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正式啟動:國民黨形勢不妙

島內各地罷免團體將一箱箱的聯署書搬進選務機構送交審查。 
過去一段時間,島內“大罷免”活動如火如荼,選戰激情被再次點燃。
前文提到,罷免投票主要靠拼“仇恨值”,民進黨支持者的動員能力更強,對藍營政治人物仇恨值更高,而國民黨支持者往往中庸保守,深度參與政治的意願較低,相同情況下綠營支持者可以被反覆動員投票,藍營支持者則更容易懈怠。
真是一語成讖。
據島內選務機構統計,提議階段共收到54份罷免案提議書,其中51案為民意代表、一案為縣市長(新竹市長高虹安),兩案為縣市議員。
51案民意代表罷免中針對泛藍民代的有34位、泛綠的僅16位(其中一人立了兩案)。
而到了罷免第一階段,審查透過的19位民意代表全部為國民黨籍,外加民眾黨籍新竹市長高虹安,9件民進黨民代的罷免案則未達門檻,需繼續補交材料。
據臺媒報道,第一階段審查透過的藍營政治人物包含臺北市王鴻薇(黨團書記長)、李彥秀,新北市葉元之,桃園市塗權吉、魯明哲、萬美玲、呂玉玲、邱若華、牛煦庭,新竹市鄭正鈐,南投縣遊顥、馬文君,臺中市顏寬恆、廖偉翔、黃健豪、羅廷瑋,雲林縣丁學忠,臺東縣黃建賓,以及花蓮縣傅崐萁(黨團總召集人),接下來將進入二階聯署。
除此之外仍有部分聯署進行中,大部分針對國民黨籍民意代表。
該訊息一經宣佈,島內藍營一片譁然。
中廣董事長趙少康痛批國民黨戰力弱,只想防守不進攻,讓支持者失望。
知名媒體人郭正亮則在島內政論節目中分析指出,臺選舉機構存在親綠嫌疑,國民黨聯署罷免民進黨民代的9案中有四成聯署書被臺選舉機構嚴審打掉。
郭正亮進一步表示,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務必部署力量加緊聯署補件,否則“以戰止戰”的空洞口號將被看破手腳,完全淪為“綠攻藍守”。
值得注意的是,民進黨此次要聯署罷免的國民黨籍民意代表大都集中在以下幾類人群:
1、戰力最強的那一批;
2、剛剛當選,立足未穩的那一批;
3、上次選舉與民進黨候選人得票差距較小的那一批(以國民黨臺東縣民意代表黃建賓為例,他在2024年選舉期間因民進黨分裂,最後僅以34.8%得票率當選);
4、臺中市民意代表——目標直指國民黨最有可能參選2028的臺中市長盧秀燕。
設想一下,假如某位敢打敢衝的國民黨籍民意代表因得罪了綠營最終被成功罷免,將對藍營士氣造成何等嚴重的打擊,以後誰還會奮勇向前呢?
再設想一下,假如臺中市最終出現藍營民代被罷免的情況,作為當地“媽祖婆”的《盧秀燕》必然臉上無光,聲望受挫。
國民黨民意代表徐巧芯有藍營“女戰神”之稱,因敢言敢衝,被民進黨支持者視為眼中釘,加上徐與之前的對手、民進黨臺北市議員許淑華的票數相差不遠,故成為第一波被鎖定罷免的物件。
1970年出生的羅智強曾是馬的副秘書長,現任臺北市第六選舉區民意代表,國民黨立法機構黨團副書記長,也是藍營中生代戰鬥力比較強的民代。羅智強被綠營批為“親陸/共”。
國民黨籍最年輕的民意代表為1990年出生的牛煦庭,由於年輕、政治根基尚未穩固,且勝出的得票數與對手相差不大,故也被列入此次罷免的“風險名單”。
民進黨是一個靠選舉起家的政黨,它對於選戰時機、策略的選擇往往十分精巧,直擊對手軟肋。
以本次大罷免為例,綠營挑的時機其實很好,因為這段時間國民黨正好要舉辦黨主席選舉。
換句話說,這段時間國民黨正處於權力很不穩固的狀態,黨主席朱立倫、2026年即將卸任的新北市長侯友宜和臺中市長盧秀燕,各有各的小心思。
假如沒有大罷免事件,國民黨現在差不多就該開始策劃黨主席選舉日程了,考慮到朱立倫到10月4日將屆滿,正常情況下9月就得完成改選,6、7月份還得辦黨內辯論等等。
現在倒好了,民進黨提著刀殺到家門口,是繼續讓朱立倫帶領大家渡過難關,還是不顧一切先選出新當家人呢?
這無疑是把一個難題擺在了藍營大佬們面前。
換到大佬們的角度,是自己連任/競爭黨主席更重要,還是守護藍營民代與臺立法機構最大黨之位更重要呢?
這無疑又會掀起一輪心裡的小九九。
與藍營相比,綠營的選戰熱情似乎有被點燃的架勢,臺立法機構民進黨團總召集人柯建銘發出“超甲級”動員令,要求全黨動員參與罷免行動。
柯建銘稱,(啟動大罷免)是因為民進黨團天天被藍白(國民黨和民眾黨)羞辱、霸凌、凌遲、孰不可忍,藍白兩黨會被送入歷史焚化爐,未來將展開賴清德時代,把臺灣帶入百年盛世……
現任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並不是一個強有力的人物,身上也沒有“選舉能量”(無法出來號票),只能起個對內協調作用。
剛剛過去的2月28日,賴清德在“二二八事件”講話中痛批該事件是老蔣犯下的滔天罪行,被解讀為有意煽動對國民黨的仇恨,助力大罷免。
在臺灣,民意代表罷免案件必須透過三道門檻才能成功。
首先需跨過提議門檻,即取得原選舉區選民總數1%以上的聯署。
若提議成案,接下來進入為期60天的聯署階段,必須在期限內取得原選舉區選民總數10%以上的聯署。
最後為投票階段,除了同意票必須多於不同意票外,同意票數還需達到原選舉區選民總數的四分之一以上,才能透過罷免。
走完這三步只能說罷免成功,想要推己方候選人上位還得再打一次選戰,重新進行一遍提名競選流程。
由此我們不難體會,罷免作為一種非常規手段是十分煩瑣的,勞民傷財。
島內歷史上,拋開鄉鎮村裡長層級的罷免案不談,截至目前只有7起罷免投票,其中前高雄市長韓國瑜、桃園市議員王浩宇、臺中民代陳柏惟被成功罷免,而民代黃國昌、林昶佐,市議員黃捷以及基隆市長謝國樑則未透過門檻。
套用島內媒體人郭正亮的一句話:罷免是有回力鏢的,結果沒罷免成功,反而會傷到你自己,(大罷免)其實是深綠在爽,現在是他們最氣、最憤怒的時候。
文章最後,插播一段跟主題無關的討論。
要說這個世界上最關心烏克蘭處境的,除了當事方和部分歐洲國家之外,恐怕就要數到我國臺灣地區了——過去幾年,島內輿論有意無意間將美國在烏克蘭的表現與其干預臺海事務的“決心”給繫結到一起。
正因如此,在澤連斯基和Trump白宮吵架事件發生後,島內輿論一時間炸鍋,不少人五味雜陳,甚至有民進黨政治人物公開表示臺灣未來要審慎應對“有限度美國主導”的外交情勢。
前文介紹過,蘇起曾總結提煉大陸解決臺灣問題層層遞進的三條路徑:
1、與臺灣談判
2、與美國談判
3、《軍事手段
蘇起認為,臺灣必須把握住大陸“與臺灣談判”的第一條路徑,一旦讓大陸覺得與臺灣談判無望,北京或將繞過臺北直接找美國——這樣臺灣便成為美國的籌碼,如同當下的烏克蘭一樣。
儘管政治上我們不宜將烏克蘭問題與臺海並列分析,但作為一個純地緣/軍事問題看待時,烏克蘭戰爭的確遵循了上述層層遞進的技術路線:
第一步是俄羅斯找烏克蘭談,烏克蘭油鹽不進,將加入北約寫入憲法。
第二步是俄羅斯找美國談,各個層級談了個遍,最終破裂。
第三步即發動軍事行動,霸王硬上弓。
站在島內有識之士的角度,他們非常希望臺灣能夠掌握談判的主動權,將命運、籌碼儘可能握在自己手中,而澤連斯基在他們眼中儼然是戰略選擇失敗的範例。
套用蘇起的一句話:
“如果真的發生戰爭,這是軍事問題,經濟制裁沒有用,政治走到哪,軍事就走到哪,奉勸臺灣(執政者)還是謹慎一點比較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