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業務上我們經常會碰到一個問題——預算、質量和時間的不可能三角,比如甲方總是要預算低、質量高、時間短,但是創作者做不到,因為人的生產效率存在邊界。
AI的出現,或許能打破這個邊界?
創作了好內容,卻成不了爆款,沒有轉化,怎麼辦?
AI帶來的時代紅利,我們到底怎麼用好?
AI驅動的自動化內容工廠,如何搭建?
本週六,特贊科技創始人範凌博士在混沌直播間為大家解開以上疑惑,並帶大家摸清用好AI槓桿的10個關鍵支點,讓你的企業用起AI來事半功倍。特贊科技服務了200+全球領先品牌,助力過品牌在智慧時代的指數級增長。
範凌說:“AI其實不是真的在創造,而是把人的創造能力更低成本地複製。”
以下是精彩內容劇透:


分散式內容帶來的營銷正規化轉變
以前因為渠道媒介特別單一,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前的那一分鐘是最經典的時間,你用最好的東西佔據最大流量,你就能得到很好的效果。
如今,內容平臺讓內容更分散,讓每一個人都關注在自己的手機螢幕上。現在再也沒有一個地方能夠有這麼集中的流量了,即使我們花很多時間在抖音、在影片號、在小紅書上,但事實上每個人看到東西完全不一樣。不再存在一個好內容只要佔據了一個有效的地方就可以讓人人都知道了。
所以,我覺得對於品牌來說內容應該分為兩類:第一類是0到1的內容,表達文化,表達品質,表達價值觀;第二類是在各處和消費者產生轉化的內容,我把它稱之為“一到無窮”,要鋪天蓋地,因為不鋪天蓋地可能消費者直接就把你忽略了。既要有高質量的引導,也要有大量的1到無窮。
我自己做的是一家技術公司,只做1到無窮的技術產品。但我們做1到無窮的前提是認可0到1的價值。很多做技術的朋友,只覺得要做一到無窮,不停地複製,不停地混剪。但我不這麼認為,我覺得要有好的0到1,才會有好的1到無窮。我們沒有辦法做一堆很粗製濫造的東西,然後讓AI生成更多的視覺垃圾。

使用者是動態的
你的理解方式也應是動態的
社媒監控系統,會去爬大量的社媒資料,試圖總結消費者是怎麼想的。我對此有深深的問號:第一個問號是一旦資料被爬下來以後就是靜態的了,你的使用者是動態的,而你理解他的方式是靜態的;第二個問號是所有爬下來的資料其實是無法處理的,你把它標籤化了,用一堆詞語、一堆標籤去理解一個豐富的人,你就會把每一個物件都原型化,這是有問題的。

內容智慧體怎麼做?
大語言模型為我們理解使用者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契機,如果把消費者比作橘子,原來的解析方法是告訴你這個橘子是由什麼元素組成的。但即使你知道橘子的元素組成,你其實也無法復現這個橘子,無法復現橘子的味道。有了大語言模型以後,我們可以把橘子變成橘子汁,雖然它不是真的橘子,但是它試圖保留了橘子的味道和橘子的養分。
我們試著做了一個這樣的智慧體——atypica.AI,模擬消費者,讓我們知道消費者對於某些問題是怎麼想的。它背後是三個東西的組合:第一個是大語言模型,沒有這些大語言模型這件事情是做不到的。第二個是一系列的工具,大語言模型其實是沒有工具的,只會說話,我們會給它一些商業分析、採訪、共創的方法等工具。第三個是資料,包括公司內部和外部的資料。然後,三者結合,產生智慧體。
它能夠為內容和使用者建立關係,告訴我們使用者增長怎麼做、使用者運營怎麼做、使用者體驗怎麼做。
掃描海報二維碼,免費觀看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