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許多地區都出現了內部矛盾激化、不同黨派及支持者分歧加劇的情況,島內也不例外。
隨著2024年選舉過後立法機構控制權和行政權發生分離,民進黨與在野陣營(國民黨+民眾黨)的爭鬥已接近無法調和的地步,賴清德距離尹錫悅式“衝冠一怒”僅剩一步之遙。

國民黨籍立法機構負責人韓國瑜與民進黨立法機構總召柯建銘。“大罷免”由柯建銘主導倡議,他公開號召罷免韓國瑜、江啟臣及所有41席國民黨區域民意代表。
尹錫悅為什麼會不惜一切代價採取戒嚴的極端手段呢,站在他個人角度,那自然是忍無可忍——在野黨掌控的國會幾乎否決掉了所有政府提案。
類似的場景正發生在臺灣島內。
猶記得2024年5月,島內立法機構曾爆發“大武鬥”,之所以民進黨狗急跳牆,是因為綠營在臺立法機構的表決慘遭15連敗,某種意義上帶有拼死一搏的味道。
而在剛剛過去的1月底,臺立法機構大幅削減了行政部門的2025年度預算,再度引發民進黨激烈不滿。
國民黨團書記長羅智強接受採訪時表示,在野黨監督執政黨,把關政府預算支出,是再自然不過的現象。
立法機構負責人韓國瑜則建議由行政部門提出“追加預算”來解決(現有預算被刪的)困局——民進黨方面未給予回應。
站在綠營角度,他們認為在野陣營削減幅度過高,完全無法接受,本質上是想借預算案進行威脅。
考慮到當前氛圍下同在野黨協商、請求對方高抬貴手,只會自取其辱,倒不如破釜沉舟趁勢鼓動“全臺大罷免”。
在民進黨看來,在野黨的整體策略是儘可能癱瘓政務,讓賴清德一事無成,然後順勢摘取2028的果實。
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掀桌子重新選舉,最壞的結果無非是繼續讓國民黨和民眾黨控制立法機構。
哪怕不能翻轉局面,只要在“互相傷害”的過程中多贏下一兩個席次,就足以提振士氣,宣告勝利。

2025年2月10日,賴清德與“五院”領導人進行會商。面對韓國瑜要求取消罷免的提議,賴清德回應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何為“大罷免”呢?
簡而言之,就是利用法律針對個別履職能力不佳民意代表的“特例情況”,號召支持者採用聯署的方式啟動罷免案,並把“特例情況”推廣至全臺大多數國民黨籍區域民意代表(非區域無法被罷免)。
根據島內程式,罷免有約五個月漫長時程要走。
第一階段提議只需要選區1%的民眾簽署就可成立,第二階段要10%聯署,之後到投票還有兩三個月時間;根據目前的程序做推算,罷免投票大約會在7月舉行。
罷免不同於正常的選舉模式,比較偏向負面動員(只有特別恨某個政治人物的選民才會參與聯署),通常不被認為是常態政治手段。
從過往的罷免經驗來看,成功次數其實不多,要想一口氣罷免六席以上的藍營民意代表有較大難度。
但民進黨向來具有“發狠”的個性,春節過後不久,親綠團體便迫不及待地送出第一階段罷擴音議書。
據島內選務機構統計,截至2月13日已收到54份罷免案提議書,其中51案為民意代表、一案為縣市長(《新竹市長》),兩案為縣市議員。
面對來勢洶洶的民進黨,國民黨也啟動了罷免聯署程式,謂之“以罷制罷”,但整體上動員能力不及綠營——51案中針對泛藍民意代表的有34位、泛綠的僅16位(其中一人立了兩案)。
理論上講,民進黨也可以只挑成功率較高的幾個選區發動罷免(即2024民意代表選舉時票數相差很近,綠營認為意外落敗的選區),不過柯建銘認為發動零星罷免會讓其他地區民眾沒有參與感,無法掀起全臺政治熱潮,成功率更低,因此主張全面罷免。
罷免成功只是第一步,得在接下來的補選中獲勝才算最終勝利。
換言之,大罷免運動可能會佔用2025整整一年的時間——這意味著臺灣2024(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2025(大罷免及隨後的民意代表選舉)、2026(縣市長及縣市議員選舉)將連著舉辦重要選舉,對結果不滿的一方可以隨時掀桌子再選。
有藍營民代私下表示,近期收到選民反饋,認為國民黨不能陪民進黨“玩下去”,中間選民其實就是一群在乎自己生活的人,罷免在中間選民裡是“極度冷清”。

民眾黨在立法機構的民意代表均為不分割槽席次,不涉及此次大罷免。作為當家人被賴清德追殺、但現階段仍有一定能量的關鍵第三方,民眾黨是否會全力輔助國民黨過關,備受關注。
除了試圖奪回立法機構控制權外,民進黨發動罷免運動的另一個重要考量是削弱藍營的選戰潛力,為2026年和2028年的選舉鋪平道路。
對此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角度去理解:
1、
選戰跟真實戰爭一樣都是要花錢的,花很多錢。
民進黨長期掌控行政資源,家大業大,有足夠的資源去頻繁打選戰,而國民黨如今已是落魄貴族,家徒四壁,經不起一輪輪的折騰。
2、
罷免投票主要靠拼“仇恨值”,民進黨支持者的動員能力更強,(對藍營政治人物)仇恨值更高,而國民黨支持者往往中庸保守,深度參與政治的意願較低,甚至不願意在公開場合表露自身政治立場。
相同情況下,綠營支持者可以被反覆動員投票,藍營支持者則更容易懈怠——如果以極高力度動員他們參與2025大罷免投票,很可能影響2026縣市長選舉的投票率。
3、
有學者表示,民進黨此番豪賭的關鍵是“藍營A咖”的沉浮。
誰是“藍營A咖”呢?
臺中市長盧秀燕、臺北市長蔣萬安、新北市長侯友宜、桃園市長張善政以及立法機構負責人韓國瑜。
縱觀當前島內政治局勢,《盧秀燕》無疑是藍營2028年最強候選人之一,她所在的臺中市曾在2024選舉中取得大勝,將原先藍綠“2:6”的民意代表席次翻轉為“6:2”。
假如此次能殺掉國民黨在臺中的一席或兩席民代,將極大削弱盧秀燕的氣勢,提前打亂國民黨2028年的候選人佈局;即使不成,也可以消磨其政治資源和選戰動能。

臺中市長盧秀燕(中)和立法機構負責人韓國瑜(左二)被認為是國民黨2028年最強組合,也是此次大罷免矛頭直指的物件。
君以此興,必以此亡;越是強調“民意授權”,就越容易在程序正義的迷宮中不斷消耗。
另一方面,選舉投票很依賴大規模輿論宣傳與動員,在不同政黨各自動員支持者的過程中,將不可避免地導致社會發生分裂。
某種意義上講,島內其實需要給治理留下沉澱的時間,這或許比製造熱鬧的選戰喧囂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