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電影裡那個讓人又愛又恨的“阿祖”,有一天會站在直播間裡賣英語課?
最近吳彥祖的直播首秀直接炸了。
半小時賣出2000套課,一場直播銷售額破千萬,圍觀人數逼近2000萬。
網友一邊刷著“收手吧阿祖,外面都是英語課”,一邊瘋狂下單,這畫面簡直比他的警匪片還魔幻。

其實這事兒早有苗頭。
從今年3月開始,吳彥祖就在抖音和小紅書上搗鼓起了“阿祖英語小課堂”,拍的全是實用口語段子:怎麼用英文點咖啡、住酒店,甚至教老外說中文梗。
影片裡他西裝筆挺,一口流利英語配上招牌微笑,評論區全是“這課我買還不行嗎”。
短短倆月,賬號粉絲衝上200萬,連帶著合作的AI口語課5天賣了500萬。

但熱鬧背後也有質疑:有人扒出課程裡吳彥祖只講了5分鐘,剩下的全是其他老師填內容。
所謂的AI陪練,也就是個語音機器人。
網友立馬不幹了:“花400塊就為聽偶像念臺詞?不如重刷《新警察故事》!”

明星搞副業早不是新鮮事。
謝霆鋒的烤腸品牌年銷15億,王祖賢被曝開艾灸館,賈乃亮直播帶貨衝到抖音榜首……
這幫人跨界比拍戲還拼。

但成敗之間差距巨大,謝霆鋒的“鋒味派”能火,是因為他真鑽研發配方,團隊還有專業供應鏈撐腰。
而某些明星開的火鍋店,價格貴、食材翻車,最後倒閉被罵“割韭菜”。
說白了,粉絲願意為偶像買單,但要是貨不對板,翻臉比翻書還快。
吳彥祖這次算盤打得精,拉上千萬粉絲的網紅老師楊家成,課程包裝成“雙語沉浸式”,價格從50塊到2000多塊分檔,擺明了要通吃學生黨和職場人。
可英語課不是電影票,光靠臉撐不住復購率。

為什麼明星扎堆往教育、餐飲裡擠?
說白了,流量變現的誘惑太大。
拍戲累死累活大半年,不如一場直播帶貨,開餐廳掛個名,加盟費就能躺賺。
但跨界這碗飯,端不穩就容易砸腳。
餐飲行業一堆明星店倒閉,就是因為只管貼牌不管品控;教育更是個長線生意,使用者買課是為提分漲薪,不是為追星。
吳彥祖持股教育公司、親自錄70%課程,算是有誠意,可如果學員發現學完還是“啞巴英語”,再帥的臉也救不了口碑。

現在的消費者早學精了。
直播間裡喊“家人們”的明星,和當年電視購物裡“八心八箭”的套路沒啥區別。
大家願意為情懷掏一次錢,但第二次就得看真東西。
就像網友說的:“阿祖教英語?行啊!但得讓我學會和老闆吵架的句子,不然退錢!”
這場跨界狂歡能不能持續,關鍵還得看吳彥祖們願不願意放下身段,把副業當主業來磨。
畢竟,粉絲的愛會消失,但差評能掛一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