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價格的決定因素

作為避險資產,黃金有三種職能:
1、避通脹的風險。與原油、銅等大宗商品類似,黃金具有抗通脹屬性。只不過金價受需求端影響更大,油價受供給端影響更大。然而黃金只能抗通脹、卻不能抗通縮,能對沖通縮風險的資產是利率債。
2、避美元的風險。佈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後,金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美元超發的情況,這點與比特幣的性質較為類似。金價與美元指數走勢往往呈反比關係。2008年以來,由於美聯儲多次實施量化寬鬆,黃金和比特幣價格屢創新高。
3、避地緣的風險。正所謂“盛世古董、亂世黃金”,黃金能夠跨越時空交易,在世界各地履行支付功能。黃金具有稀缺性,易於儲存,容易分割,是充當貨幣最好的媒介。在古代,無論是儒家文明、基督教文明、伊斯蘭文明,甚至是瑪雅這種封閉文明,都把黃金視為財富的象徵。
黃金的三大職能裡面,最突出的是避地緣風險的屬性。白銀雖然也是貴金屬,但白銀有很大一部分是工業需求,這使銀價更容易產生波動。數字貨幣作為虛擬資產,在自然界中並不存在,其稀缺性是人為創造出來的,受政策影響較大。在規避地緣風險方面,沒有哪種資產能代替黃金的作用。
金價走勢及成因:
在不同的場景下,黃金髮揮不同的避險功能。70年代全球迎來“蘇攻美守”局面,美國相對實力下降,全球地緣形勢動盪,疊加美元體系鬆動和兩次石油危機,在地緣風險、通脹風險和美元風險的共同作用下,金價從35美元暴漲至600美元。
8090年代,由於中國對外開放以及資訊科技革命,西方逐漸走出“滯漲”陷阱,世界形勢由“戰爭與安全”轉向“和平與發展”。恆紀元的來臨導致黃金轉向熊市,成為最不受歡迎的投資品之一。
20012007年,中國加入WTO後,經濟迎來兩位數增長,對原油、煤炭、鐵礦石等資源品的需求大幅提升,全球迎來通脹週期。出於抗通脹的原因,金價從250美元飆升至800美元。
20082012年,美聯儲多次頒佈量化寬鬆政策,向市場注入天量流動性,金價突破1600美元。然而20132018年,隨著美聯儲貨幣政策轉向緊縮,金價高位回落,下挫至1200美元。
20192022年,美聯儲再次經歷“降息—加息”週期,特別是在新冠疫情的催化下,美聯儲貨幣政策曲線猶如過山車一般陡峭。先是在2020年宣佈“無限量QE”,金價順勢突破2000美元;然後2022年又劇烈加息425BP,導致金價回落至1600美元。
2023年底以來黃金出現新一輪上漲,但成因跟之前幾輪截然不同。之前的四十年裡,世界形勢相對和平,金價上漲的長期邏輯要麼是通脹、要麼是美元超發。然而2023年底以來的金價上漲,根本原因是地緣形勢惡化,冷戰後的國際秩序走向瓦解,各國央行大力收購黃金以應對潛在危機。
如果說俄烏戰爭開啟了亂紀元的潘多拉魔盒,巴以衝突則扯下了國際社會最後一塊遮羞布。以色列多次頂著《聯合國停火決議》的壓力對加沙實施轟炸,並奪走5萬人的生命。其性質相當惡劣,標誌著大國協調機制走向破產,聯合國名存實亡,人類迴歸19世紀的叢林法則時代。出於地緣避險因素,2024年黃金價格突破2600美元。
川普勝選後,對格陵蘭和巴拿馬運河索取主權,並對盟友加徵關稅,美國正式放棄了領導全球的責任。事實上,冷戰後國際秩序的核心主要有兩點:1、禁止以武力手段擴張土地;2、自由貿易。川普的舉措只會讓世界變得更加混亂,出於規避地緣風險的需求,黃金價格逼近3000美元。
相比之下,過去兩年A股在紅利和AI之間來回切換,操作門檻較高,更適合中短線投資者。紅利板塊具有類債屬性,可透過配置利率債作為代替;AI板塊則能在美股中找到更多投資標的。黃金、比特幣、利率債、美股是過去兩年表現最好的資產,A股缺乏類似20132015年的TMT20162017年的白酒家電、20202021年的新能源那樣的清晰主線,需具備很強的擇時和行業比較能力才容易賺錢。
展望未來,國際形勢不容樂觀。就算川普能調停俄烏,那也是以犧牲歐洲或中國利益為代價,海外市場可能會迎來預期反轉,帶動金價先跌後漲。川普並非熱愛和平,他更多是希望從歐洲和中東戰略收縮,把大部分資源投入印太地區。不僅如此,美國戰略界的共識是對華脫鉤,像冷戰那樣劃分為東西方兩大陣營,這隻會加劇全球地緣混亂。
歐洲各國軍費開支佔GDP比重:
在國際政治舞臺上,歐洲很難發揮與其經濟地位相匹配的外交實力,根本原因在於歐洲不團結。歐盟的GDP總量是俄羅斯十倍,然而歐盟各國心懷鬼胎,富庶的西歐拒絕為東歐承擔安全義務,只想讓後者充當反俄炮灰。由於離俄羅斯本土較遠,經濟總量佔歐盟90%的西歐國家,其軍費開支佔GDP比重僅有1.5%。離俄羅斯本土較近的東歐國家,儘管其軍費佔GDP比重超過3%,但仍無法應對來自俄羅斯的威脅。好比戰國時期關東六國實力遠強於秦國,然而實力最強的齊、楚等國在合縱的時候往往出工不出力,這就給了秦國逐個擊破的機會。
冷戰時期西歐軍費開支佔GDP比重超過3%
在冷戰時期,由於身處與華約對抗的前線,西歐國家軍費開支佔GDP比重常年保持在3.5%左右的水平,英、法、德、西、意等國積極擴軍備戰,隨時準備應對來自蘇聯的進攻。蘇聯解體後,由於北約東擴,東歐國家成為西歐與俄羅斯之間的屏障,西歐各國刀槍入庫、馬放南山,軍費開支一降再降。按照澤連斯基的說法,歐盟真正能用於打仗計程車兵加起來不到60萬,還沒烏軍人數多,相比之下俄羅斯動員了150萬人上戰場。
與冷戰時期對比,如今的歐盟綜合實力更甚於曾經的歐共體,如今的俄羅斯軍力則遠遜色於曾經的蘇聯。然而由於西歐國家普遍在國防上躺平,歐盟的戰鬥力不堪一擊。假如烏克蘭垮臺,歐盟無力抵擋來自俄羅斯的進攻。這也是為什麼川普要求歐洲把軍費佔GDP比重上調至3.5%的原因,當下美國的優先任務是與中國競爭,白宮不願再為歐洲的國防買單,歐洲人必須在戰場上證明自己有資格成為國際政治的棋手而非棋子。
值得一提的是,川普希望控制格陵蘭與巴拿馬運河,是其對華戰略的重要一環,可謂醉翁之意不在酒。
巴拿馬運河寬度有限,無法容納航母通行:
美國海軍分為太平洋艦隊和大西洋艦隊,正常情況下二者可以互相支援。然而按照巴拿馬運河的設計,其僅能通行寬度不超過50米的船隻,這導致排水量超過10萬噸的美國航母無法通行。一旦未來臺海爆發戰爭,美國大西洋艦隊只能沿著南美洲繞行麥哲倫海峽前往印太地區作戰,其行程超過1.5萬公里,耗時10天左右,這會貽誤戰機。
按照共和黨的設想,美國應該接管巴拿馬運河,並實施改道擴建,使其具備通行航母的能力。如此一來美國太平洋艦隊與大西洋艦隊可以合二為一,加強對印太地區的威懾。
按照川普的說法,之所以想收購格陵蘭是因為當地有豐富的能源。然而格陵蘭的油氣開採成本很高,很難產生實際收益。共和黨之所以想控制格陵蘭,更多是看重其地緣價值。
格陵蘭位於北極制高點,是天然的導彈發射基地:
眾所周知,戰場上搶佔制高點很重要,因為這可以讓我方火炮獲得更好的視野。日俄戰爭時期日本為了搶佔旅順203高地,損失了上萬名士兵。格陵蘭北部位於北緯80度以內,是北極圈內最佳制高點。
由於歷史上的三線建設,我國有很多軍工基地位於西部地區,比如四川、陝西、蘭州、甘肅等。這讓美國如骨鯁在喉,因為我國東部沿海有強大的防空網和反導系統,能攔截大部分從美國本土發射、經由太平洋、並將終點設定為我國西部地區的彈道導彈。然而假如美國控制了格陵蘭,並在當地大量部署彈道導彈,就能夠以北極為起點、經由西伯利亞向我國西部地區發射彈道導彈。其飛行距離和預警時間明顯縮短,攔截難度大幅提升。
雖然戰略核潛艇也能攜帶彈道導彈並隱藏至北冰洋內,但其運載量存在限制,潛射導彈與陸基導彈威力也存在明顯差別。假如美國完成對格陵蘭的收購,將對我國地緣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展望2025年,黃金依然是規避地緣風險的重要投資工具。然而今年黃金亦有兩大不確定性,一個是川普如果大範圍加關稅,可能會減少全球美元流動性,帶來強美元風險,短期內對金價或形成壓制。另一個是假如川普能拉攏OPEC+增產石油,可能會壓低全球通脹中樞,對金價造成負面衝擊。如果繼續持有黃金,可透過配置美元、認沽原油作為對沖,鎖定美元和通脹風險,單邊做多地緣風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