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是積分,背後是金礦~為啥北美航司和銀行如此緊密地合作呢?

點選上方藍字,關注“北美票帝”,不然會錯過很多很多哦!
達美航空的CEO在一次財報會議上表示,“真的很好有比賣積分給AMEX更賺錢的生意了”……
用信用卡消費,銀行給積分,積分可以換機票”——在美國,航空公司聯名信用卡不只是(常)旅客的“回血神器”,更是航空業背後的金庫。銀行、航司和消費者——三方一起構建了一個你用得越多、他們賺得越多的商業生態。
本文我們就來拆解航空公司聯名信用卡的盈利邏輯。
1
一筆消費,三方得利?
讓我們從一件最常見的事說起:你用航空公司聯名信用卡買了一杯奶茶,銀行從商戶那裡收取手續費,然後拿其中一部分以積分的形式給你。而這些積分,是從航空公司手裡“買”來的。
看上去你賺了積分,實則銀行獲得了你的消費資料和忠誠度,航空公司則賣出了一堆自己想印多少印多少的“里程”,獲得現金流。
這個系統執行得非常高效:
1)銀行靠刷卡手續費賺錢(美國接近3%,而歐洲為0.3%),外加使用者的利息;
2)航司靠賣里程獲得高利潤而穩定的收入;
3)消費者則獲得積分獎勵,願意持續用卡、飛行。
表面是三方得利,但其實最賺錢的是航司和銀行。消費者能否“回血”,取決於你用積分換了什麼、值不值。
你以為只是在用卡攢積分,其實正參與一個龐大的金融閉環(“幾萬億的大專案”)。航空公司透過賣積分創造利潤; 銀行透過獎勵積分換取使用者忠誠; 消費者為了積分而不斷用卡和飛行。這套系統運作至今幾十年,不完美,但穩定;有瑕疵,但高效。而你手裡的那張聯名信用卡,看似只是個旅客工具,實則已經成為整個航空行業最堅實的利潤支柱之一。
所以,你會發現,美國的航空公司對信用卡的持卡人非常友善:從免第一件行李、免費休息室體驗券、大額開卡禮,到免費第一件行李、優先登機、選座升艙優待等等,甚至快趕上自家初級高卡的水平了。
2
積分就是現金流,還是“融資工具”
航空公司靠積分不只是“賺一筆”,更能“借一筆”。航空公司的常旅客就是航司的優質資產
根據美聯航於2020年的統計,其MileagePlus會員賬號大約有1億個,多數在30-65歲之間, 其高階會員中有大量年收入超過10萬美金的乘客。
而在已經停止紙質發行的美聯航機上讀物《Hemisephere》的招商廣告上,其讀者(機上乘客)的年收入中位數為12.8萬美金——這還是在10年前的2015年的資料……
(圖片來自網路)
因此,憑藉著如此強大的乘客潛在消費能力,航司可以輕易預先把積分賣給銀行。比如在疫情時期,很多航司就是這麼做的。
這樣“預支未來”的行為,撐住了財報和運營。而這些預售出去的積分,還能作為“未來債務”寫進財務報表中。雖然是負債,但投資人並不擔心,因為他們知道,這些積分最終很難全被“兌現”。
里程兌換率由航司自己決定,幾乎這是“隨心所欲”的,而且也不一定需要提前通知——雖然,真的太狠地貶值會打擊常旅客的消費熱情,但溫水煮青蛙,絕大多數人都是健忘的~
2016年的時候,兌換中美經濟艙往返僅需70k miles,打折的時候只要52k~ 【里程兌換優惠】UA秋冬亞洲往返打折兌換,最高25+%,而現在是110k……
而另外一家航空公司,2019年就推出了下面這張“百萬里程兌換”
這家公司現在換中美的商務艙,一不小心也要800k以上了……
3
想打破這套體系?
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滿意這種模式。
近年來,美國一些立法者提出,要限制信用卡手續費,降低商戶成本。理論上,這樣可以讓終端商品降價,消費者受益。
但現實遠沒有那麼簡單。以往的美國簽帳金融卡改革就證明了:限制銀行收入後,銀行從其他渠道開始收更多月費、提高存款門檻,增加各類手續費(比如支票本收錢,簽帳金融卡制卡費等),消費者並沒省到錢,反而失去了很多原有的權益。而商品有沒有降價,結果是顯而易見的……
如果對信用卡做類似改革,如限制刷卡費率等:1)銀行可能減少積分獎勵;2)航司失去賣里程的現金流;3)消費者不但積分縮水,還可能面對更貴的票價。順便提一句,航空公司靠純運輸的盈利可能是負的。
就連反對聯名卡制度的人也承認,貿然破壞這個系統,會讓整個航空生態鏈產生連鎖反應。
票帝點評
從消費者角度看,我們確實享受到了不少福利:優先登機、免費託運、升艙、兌換機票……但所有這一切,背後都是銀行和航司精心設計的“高效返利模型”。
你正在用哪家航空公司的信用卡?積分換票值不值?歡迎在評論區聊聊你的經驗與心得!
無論怎麼說,持有聯名信用卡的你,可以在簡歷上,多寫一句“長期參與過百億美金大專案” (狗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