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採訪|《中國企業家》記者 閆俊文 孔月昕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閆俊文
編輯|張曉迪
本音訊由AI生成
多年之後,面對在數字疆域中自主行動的智慧體(Agent)洪流,人類將會回想起2025年仲夏那個遙遠的下午。當時熱映的《碟中諜8:最終清算》中的“智體”終於走進了現實:它擁有“自我進化”能力,能夠自己升級自己的程式,讓自己變得越來越聰明。
沒錯,這個模仿《百年孤獨》的開篇也是由Agent寫成的。2025年已過半程,業內對AI的關注焦點正悄然從基礎大模型轉向Agent。
這背後是人機互動正規化的根本性遷移——從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圖形使用者介面(GUI)和傳統軟體即服務(SaaS)的預設路徑,轉向以自然語言互動(LUI)為核心的開放性指令輸入,使用者意圖的表達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
何為Agent?它直譯為“代理人”,你可將之視為數字世界中的行動者。它可以以程式碼形態存在,亦可嵌入機器人、自動駕駛汽車等實體,實現具身智慧(Embodied AI)。清華大學智慧產業研究院(AIR)院長張亞勤定義了其核心特質——“自主智慧(Autonomous Intelligence)”:賦予目標後,Agent能自主分解任務、規劃路徑、呼叫工具、決策行動,直至達成目標,高度擬人化。
“計算機和網際網路的基石正在崩塌,一切重構在即,傳統網際網路組織形式將走向解體。”出門問問創始人李志飛如此斷言Agent衝擊波。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將2025年定位為“AI智慧體爆發的元年”,火山引擎總裁譚待稱之為“中國Agent落地元年”。
這標誌著AI程序從2023年的“ChatGPT時刻”(以對話驚豔為標誌),邁向2025年的“DeepSeek時刻”(以行動落地為特徵)。智慧體接棒聊天機器人(ChatBot),開啟了“少說話,多做事”的AI進化模式。
一場由全球科技巨頭共同引領的浪潮已然成形。2024年9月,OpenAI釋出了世界上首個推理模型o1,讓Agent能處理更長、更復雜的任務。2024年11月,Anthropic釋出MCP(模型上下文協議),解決了AI智慧體(Agent)與外部工具互動的核心問題。
今年1月,來自中國的本土公司深度求索釋出DeepSeek-R1開源推理模型,實現推理平權。4月,谷歌推出Cross-Agent架構,即A2A(Agent-to-Agent)通訊協議,將多個智慧體有效連線起來,使其實現通訊與互動操作。
過去半年,Agent興起的關鍵三要素已經齊備:推理能力提升和成本的下降、呼叫工具協議以及更大規模的Context(上下文)。

來源:視覺中國
各個型別的Agent產品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今年1月,OpenAI釋出首個智慧體Operator,它能像人類一樣瀏覽網頁,完成任務;2月,OpenAI釋出了名為“深度研究”(Deep Research)的Agent產品,使用者需要每月為其支付2000至20000美元不等的費用;此後,OpenAI又釋出了程式設計機器人Codex。
今年3月,中國創業團隊在海外發布Manus,號稱是世界上首個通用Agent,一經發布它就在海內外爆火,之後中國創業者相繼釋出世界上第一個辦公Agent、第一個設計Agent、第一個行動型瀏覽器Fellou……
從技術層面看,Agent的兩個重要指標在過去半年都實現了突破,一個是任務長度,另一個是任務的準確度。
圍繞“Agent紀元”,《中國企業家》歷時兩個月,採訪了多家頭部科技AI負責人以及投資機構、AI研究機構。
恰如啟明創投主管合夥人周志峰所描述,從AI效能與成本兩個指標上來看,2025年也許就是從AI技術加速期到Agent應用加速期的轉換點。轉換剛剛開啟,應用全面落地的隆隆雷聲已經在遠方隱隱可聞了。
隨著Agent的火爆,企業的AI焦慮再次加碼:頭部公司從搜尋、電商以及雲市場等各戰線展開新一輪對壘;投資機構急於尋找“捕獲AI鯊魚苗”的機會;錯失恐懼症蔓延,傳統企業擔心在彎道被甩下車;研究機構則致力於制定標準,比如基準測試(Benchmark Test)。
一切才剛剛開始,張亞勤認為,Agent技術尚在初期,雖然現在智慧體已經具備長期記憶能力,但還比較初步。他把智慧體發展分為資訊智慧、物理智慧與生物智慧三個層次,並認為,如果通用人工智慧超越99%的人類,完成絕大多數任務,就一定要有賴物理智慧與生物智慧互動,得到真實世界的反饋。因此,未來智慧體要互相學習並與外部環境互動學習,打通數字世界和真實世界非常重要,但真正實現全閉環很難。
中國資訊通訊研究院下屬人工智慧研究所所長魏凱認為,目前的大模型還不能很好地理解空間關係,也不能很好地掌握時間序列、因果關係、物理定律等。大語言模型掌握了語言序列的分佈,透過語言來理解這個世界,是簡單的,不可靠的。要讓AI實現通用智慧,還需要建立世界模型。
雖然挑戰如險峰聳立,一個由自主智慧體驅動的未來,在2025年正穿透概念的迷霧,向現實穩步走來。

裝置廠商搶奪入口高地
自2010年後,移動網際網路浪潮興起,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等上一代巨頭搶得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首批門票,美團、拼多多、字節跳動等順勢崛起,除了蘋果之外,大部分硬體裝置廠商成了單純的製造廠,失去了“軟硬一體”的競爭紅利。
今天機會再次閃現,按照手機、PC等終端廠商的理解,它們才應該是使用者與AI連線的最主要裝置,使用者很有可能透過裝置上的Personal Agent(個性化智慧體)發起任務需求,結合了邊緣計算與雲端計算能力的裝置才是最瞭解他們的個人助理,而不是裝置上執行的軟體。
新入口戰爭已打響,在6月21日的華為開發者大會上,華為釋出了鴻蒙智慧體框架(Harmony Agent Framework,HMAF),它已接入了包括京東、高德、優酷在內50多款APP,這個智慧體總入口相當於中國版“MCP”,有評價稱,華為已全面步入Agent時代。
華為終端BG CEO何剛稱:“我們(鴻蒙智慧體框架)給每個智慧體提供了一個系統級的桌面入口,能一鍵調起大家做的智慧體,提供直達服務,這是最大的價值。”
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也提到了“入口”。5月7日,聯想召開創新科技大會,釋出由多個智慧體構建的超級智慧體。楊元慶稱,超級智慧體是個人和企業的“認知作業系統”,是個人與企業解決需求的總入口,是拆解任務給垂直領域智慧體的總指揮。
“我們已經打響了軟體入口爭奪戰。”一位聯想高階管理人員告訴《中國企業家》,戰場包括PC、手機等多款終端。
網際網路大廠不可能坐視主導權流失,其“一號位”們對此尤為重視,紛紛親自下場。《中國企業家》從有關渠道瞭解到,馬雲已經在親自主抓阿里的AI業務,阿里雲CTO周靖人每週都要向其彙報一次業務詳細進展。
張一鳴一直緊盯位元組AI業務,還挖來了前谷歌DeepMind副總裁吳永輝,一位接近張一鳴的人士告訴《中國企業家》,過去兩年張一鳴保持著與頂級投資人、技術領先的AI創業者定期交流的習慣。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他經常往返北京和新加坡,每月參加一次位元組Seed核心技術團隊的覆盤與討論會。
周志峰分析,網際網路時代形成的雙邊網路可能會經歷結構性變革,這可能不是Billion Dollar Question(十億美元問題),而是Trillion Dollar Question(萬億美元問題)。
雙邊網路效應是網際網路平臺的理論基石,一頭是消費者,另一頭是內容、商品等生產者,網際網路公司則是平臺方,規則製造者。抖音、淘寶、小紅書、美團等都是具有典型的雙邊網路效應——消費者越多,需求越多,生產供給也會越多,兩者互相驅動。
網際網路的基礎是連線,一個個超級連結,一個個資料標籤,平臺依此來做個性化引擎推薦,形成流量價值。如今,構成Agent的核心是“意圖”,透過上下文完成任務,誰能觸達使用者越深,積累的資料越多,就越能瞭解使用者意圖。
當流量不再是決定競爭終局的勝負手,大部分超級APP的護城河將被填滿。有投資人甚至放言:“顛覆抖音的機會已經出現。”
當然,顛覆抖音的也可能就是它自己。
點選封面訂閱全年雜誌

大廠競逐新抓手
過去兩年,阿里、位元組、美團等大廠決策層高度關注AI爆發點,他們的目光首先聚焦於古老的資訊連線形態——搜尋。傳統搜尋衰落已成定局,Similarweb資料顯示,5月美國主要旅遊網站搜尋推薦流量同比下滑20%;電商公司推薦流量下降9%;新聞媒體搜尋流量減少17%。全球範圍內,傳統搜尋流量正不可逆轉地枯竭。
將搜尋轉型成Agent,是看起來最明顯的路徑,阿里旗下的夸克開始發力。AppGrowing資料顯示,今年第一季度,阿里為夸克支付的投流費用是4.5億元,僅次於騰訊元寶;2024年的第三季度至第四季度,夸克投流費用是1.9億元和1.6億元,規模蓋過了Kimi、豆包等AI工具。

製表:閆俊文
3月,阿里升級夸克瀏覽器,使其具備AI搜尋、AI瀏覽器、AI寫作、AI講題等多端協同能力,阿里智慧資訊事業群總裁吳嘉在接受36氪採訪時說,“超級框”重塑了人、工具(AI)、任務的關係,他認為:“AI使用工具,而人,使用AI。”
阿里CEO吳泳銘稱讚夸克,讓阿里在AI to C領域看到了機會,夸克是“中國AI搜尋領域使用者量最高的應用”。
5月19日,騰訊QQ瀏覽器也宣佈升級為AI瀏覽器,增加了QBot搜尋框介面,分別設立AI高考、AI學習助手、AI翻譯等Agent模組,升級後的QQ瀏覽器還能呼叫Agent執行復雜任務。
QQ瀏覽器QBot產品負責人劉漢博告訴《中國企業家》,瀏覽器憑藉底層核心能力,在按鈕識別、模擬點選等方面具有天然優勢,完成任務速度和準確性都比同行產品的效果更好。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搜尋就開始出現去中心化趨勢,越來越多人開始習慣在各種APP內部直接進行搜尋。AI大模型爆發後,除了Kimi、豆包等AI助手,更是湧現出秘塔搜尋、奈米搜尋等AI搜尋工具。
在搜尋這個戰場,微信和小紅書是不容忽視的玩家。2月16日,微信搜一搜內測接入DeepSeek,並且向騰訊元寶導流,目前,微信的“搜一搜”場景已成為“AI搜尋”,並作為與“百科”“問一問”等並列的二級入口出現。
今年以來,小紅書就在搜尋領域動作頻頻。1月初,小紅書APP內測搜尋新功能“問點點”。在此之前,小紅書還推出了主打生活場景搜尋的AI搜尋產品“點點”,現已在各大應用商店上線。
一年多前,小紅書COO柯南談及佈局搜尋時就曾表示:“很多使用者開始把小紅書當作搜尋引擎了。”據《2024小紅書搜尋推廣白皮書》顯示,小紅書70%的月活使用者存在搜尋行為,88%的搜尋行為是使用者主動發起的。
一位投資人說:“目前,小紅書是儲存使用者行為資料排名前三名的平臺。Context就來自這些地方,使用者每一次的行為,都是給你的模型在輸入Context。”
他把小紅書列為AI時代的三大通用智慧體平臺之一,另外兩家是騰訊和字節跳動,二者依靠微信和抖音,擁有海量使用者資料以及關係鏈資料。
在今年5月財報電話會上,騰訊總裁劉熾平說:“在微信生態系統內,我認為我們有機會創造一個非常獨特的Agent,即AI與微信生態系統特有的內容相連線,包括社交、通訊和社群能力以及內容生態系統,比如公眾號和影片號,以及數以百萬計的小程式。實際上你可以接入各種資訊,以及許多不同垂直應用程式的交易和操作。”

AI原生創業者的焦慮與機會
大廠壓力之下,Agent領域的創業者更側重選擇做垂類產品,以及出海找出路。
“留給Agent創業者的視窗期可能只有幾個月,如果做不出來,那就很難跑出來了。”近期,Liblib AI創始人陳冕在接受《中國企業家》採訪時如此感慨。1992年出生的他在2023年離開字節跳動,成立Liblib AI,發力應用端。資本對此十分看重,一年之內Liblib AI完成4輪融資,其投資方有原始碼資本、高榕創投、金沙江創投、明勢創投、順為資本等,目前,Liblib AI號稱國內使用者數第一的AIGC社群,使用者總數超2000萬。

來源:視覺中國
5月12日,陳冕釋出世界上首款設計Agent——Lovart,上線5天申請人數破10萬,該產品還曾獲得馬斯克點贊。
快速決斷,快速執行,陳冕代表了AI原生(AI Native)創業者的典型畫像,他們更理解模型,更理解AI應用的場景,對開源模型能力有信仰,相信透過借勢,能壓榨出底層模型能力。
他這樣理解僅有的視窗期,“視窗期決定你能否在合適的時間切入進去,透過先發優勢形成自己獨有的壁壘,才能真正地活下去。”他認為,Lovart這麼火,他自己也沒有想到,其實這本質上是Lovart迎合了大勢對Agent的需要。
接受《中國企業家》採訪幾天後,5月底陳冕就出差到美國,搭建Lovart團隊,爭取在兩個月之內打出聲量。
崑崙萬維CEO方漢在AI應用賽道佈局2年多,他的看法是,比起時間視窗與投入,賽道選擇更重要。在接受《中國企業家》採訪時,方漢稱:“對於通用大模型,我可能會外採,但一些專有大模型,還是要自己訓練。”
在他看來,在這場技術競賽裡,時間的確是重要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你怎麼樣去預判終局。選擇什麼領域其實遠比早動手要重要,選擇對的領域會帶來時間上的優勢。
明勢創投創始合夥人黃明明也持此觀點,他認為Agent最終是按照結果來付費的商業模式。
AI原生創業者需要面對的是:他們提供的核心服務,已經從網際網路“連線”轉移到“解決任務”了。
崑崙萬維在5月26日釋出了天工超級智慧體(Skywork Super Agents)APP,瞄準辦公場景,這款應用擁有PPT、Word、表格3個專家智慧體和1個通用智慧體,號稱是全球首款基於AI Agent架構的Office智慧體手機APP。
該產品一度爆火,在5月GAIA智慧體榜上,位居全球APP指數第一。使用者爭相湧入,團隊不得不採取限流措施應對。目前,限流措施已經取消。
3月,Manus掀起了通用Agent旋風,Manus創始團隊成員肖弘、季逸超和張濤都是AI賽道里的資深玩家。
近期,張濤在紅杉中國年會上說,語言模型相對於人類而言,處理Context的能力存在很大不足。因此Manus核心設計思想就是打造一個“Single Agent”,把重點放在“Context”上面,不會過多幹涉語言模型的思維過程,專注於“more context,less control”。
從投資人的角度,更傾向認為通用Agent是大公司的機會。比如,周志峰告訴《中國企業家》,他不太認為通用Agent可由創業公司做出來,“定義得太general(通用),就沒法做好,會帶來很多系統冗餘,同時總有很多長尾使用者的需求滿足不了。”
當然不是所有投資者都認可這種觀點,騰訊、真格基金和紅杉中國等頂級機構依然投資了Manus團隊。據一位知情人士向《中國企業家》透露,這些機構實際投資的是Manus的創始團隊,“在此浪潮早期,一個很牛的創業者或者產品經理,今天做的產品也許不是未來大成的產品,但他們相信的是第三款、第四款,總有一款能成。”
MiniMax創始人閆俊傑也加入了通用智慧體戰局。6月19日,MiniMax釋出了一款名為MiniMax Agent的通用智慧體,官方將其定義為:“一個能完成長程複雜任務的通用智慧體。”
陳冕、張濤、閆俊傑等都很年輕,他們緊隨模型能力的演進,當然,商業化也是戴在Agent創業者頭上的緊箍咒,他們的一個大共識是出海,尋找使用者、資本、算力和資料。
陳冕的投資人黃明明說,“地緣政治下,世界好像變得割裂了,但在AI加持下,世界比以前拉得更平了,創業者從第一天起,就在面向全球化。”
大部分Agent公司都在找全球化的機會,周志峰總結,錢在哪裡,市場就在哪裡,這裡既包括使用者付費,也包括機構投資。
他近期在美國出差一個月,據其觀察,海外使用者對AI產品的付費意願比國內使用者更高。很多AI產品有不同的付費訂閱方式,90%多的歐美使用者選擇按年付費,而中國使用者基本選擇更短的訂閱方式。這與財富無關係,是消費習慣的不同。

千行百業的Agent“落地時刻”
從2022年ChatGPT爆火之後,每一個行業、每一家企業都在尋求接入AI的機會,但正如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在《雪崩》中說的那樣:“未來已來,只是分佈不均。”
總體來看,數字化水平最好、薪資水平最高的行業最容易被AI顛覆。
金融、法律、醫療、程式設計等行業正在受到降維打擊。

資料來源: 根據天眼查、公司官網等公開渠道不完整統計 製表:肖麗
在法律領域,明勢創投投了一家名叫艾語智慧的律師Agent初創公司,創始人名叫張天樂。該公司就是輔助金融律師決策以及辦案。該智慧體用AI幫助律師做了80%~90%的基礎工作。今年4~5月,艾語智慧接到了大概一萬多件案子。
在醫療領域,上海科學智慧研究院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均波,聯合開發了“觀心大模型”,並且開發了葛均波的數字分身,可以輔助醫生做決策。比如葛均波一天可能只能看100個病人,大模型如果給他提效20%,他就相當於升級為1.2個院士。
上海科學智慧研究院副院長、首席科學家程遠告訴《中國企業家》,在一些基層醫院,醫生能力可能是70分,院士Agent可以輔助基層醫生將能力水平從70分提高至80分。如果每一家醫院做出最強科室的Agent,未來醫院完成一個複雜病例時,去呼叫這些Agent,就可能需要用到類似MCP這樣的協議。
這其中關鍵問題是資料安全與隱私保護,程遠稱:“把智慧從資料裡面剝離出來,注入模型裡,要解決多方安全計算問題,本質還是一個攻防成本問題。”
今年4月,清華大學宣佈成立人工智慧醫院,以全科醫學科和眼科、放射診斷科、呼吸科等專科為試點,在設計底層融入AI智慧體功能,協助醫生精準決策。這是全球首個完全由AI驅動的虛擬醫院,醫生是Agent,病人也是Agent,透過在閉環中互動學習,未來會培育新一代“AI協同型醫生”。
智慧汽車是Agent最佳落地場景之一 ,理想汽車嘗試將自動駕駛與機器人兩個賽道合二為一。
當前理想號稱要向一家全球領先的人工智慧企業轉型,6月11日,理想汽車在中國宣佈成立“空間機器人”和“穿戴機器人”兩個新二級部門。
當下看起來最容易被顛覆的領域可能是AI Coding(AI程式設計)。在此領域,矽谷已進入白熱化競爭階段,今年5月,OpenAI以約30億美元收購AI程式設計助手開發商Windsurf;6月,AI程式設計工具Cursor的母公司Anysphere以99億美元估值完成9億美元新一輪融資。
國內大公司在AI Coding領域也打得火熱,阿里雲釋出了通義靈碼,百度則是推出了Comate AI IDE,位元組推出了TRAE,目前該產品月活使用者超過100萬。在位元組內部,超過80%的工程師在使用TRAE這樣的產品輔助開發。

一個人的Agent公司
Agent規模化落地將在移動網際網路之後再次釋放超級個體的潛力,促使團隊向“微型化”演進。
6月6日,360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周鴻禕號稱要透過360的新奈米AI超級搜尋智慧體,挑戰一個人搞定一場釋出會,他要自己動手試試,AI到底能否讓人變成超級個體。在他看來,“智慧體可以取代很多員工,我一個人可以領導100個智慧體。”
在獵豹移動董事長兼CEO、獵戶星空董事長傅盛看來,超級個體以及“一人公司”可能出現,源自兩個浪潮:第一,DeepSeek開源模型能力追上閉源模型,讓基礎大模型像水電般普及,token成本加速降低,創業者只需做好一件事情,那就是做出一款更好滿足使用者需求的產品;第二,智慧體能力增強,個人透過呼叫工具就可以成為超級個體,這是一個Agentic Web的未來。
Anthropic執行長Dario Amodei在2025年舉辦的開發者大會上預言:“首家由一名人類員工與AI合作運營、估值達到10億美元的企業,將在2026年誕生。”
AIoT(人工智慧物聯網)領域創業公司熵增力場即是典型——其創始人孫卓見近期告訴《中國企業家》,他們的核心團隊一直是2人(含其本人與CTO張起),今年他們才因客戶量激增補充了2名臨時運營員工。
在Agent深度協同下,原本需一週完成的任務,如今壓縮至1天即可完成。Fusion Fund(成立於2015年的矽谷早期醫療和科技領域領軍投資機構)創始人張璐說,其三期基金70%被投企業去年收入增加了20倍,且多為10人以內的小團隊,還有2家公司以不足10人的團隊力量實現收入從零至數千萬美元飛躍,更有30人團隊年收入從50萬美元飆至1.5億美元。
現代大公司體系依賴規模優勢來取得成本優勢,難以避免企業人數越來越多、職級越來越複雜,如阿里員工數量超過12萬,騰訊員工數超過10萬。李志飛稱,傳統的組織形式將會解體,超級個體將不再依賴組織的強資源力。
聯想集團副總裁、方案服務業務集團全球基礎架構和智慧雲總經理姚振宇稱之為“自組織”現象,他提出了一個問題:“不同小企業之間的協作,能否像今天一個大企業把所有人匯聚在一起那樣產生協同效應,這可能是最關鍵的。”
姚振宇預測,現代企業都是基於原來的IT架構,但未來企業裡就沒有SaaS、ICT了。伴隨著智慧體成熟,未來,可能有七八千個智慧體在工作,每一個智慧體只負責一個場景,協同會越來越成熟。
面對眼下這一輪技術浪潮,聯想正在為未來10年的轉型儲備能量,楊元慶覺得聯想未來可能會是一個以智慧體業務為核心的企業。

架構之爭與AGI前夜
迴歸技術本身,智慧體究竟應執行在本地還是在雲端,目前尚有爭論。
聯想集團中國區天禧AI生態事業部總經理陳學桂告訴《中國企業家》,聯想的方案是“混合計算”,端與雲有不同特性,在端上,可能離使用者最近,在本地,更安全;在雲上,可彈性、可擴充套件、算力更強。
對於個人隱私資料,智慧體以部署在本地為主,而推理能力呼叫,則以雲端為主。此外,陳學桂還說,大概到明年,PC就能夠處理尺寸為32B的個人知識庫,它基本滿足使用者理解文章、問答和分析的需求,能幫助使用者管理本地的文件,包括多模態資料。
雲服務商對此有不同的看法,阿里雲無影Agentbay產品負責人屈立威表示,未來將有無數個智慧體出現,它們需要更確定的執行環境,這將會導致本地算力不足,效率很低下,因此就需要Agent執行在雲端,執行在一個個虛擬電腦以及手機上。
此前,一些智慧體釋出Deep Research功能時,將完成任務從8小時提升至5分鐘,效率提升背後是併發算力的提升。
所以,阿里雲將以重大投資佈局擴充算力。今年2月,吳泳銘宣佈,未來3年,阿里將投資3800億元用於建設雲與AI硬體基礎設施,投資總額超過之前10年總和。
騰訊也不例外,今年第一季度,騰訊資本開支援續猛增,當季資本開支274.8億元,同比增長91%,此前四個季度,騰訊資本開支曾保持同比三位數增長,2024年第四季度,資本開支達365.78億元,同比增長386%。2024年全年資本開支更突破767億元,同比增長221%。這些錢主要用來買GPU卡,建資料中心。
這也印證了Scaling Law(規模定律)在Agent階段仍然有效,資料越多,算力越強,結果就越準確。
不過若著眼於未來,張亞勤預計,大模型整體範式正從生成式AI邁向智慧體AI。Scaling Law的核心也會從預訓練規模定律(Pre-trained SL)向推理規模定律(Inference SL)遷移,並最終指向衡量智慧體綜合能力的智慧體規模定律(Agentic SL)。

來源:視覺中國
他認為,“多智慧體互動是達到通用人工智慧(AGI)的一個重要路徑。而且智慧體學習的時候,初始知識並不是越多越好,智慧體可以在互動中學習。”
Agent的進化或許會加速AGI到來。
資訊智慧、物理智慧、生物智慧正在融合打通,所謂的“世界模型”引起越來越多討論。斯坦福大學教授李飛飛提出“世界模型”的概念——世界模型AI系統不僅能理解和推理文字資訊,還能理解與推理物理世界(尤其是3D世界)的運作規律。
張亞勤認為真實世界有很多資料,可在現實中又太分散,如果要機器人做各種各樣的事情,在每個領域,資料又是不夠的。
另外,過去,人類的行為都是在真實世界,虛擬世界則另有一套演算法,兩個世界沒有連在一起,在虛擬世界訓練好的策略到了真實世界,就難以奏效。所以,他提出RSR(Real2Sim2Real),即要把資訊世界和物理學連在一塊,形成閉環。
Agent與世界模型結合,會打通AGI之路。第四正規化董事長戴文淵認為AGI就是利用AI Agent來理解人的需求,並找到相對應的垂直世界模型去解決問題。他為此調整了業務方向,過去公司主要聚焦各個行業企業軟體的改造,近期增加了為消費電子產品提供基於AI Agent的軟硬體一體解決方案。
巨頭競逐的炮火、創業者的孤帆、千行百業錨鏈的錚鳴,將共同交織成Agent紀元的序曲。挑戰如暗礁潛藏,機遇似星辰璀璨,Agent的終極意義,不在於取代舵手,而在於編織更宏大星圖的可能——以矽基之智,延展碳基之思。
新聞熱線&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END。
值班編輯:郭立琦審校:張格格 製作:袁茂麗
關注“中國企業家”影片號
思念食品董事長王鵬邀您一起讀
《中國企業家》↓↓↓
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2025全年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