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李豔豔
編輯|張昊
“這輪光伏行業週期是供需都出現了問題。”朝希資本管理合夥人惠亨玉提到。朝希資本是一家長期專注新能源與電子半導體領域的產業投資機構。以前的週期更多是需求側出問題,需求短暫下降,但對供給造成的衝擊並不大,隨著市場的自然增長,2年到3年後又恢復到了供需平衡的狀態。
但很難用足夠成熟的經驗來預測這輪週期。相比於其他行業能夠透過政策調控實現相對穩態,光伏行業並不是一個格局已經完全固化的行業。所以,政策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不僅要保護頭部玩家,還要保護新玩家,要鼓勵創新,要往遠處看。
過去的瘋狂擴產,在當時看都是迎合了市場的需要。惠亨玉說,個體的理性就導致了集體的不理性。
在他看來,穿越週期還是要靠技術,市場應該維持“功能性貶值”的狀態。下一代技術如果效率提升,成本降低,就會讓存量產能無效了,從而出清。只有技術創新帶來的這種“貶值”,才能讓增長秩序重回軌道。
這輪市場出清會更痛,但市場秩序之後會形成,留下來的企業也是最有實力的。他提到了降本增效依然是行業的主線,即便在當下的市場環境。國際化也是企業必須要修煉的能力,變成一個真正的國際企業就不要把海外市場做成一個單純的傾銷地,而是要共同生長。
“我們可以想象度電成本在一毛以下、儲能成本在一毛以下的時代真正到來,這將實現對化石能源的全面替代。”惠亨玉對未來抱有樂觀。
5.“拿來主義”本身就應該不受益,甚至是負收益,這就是市場秩序。

談“週期”
《中國企業家》:回望光伏行業現在經歷的處境,其他行業有沒有可供借鑑的路徑?
惠亨玉:光伏不是一個產品形態已然完全固化的行業。家電、鋼鐵、電解鋁這樣的行業,我們可以透過政策調節手段,讓它的行業格局處於相對穩態。但光伏不是,市場競爭一直在激烈發生著,當前頭部玩家所研發的技術與產品也許並不是下一階段市場所需要的。
所以新能源產業的一個特點是,不能依賴政策調控解決所有問題。我們不僅要保護頭部玩家,還要保護新玩家,還得鼓勵創新,要往遠處看。
《中國企業家》:怎麼看待這一輪週期的特徵?
惠亨玉:幾乎沒人有足夠成熟的經驗來預測這輪週期。以前我們更多的是需求側出問題,需求短暫下降,但對供給造成的衝擊並不大。隨著市場的自然增長,2年到3年後,它又能恢復到供需平衡的狀態。
這輪週期是供需都出現問題。首先供給的擴大並非按照正常產業進化的邏輯,都是幾倍的擴張,而市場需求是否能隨之實現幾倍的增長?如果不能,你就要佔據別人的份額,但別人同時也在擴張。
《中國企業家》:這一次週期中,參與方一下子進來了很多,他們是什麼狀態?
惠亨玉:2023年光伏市場非常火熱的時候,就有企業家表態未來2年到3年會有一半光伏企業倒下。那時如果大家能聽到來自頭部企業的呼聲,開始調整規劃,情況也許會好很多。

來源:視覺中國
大家都在按“短缺經濟”的邏輯思考問題。我們曾經考察一個地方的光伏專案,24小時不間斷施工、趕進度。廠房建設速度、裝置廠“交鑰匙”時間都快了很多,所有因素疊加,大家最後看到的不僅是在一個地方很快形成了10個吉瓦的產能,而是50個、100個地方都如此。
一個行業只有經歷過陣痛,並且不是一般的陣痛才能記住。在需求快速拉動的前提下,如果產業鏈利潤回來了,有可能跨賽道的企業玩家又會參與到市場中來,“殭屍產能”會重新復甦,這就無法達到一個正常狀態。在週期中,如果一次出清不徹底,那就還需要市場不斷推動,直到出清真正完成。

談“理性”
《中國企業家》:2023年前後,整個行業的“瘋狂”是不是到了一個極點?
惠亨玉:在當時看,它都是迎合了市場的需要才誕生的。企業都盯著說今天要完工,因為只要生產就能賣錢。但個體的理性就導致了集體的不理性,各方博弈導向了最差結果。
整個行業利潤的急轉直下發生在2023年年底到2024年上半年。今天我們所處的囚徒困境,只能用事後的眼光去說,確實一些企業家盡力了、吶喊了,但當時沒有人聽得懂,也沒有人聽進去。
大家都是覺得苦一苦就過去了,但這不叫出清。現在已經破壞了事物的自然增長規律,哪個行業可以做到每年翻倍增長?這隻存在於行業早期基數比較低的時候,但光伏行業這麼大規模的體量,這種增長本身就不合理。
假如企業家都能坐在一起,各家把規劃都排一排,就不會存在這樣的問題了。但是在競爭中,沒有人願意這樣做。結果就是我不擴產,你就會擴產,我們都不擴,新來的人就會擴。基於個體都認為做出了對自己的最優解,現在出現了對於集體來說最差的結果。
《中國企業家》:有相對理性的企業嗎?
惠亨玉:看去年財報就知道市場獎勵了誰,股價也有表現。
活下來還是要靠技術,市場應該維持“功能性貶值”的狀態。下一代技術可能讓產品的效率提高了30%,成本又下降了20%,那麼存量產能就無效了,就得出清。相當於大家又站在零起點上了,市場要重新增長。只有技術創新帶來的這種“貶值”,才能讓增長秩序重回軌道。
客戶肯定會選擇便宜又好用的東西,所以企業一定要更注重研發。確實目前很多企業在收縮,那麼研發方向的選擇就非常重要,這就看每個企業家的戰略眼光和定力了。
《中國企業家》:行業有種觀點,技術跨越式發展已經很難了,那技術研發的價值還有多大?
惠亨玉:技術研發的價值依舊很大。哪怕它提升的幅度很小,但是它的市場空間很大。假如電網消納問題解決,清潔能源成為佔比70%的主力能源,那整個市場空間就是天文數字。每降本一分錢,對於千吉瓦級別的市場,都有巨大價值。

談“秩序”
《中國企業家》:這幾年週期波動的過程中,投資機構發生了什麼變化?
惠亨玉:我們還是相對能以平常心去看待。當時覺得這個行業不應該有這麼強的資本吸納能力,不需要這麼多錢。由此我們避開了對光伏主材的投資,那麼假如潮水退去,受到的影響會相對小一些。
這次出清會很痛,痛了之後,市場秩序就會形成,留下來的企業也是最有實力的,我們現在也正在幫助一些頭部企業共同度過寒冬。
一個現象是,當大家都很狂熱的時候,我們很難把企業的估值和定價拉到正常的合理區間內。現在反而大家的共識更多了,對於未來的認知會更清晰。
《中國企業家》:現在BC的發展已經是在圍繞智慧財產權探索新的商業模式,而不是像之前一下子擴散開來,無序擴張。這種演進會不會對市場“秩序”有更強的推動力,而不僅僅靠行業自律?
惠亨玉:行業自律與智慧財產權維護都要有。一方面,要對市場有敬畏感。海外很多行業都曾經歷過上百年的跌宕起伏,這種敬畏感會更強,不太會用“追漲殺跌”去幹預一個行業的發展。
另一方面,一家企業在某種技術上投入最多,研發時間最長,那就應該最先受益。如果這家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比同行效率高很多,成本又低很多,那就把別家淘汰掉了,留下來的當然應該就要長壽一點。“拿來主義”本身就應該不受益,甚至是負收益,這就是秩序。

談“下一步”
《中國企業家》:對於光伏企業來說,出海需要關注的挑戰是什麼?
惠亨玉:國際化取決於企業對規則的熟悉程度,以及面對這些規則,你願意做出的改變程度。未來的出海,一定要產能出海。不要把海外市場做成一個單純的傾銷地,而是要共同生長。
我們一直認為出海是企業必須要修煉的能力。許多新能源的應用場景都是從海外開始的,因為它們在儲能、電網、碳交易、碳稅等各方面的規則都是相對成熟的。中國企業若能在海外市場經過一些磨礪,也將對國內未來要推行的全面市場化的能源交易體系產生認知與經驗反哺。
《中國企業家》:產業的下一步會走向哪裡?
惠亨玉:降本增效依舊是主線,大家都在堅持探索下一代光伏發電技術的迭代和普及。隨著效率進一步提升,我們可以想象度電成本在一毛以下、儲能成本在一毛以下的時代真正到來,這將實現對化石能源的全面替代。
新聞熱線&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END。
值班編輯:郭立琦 審校:張格格 製作:王儀琪


關注“中國企業家”影片號
看更多大佬觀點和幕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