開工建設漳汕、合湛高鐵和西麗高鐵樞紐、廣州東至新塘五六線等專案,建成梅龍高鐵、新白廣城際鐵路、深中通道、黃茅海通道和信豐至南雄、龍川至尋烏高速公路。開工建設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
高水平辦好廣交會等重大展會,擴大電子資訊、新能源汽車等優勢產品出口,拓展中間品貿易,穩住歐美日韓等市場,加大力度開拓東盟、中東、非洲、俄羅斯、南太平洋島國等新興市場。
推進南嶺國家公園和丹霞山國家公園建立,高標準建設華南國家植物園。
建好用好廣州國家版本館等文化新地標。
來源:第一財經

、南方+、南方日報

來源:GBA灣區資訊站綜合

更多灣區新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