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創業者的最佳出路?從谷歌收購Character.ai,看大廠收購的新趨勢

過去幾個月,美國大公司似乎找到了一種新方式,變相來收購/聘請尖端的AI技術和團隊,而不會引起反壟斷監管機構的不滿。
他們沒有直接收購,而是從AI初創公司聘請創始人和關鍵員工,並從這些公司的剩餘資產中獲得技術許可,從而允許初創公司的投資者,隨著時間的推移獲得一些特定的收益/回報。
這種策略使這些初創公司實際上成為空殼實體,但獨立運營。
過去六個月中,我們已經看到三起此類事件:
  • 微軟的 Inflection
  • 亞馬遜的 Adept
  • Google 的 Character.ai
一次可能是異常,兩次可能是巧合,但三次呢?那肯定是一種趨勢。
併購“劇本”
這種“併購”策略通常運作如下:
  1. 初始投資:大公司可以在前幾輪融資中先投資這些初創公司。
  2. 人才招聘:大公司僱傭這些初創公司的創始人和關鍵員工,挑選他們想要的人才。微軟僱傭了 Inflection AI 團隊 80% 以上的員工,亞馬遜僱傭了 Adept 團隊 66% 的員工,谷歌僱傭了 Character AI 團隊的一小部分員工。
  3. 技術許可:大公司不會收購整個公司,而是以獨家或非獨家許可的方式,向初創公司授予部分或全部技術。這樣他們就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向投資者支付一定額度的約定回報。以微軟為例,許可費隨著時間的推移約為 6.5 億美元。
  4. “空殼”實體:初創公司的團隊規模大幅縮減,並以空殼實體的形式運營,雖然仍在繼續運營,但能力有所減弱。
  5. 規避監管:透過不完全收購這家初創公司,大型科技公司至少目前避開了監管障礙和反壟斷擔憂,繼續整合人工智慧人才。然而,監管機構已經開始調查微軟 x Inflection 交易。
微軟和Inflection

2024 年 3 月,微軟聘用了 Inflection AI(他們之前曾投資過)的大部分關鍵人員,包括聯合創始人 Mustafa Suleyman 和 Karen Simonyan。
微軟以 6.2 億美元的價格獲得了 Inflection 的 AI 模型許可,分期付款,並額外支付了 3000 萬美元以放棄與大規模招聘相關的法律權利。
在 Inflection 的案例中,微軟聘用了其 70 名員工中的大部分。此舉使微軟能夠增強其 AI 能力,同時避免直接收購,這可能會引起監管審查。雖然該公司理論上仍在運營,但目前它基本上是一個空殼實體。
亞馬遜和Adept AI

2024 年初,亞馬遜對 Adept AI 採取了類似的做法。
亞馬遜聘請了聯合創始人兼執行長 David Luan 以及其他關鍵團隊成員,包括 Augustus Odena、Maxwell Nye、Erich Elsen 和 Kelsey Szot,總共聘用了約三分之二的員工
亞馬遜還獲得了Adept 技術的非獨家許可,包括 AI 模型和資料集。這為亞馬遜提供了先進的 AI 功能,同時讓 Adept 在新的執行長 Zach Brock 的領導下以大幅縮減的團隊獨立運營。
谷歌和Character AI

8月,Noam Shazeer 和 Daniel De Freitas 於 2021 年創立的 Character AI 也經歷了類似的交易。
谷歌重新聘用了 Noam 和 Daniel,他們最初離開谷歌創辦了 Character AI。
除了創始人之外,Character.AI 的幾位關鍵研究人員也加入了谷歌。此舉包括一份針對 Character.AI 技術的非獨家許可協議。
此外,谷歌以每股 88 美元的價格收購了 Character.AI 投資者的股份,這比最近一輪融資高出約 2.5 倍,當時該公司的估值為 10 億美元。
Character.AI 將在新的領導下繼續運營(總法律顧問晉升為臨時執行長)。
與其他公司相比,Character AI 目前似乎仍擁有更多完整的員工基礎。
主要利益相關者及影響

大型科技公司
對大型科技公司的價值在於,他們能夠透過挑選和選擇他們僱用的員工,以相當快的方式加強和鞏固他們的人工智慧能力,這種方式對他們來說相對具有成本效益,並且目前可以繞過反壟斷。
然而從某些方面來看,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肯定不“便宜”。
  • 微軟支付了約 6.5 億美元的許可費,並且可能還向其僱用的員工支付了數億美元(以薪酬方案的形式)
  • 同樣,谷歌很可能獨自以超過 6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 Character AI 的投資者,然後為其僱用的關鍵員工支付了更多費用,還可能支付一大筆許可費。

投資者

對於初創企業的投資者來說,這些不一定是好結果,但在某些情況下,它們可能相當不錯,特別是對於早期投資者而言。
  • Inflection AI:根據一段時間內支付的許可費,投資者獲得了1-1.5 倍的資本回報。
  • Adept AI:確切的回報尚不清楚,但投資者可能會獲得部分投資回報,同樣是透過隨著時間推移支付的許可費。
  • Character AI:投資者將以每股 88 美元的價格被收購,這一價格是上一輪融資價格的 2.5 倍,當時該公司的估值為 10 億美元。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對投資者來說,這意味著 25 億美元的退出(並向投資者支付了超過 6 億美元),這是一個相當有意義的退出,尤其是在當前環境下。
創業者
對於創始人來說,從各方面來看,這都是一筆不錯的交易。他們將在收購他們的大型科技公司中擔任關鍵職位,並獲得豐厚的財務回報。
  • Infection AI 的創始人 Mustafa Suleyman 現在領導微軟的 Copilot 工作,Inflection 的大多數員工都是由微軟聘用的。
  • Adept創始人兼執行長 David Luan 領導著亞馬遜的多項關鍵 AI 計劃,其團隊中的許多人也都曾受僱於亞馬遜。其中約有 20 名員工留在了 Adept。
  • Character AI創始人 Shazeer 和 De Freitas 將與一些關鍵員工一起加入 Deepmind 的研究團隊。不過,大多數員工仍留在 Character AI。
其他早期員工
雖然這對於收購方僱用的員工來說並不是一個壞交易,但是由於留下來的公司基本上是一個幽靈公司,留下來的員工就處於不利地位。
與創始人或其他受僱的關鍵員工不同,他們沒有獲得豐厚的薪酬待遇;與投資者不同,他們至少在表面上沒有獲得任何回報。
現在,對於他們中的一些人來說,這為他們在剩餘的公司擔任臨時或實際執行長或高管開闢了道路,所以這對他們來說可能也不算太壞。
反壟斷監管機構
儘管有人可能會說,這些初創企業在宏觀層面上並沒有那麼重要,而且交易甚至可能沒有受到阻礙,但至少從表面上看,以這種方式構建的原因至少之一是為了規避反壟斷。
因此,反壟斷監管機構可能對目前的情況不太滿意。
英國當局和聯邦貿易委員會都已對該交易展開正式調查或探查,但鑑於並未發生真正的合併,他們可能很難認定僱傭人員的行為是反競爭的。

結論

觀察監管機構實際上如何應對這些情況將會很有趣,如果我們繼續看到更多這樣的AI初創公司以這種方式被大型科技公司收購,下一家會是哪家初創公司呢?
深耕垂直領域,打造極致創新。
在大廠加速收割前沿技術和市場優勢的趨勢下,能在生成式AI等新興賽道中脫穎而出的初創企業,正成為科技巨頭爭相併購的目標。
這一趨勢表明,精準定位並快速佔領細分市場,是AI創業成功的關鍵路徑。

參考閱讀:
新鮮真話,關注一下👆
朋友圈會發一些具體的案例和商業化日常~ 
AI交流,歡迎加我本人微信:FrankGPTs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