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編號 240912
全文共有 4400 字
如果覺得頁面很長
那是因為留言很多
今天的文章,我想從一個日常生活的問題開始聊起:
我們為什麼要旅遊?
你可能會說:因為旅遊可以讓我們暫時忘掉工作和學習的疲憊,得以從日常生活中掙脫出來,恢復精力;
又或者:旅遊可以幫助我們增長見聞,尤其是去觀看一些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景點,可以更近距離地體會到浩瀚的藝術和時間之美。
這些當然都對,但有一個可能更為重要的原因,很容易被人忽視。那就是:
旅遊,可以為我們提供更充足的「空間感」,讓我們得以從日常環境中脫離出來,感受到更廣闊的活動空間,更豐富的新鮮刺激和更多樣化的環境。
這其實就是旅遊能夠起到療愈作用最核心的原因。
許多喜歡旅遊的人可能有這種感覺:很多時候你去到一個新的地方,哪怕你只是隨便走走,或者索性在酒店裡待著,不去什麼熱門的景點,你也會感到非常舒服,感到自己流失的熱情和活力在慢慢復甦。
究其原因,就是:旅遊能夠為我們創造一個與日常不同的空間。在這個空間裡,我們可以更加無拘無束地行動,因而會感到更自由、更舒展,更加能夠確認對自己的控制感,從而重新啟用對生活的熱情和意義的感知。
它的實質在於:透過讓我們「佔據」更大的空間,來從中汲取活力與能量。

當然,今天的文章,並不是討論旅遊的。畢竟我是一個很少去旅行的人。
我想跟你分享的,是這麼一個認知:人是需要更廣闊的活動空間的。
為什麼呢?一個簡單的解釋是:這是我們身上來自遠古時代基因的天性。
生物都是需要充足的生活空間的。更廣闊的空間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更豐富的食物,更多樣化的棲息地,更容易躲藏起來的環境,更多的居住和生活的選擇……
同時,這個廣闊的空間也更容易成為一個小的生態系統,讓一切在內部良好地迴圈起來,不容易因為變化或衝擊而被毀滅。
因而,更善於適應廣闊空間的個體,更容易留存下來,將基因傳遞給我們。
進一步的機制在於: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我們的智慧正是因為社會互動而充分發展起來,社會互動也成為了刻在我們基因深處的底層需求。
而相比起獨居動物,社會性的動物需要的生活空間更廣。這主要有兩個原因:
1)社會性動物需要形成一個種群,而種群的形式本身就意味著對空間和資源有更多的需求,因而需要的空間更廣。
2)在社會性動物之間,不同的個體與個體有著複雜的交流和互動關係,這些交流和互動需要更豐富的空間來承載。
(簡單來說就是:說悄悄話和八卦別人,總得找個地方躲起來……)
所以,我們都有這麼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佔據儘可能充足的空間。

如果這種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就會導致一系列的問題。
你一定有過這種感覺:當你處於人群之中時,你會感到很難受、很壓抑,會覺得喘不過氣來,原因就在於:你感到你的空間被侵佔了,你跟他人「平分」了這部分空間,因此你的空間需求被極大地犧牲和壓縮了。
再比如,如果你在一間狹小、逼仄的房間裡待太久,你一定會覺得非常悶,特別想到外面去透透氣。但實際上真的是因為房間裡空氣不好嗎?不是的。你實際需要的是更廣闊的空間,來滿足自己的空間需求。
反過來,當我們這種空間需求被充分滿足時,它就會成為我們的一個能量來源,為我們源源不斷地提供力量,恢復精力。
早在上世紀80年代,生物學家愛德華·威爾遜就提出了一個觀點:他認為,我們的進化過程塑造了我們的大腦,使得大腦會對樹木、草原、湖泊、河流等空曠而開闊的自然空間,產生更為積極的反應。
近幾十年,這個觀點得到了不斷的發展。許多研究都發現:在綠化繁茂的地方,以及有水的地方待一段時間,可以極大地提高心理健康,緩解包括抑鬱、焦慮、壓力等在內的心理問題,同時讓我們感覺更幸福、更快樂。
比如:2021 年一項針對全球90個城市的研究發現:城市的綠地面積跟居民的幸福感呈高度的正相關。研究者提出的解釋是:更多的綠地面積,為居民提供了更豐富的活動和社交空間,從而改善了整體人群的健康水平。(Kwon等, 2021)
再比如:2019年的一項研究提出了27種基於自然空間的干預措施,認為它們能夠極大地改善心理健康,緩解心理問題。
這些措施包括什麼呢?包括森林浴(在森林中呼吸和冥想),戶外健身房(在戶外環境中工作),戶外運動小組(在戶外鍛鍊,比如徒步),社群綠地,城市步行道和腳踏車道,等等。(Shanahan等, 2019)
甚至,這種自然空間產生的效應,很大程度是心理上的,而不是物理上的(比如更多的氧氣含量,更多的步行和活動等)。不少研究發現,即使無法真正身處廣闊的自然環境之中,看相關的影片、圖片,聽相關的音訊,也能起到類似的效果。
這也許就是我們內心深處的底層需求,被滿足所帶來的幸福和安寧感吧。

不僅如此,除了對自然空間的需求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理:環境丰容。
什麼叫環境丰容呢?簡單來說,就是儘可能置身於更復雜、更多樣化的環境之中,接收到更多的不同刺激。這有利於刺激大腦建立更豐富的神經元聯絡,從而提高大腦的認知和處理能力。
這方面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47年。神經心理學之父唐納德·赫布對小鼠的實驗發現:在大房間裡生活的小鼠,比起在籠子裡生活的小鼠,解決問題的能力高出許多。
60年代,更進一步的研究發現:生活在更復雜環境中的小鼠,其大腦皮層的體積、密度和神經突觸的數量都更高,正是這些導致了它們的認知能力更強。
2013年的研究發現:把一群小鼠放在豐富的環境中生活六週,可以顯著地提高它們的工作記憶能力和空間記憶能力。(Birch等, 2013)
原理很簡單:大腦是一臺預測機器。它不斷地透過攝入和理解周圍的資訊,來判斷我們可能需要應對什麼樣的環境,從而決定如何編織和構造我們的神經網路。換言之,對大腦來說:你感受到什麼,你的大腦就會變成什麼樣。
因此,當環境足夠複雜時,大腦就會獲得更豐富的刺激,這會促進它將更多的資源用來構建和最佳化神經突觸,提高我們的思考能力,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多變的環境。
反之,如果長期處於封閉、狹小的環境之中,大腦接收的資訊過於單一,它就會以為「隨便應付一下就夠了」,從而弱化對神經元聯絡的構建。
神經科學家麗莎·巴瑞特發現:在孤兒院中長大的孩子,由於成長的環境非常單一、封閉,也缺乏足夠的社會交往和刺激,他們的大腦發育往往更遲緩,容易出現一些精神和行為上的問題 —— 這就是環境丰容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結果。
所以,可以說:更廣闊、更復雜、更多樣化的環境空間,不僅跟我們的心理健康息息相關,也跟我們的認知和思考能力,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

但是,遺憾的是:在這個高度城市化的時代,我們的生活空間,往往都變得十分狹小和逼仄,至少,變得高度的單一。
許多人的生活都高度千篇一律:上班,吃飯,回家。同樣的路線,同樣的地點,同樣的活動空間,同樣的人群,週而復始,日復一日。
想一想:你有多久沒有去過陌生的地方了?有多久沒有走過不熟悉的道路,到新奇的地方去走一走、晃一晃?
你有多久沒有線上下認識新朋友,結識新的陌生人,接觸不同的人群,瞭解不同的生活方式?
你有多久沒有脫離開日常生活和工作場景,參與一些新的活動,動手做一些不同的事情,讓大腦接受新鮮刺激?
城市化使我們的生活變得高度單一。我們被束縛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裡,重複著相同的路線和模式。久而久之,我們的視野被束縛,內心被束縛,勇氣被束縛,探索的慾望、熱情和動力也被束縛。
我們每個人被高度原子化,人與人的相處也隔著隔閡,線上的交流代替了線下的見面。
我們的生活模式被高度統一化和機械化,在做許多事情之前都必須問一句「它有什麼用」「會不會浪費時間」,我們不允許自己單純為了快樂去做什麼事情,甚至連休息都視為一種浪費。
我們物理上的空間被限制,心靈上的空間也被限制。
這可能就是現在許多人感到壓抑的原因所在。也是「都市現代病」的病症所在。

所以,我想跟你分享的就是:釋放自己的心靈。
把它從狹小的束縛裡釋放出來,給它更廣闊、更延展、更舒適的空間,給它更豐富和多樣化的環境刺激,為我們的大腦和心靈,重新注入活力。
如果有條件的話,不妨多讓自己走到大自然中,去接受「自然療法」。
試著暫時關閉城市裡的喧囂,關掉手機、電腦和無窮盡的瑣事,開啟自己的感官,讓它們在自然之中慢慢被治癒。
試著閉上眼睛,去感受風吹過樹葉的響動,鳥撲動翅膀的聲音,空氣溼潤的味道,陽光曬在石頭上的熱氣,四野無人的寂靜……
不妨試著暫且關閉自己的思想,不讓大腦時時刻刻處於高速運轉之中,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到感官上,去聽,看,聞,觸控,體驗,感受,應和,融入。
試著仔細地去感受自己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嗅到了什麼、感覺到了什麼,讓自己沉浸在這種安靜的氛圍裡,儘量不要多想。
如果沒有這個條件,那麼,看一部關於自然的片子,也能起到類似的效果。(Valtchanov等, 2010)
可以是關於自然生態的紀錄片,也可以是風光、旅行、美食、人文……只要是能夠讓自己沉浸其中的,都可以。
當然,裡面的元素越豐富越好。如果既有自然風光,又有人文紀實,既能瞭解到當地的景色和風物,又能具體地去體察到當地的生活裡面,那就更好了。

除了自然療法,另一個建議,是多到外面去走一走。
試一試,來一個「City Walk」:背上揹包,帶上手機,跳上地鐵或公車,隨便在一個不認識的站下車;或者隨便報一個地名打車過去。然後在附近閒逛,鑽各種大街小巷,漫無目的地漫步。
你也許會走到各種極具煙火氣的傳統民宅裡,也許會挖掘到幾家口味很棒的小店,也許會發現一些人跡罕至但很有意思的地點,抑或拍到一些很有生活氣息的照片……
這是一種「散步療法」,也是我一直非常喜歡的放鬆方式。
在我工作非常忙的時候,我也會見縫插針,抽出一點時間下樓去散步。通常在下午和傍晚時分,在公司附近走走,曬曬太陽,看看周圍的景色,讓思維放空,沉浸在安靜的想象裡。
每到週末和節假日,我最常用的娛樂放鬆方式,也是出門散步。一般會到離家稍微遠一點的地方,隨便選一個區域閒逛。走累了,就鑽進一家小店坐坐,跟店員和老闆閒聊,順便記錄一下途中有趣的所見所聞。
或者,逛一逛新開的商場,看一看來往的人群,走一走平時較少涉足的地方,再找一條路線回去。
透過這種方式,讓自己感受到空間在延展,環境在變化,讓自己感受到「其實我是有很多地方可以去的」 —— 僅僅只是這種感受本身,就足以為我們帶來療愈。

第三種方式,則是「活動療法」:
除了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你是否可以抽出一點時間,去做一些平時不會做的事情?接觸一些新鮮的活動方式?認識一些平時接觸不到的陌生人?
隨便舉幾個例子:
-
簡單一點的,比如足球、籃球等對抗類運動; -
複雜一點的,比如桌遊、劇本殺等遊戲; -
也包括比如沙龍、聚會、培訓班、俱樂部等社群活動; -
或者參與到一個專案裡(比如公益、志願活動或其他線下活動),共同去做一件事情,也可以。
儘量去參加線下的活動,認識線下的人,這比單純停留在線上的效果要好得多。
或者,陪家人一起出去遊玩,去一直想去的地方逛一逛,一起去做一些能夠留下共同回憶的事情,去探索和發現新的地點、新的樂趣……
這會讓你感到:我的生活空間,不是隻為工作和生存服務,它也是有著延展性和多樣性的。
它是柔軟的、舒展的、自由的,像流水一樣,淌過每一個內心所指的方向。
把生活從溪流變成大海,才能擁有源源不斷的幸福。

—— 閒聊時刻 ——
今天的文章,可能有點抽象。但其實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我們是需要充足的活動空間的,缺乏活動空間,就會導致一系列的問題,讓我們感到壓抑。
儘量給自己更多的活動空間,讓自己感到更高的自由度、支配性和控制感,這會為你提供源源不斷的力量。
也歡迎你分享自己平時「提高更多活動空間」的做法。
歡迎你分享,留言,在看
以及,歡迎將我星標
這樣才能第一時間看到我的推送喔
————
這是近期的其他文章:


THE END
– 晚 安 –
關鍵詞
小鼠
動物
地方
大腦
研究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