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來可能有人不理解,我小時候特別喜歡看《走近科學》。
那時候網路不普及,沒什麼對節目的吐槽,我覺得它很會講故事,也把科學展現得特別浪漫。
我印象很深的,是一個近似“萬戶飛天”的故事。
萬戶,據說是明朝的某個官員。
為了能夠抵達藍天之上,從高空鳥瞰大地,他坐在綁著47支火箭筒的椅子上,手裡拿著風箏,衝向天空。遺憾的是,火箭筒連線爆炸,萬戶不幸喪生。
但他對天空的嚮往,始終延續在人類的脈搏中。

這個男人叫徐斌,來自浙江衢州,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工廠加工零配件。
從小他就有個飛行夢,想要自己造出飛機,飛上藍天。
沒有相關知識,就捧著書本生啃硬學;沒有可用材料,就從二手摩托上拆、從零件廠裡找。
如此造出的第一架直升機,相當粗糙。試飛時,輪子剛離開地面,就歪歪扭扭落了下來。

有一瞬間,徐斌覺得夢想就像遙不可及的太陽。那些關鍵的技術、複雜的機械加工工藝,想靠個人的力量解決,太難了。
放棄嗎?他不甘心。
於是他開始搜尋“這世上最簡陋的飛機是哪種”,鎖定了旋翼機。它依靠飛機運動時激起氣流轉動產生升力,讓飛機失速時不會下墜,安全係數高,裝置和原理都更簡單。

經歷過失敗,徐斌更加謹慎。
他兢兢業業查詢資料,對比和其它飛機的零件差異,購入了專用航空發電機,並設計了簡易版的“風洞試驗”——專業的航空航天實驗室,會在室內模擬空中氣流環境,讓飛行器在地面上完成模擬飛行,記錄資料,判斷飛機狀態。
徐斌沒錢去找專業實驗室,只好發動腦洞,找來一輛拖拉機。
小飛機被拴在拖拉機後方,開車時帶起的風速自然形成了起飛時的風力環境,既能測試飛機的穩定性,又可以模擬訓練開飛機的狀態。

誰也沒想到,昂貴的風洞試驗,被徐斌用一種離奇卻切實的方式實現了。連航空專家聽聞這故事後,都為他的創造力所折服。
終於,功夫不負苦心人。多次試驗後,他駕駛小飛機直衝雲霄,享受到了飛行的快樂。

曾經,萬戶沒來得及看的風景,徐斌替他看到了。
千百年前,人人嘲笑萬戶,說他痴人說夢。
千百年後,得益於科技的迅猛發展,遙不可及的夢,成為觸手可及的現實。
這種現實,不僅生根在《走近科學》的農民故事裡,更在前沿的發展中。
就在上個月末,“我國首型4米級運載火箭長征十二號運載火箭,在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將衛星網際網路技術試驗衛星和技術試驗衛星03星送入預定軌道。”
這是國內商業航天發射的第一次。
它似乎意味著,未來我們每個人都有了涉足星辰大海的可能。

你看,《走近科學》恰恰是在為我們提供領略科學的小小窗戶,它講述的依舊是全人類、全社會對科學的浩瀚追求。

所以這檔節目停播,讓我覺得很遺憾。
我想很多人誤解它了。
它沒有譁眾取寵,反而在用一種平易近人的方式讓大家“走近科學”,離科學更近一點。
至少對我而言,它是觸碰科學的第一扇窗。

好在最近,我從另一部紀錄片身上找回了這種感覺——《關於明天的熱門話題》。

紀錄片由央視網出品,每集專注一個人類未來發展的有趣話題。
和《走近科學》很相似,它也丟擲了不少“神神叨叨”的話題。
“如果怕學數學,患上了數學PTSD,還有救嗎?”
“假如出現外星人,該怎麼優雅地跟外星人說話?”
“量子吹風機、量子鞋墊這些真是智商稅嗎?”
……

以前《走近科學》講鉈中毒,深入挖掘了一個“鬼剃頭”的故事。整個村子似乎被詭異的詛咒所籠罩,無論男女老少,都常在睡醒後發現頭髮全部脫落。
如今央視為了讓我們搞懂什麼是“量子力學”,直接整了段荒誕小劇場,帶你領略“量子文明”如何覆蓋生活的方方面面。
量子閱讀。
天才兒童都在使用的“量子波動速讀法”,透過量子糾纏,引發顱內共振,讓孩子一分鐘讀完五十萬字。
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背不完課文了。

量子養生。
喝水,要喝量子保溫杯;泡腳,就用量子泡腳儀。
三杯水下肚,病痛滾走;三碗水泡腳,皺紋全消。
用完後,不管你是三十八,還是六十八,統統重回一十八。

量子美容。
面膜敷上,青春煥發;鞋墊穿上,健步如飛;帽子戴上,茁壯生髮。
完全拳打醫藥行業,腳踢植髮公司。

雖然“量子力學”是門新興學科,卻可能會以一種意想不到卻又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打入了群眾內部。
什麼“量子力學”?簡直觀音再世啊!
看看這“故弄玄虛”的畫風,這“起伏跌宕”的描述,多麼讓人親切。
但這顯然不是事實。接著往下看,專家來解密了。
原來我們看到的一切事物、一切行為,都與量子有關。
所以世界上的任何一支普通吹風機,都可以叫做量子吹風機;任何一雙鞋墊,也能標榜自己是量子鞋墊。哪怕它們完全沒有使用到任何涉及新興科技的元素。

這就好比我們說自己生活在地球上,是一件既定的、沒有懸念的事情。
因而,它們不存在任何強大的功效,僅僅只能代表物體本身。
這麼多年,天天聽著各大商家宣傳自己是量子XXX,現在終於有人把這事給我解釋明白了。
除了央視,還有誰這麼寵觀眾啊?
當然,還有個繞不過的話題,研究量子力學到底有什麼用呢?
最直觀的代表,或許是超高速的量子計算機。它能在一秒鐘之內,完成非常非常複雜的運算。
所以它對資訊處理的能力也是相當快的,如此才更能滿足當下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

聽起來還是離我們很遙遠,對嗎?
以至於根本不理解為什麼要花那麼多錢去研究它們、發展它們。
但事實是,幾乎所有科技發展到最後,考慮的都是怎麼惠及百姓的問題。
量子計算機未來也有機會服務於我們。
只不過是在雲端,為我們提供更快的搜尋,或者更可靠的人工智慧。
我們不一定能第一時間感知到它,但它必將改變我們的某些生活方式。

其它高精尖學科也一樣。
比如航天領域,同樣也會發展面向大眾的業務,讓你我的腳步都能走到地球外、宇宙中。
現在國外有些業務,會把對愛人的浪漫誓言送上月球。
如果願意,你甚至可以把親人的骨灰也送到月球上。
未來的每個夜晚,當你沐浴在月光的清輝下時,就能感受到祖先跨越時空的撫摸。

這裡提到的僅僅是冰山一角。
畢竟這個世界有太多不完美的地方,亟待用科技去解決。
換句話說,科技,以及科技背後的那群人,正在推動這個世界一步步往前走。
想起中國早期的科幻小說裡,有一個叫“黃震球”的角色,有著一雙能飛的大翅膀,就像百年後的超級英雄。他的信條是:“我要飛出地球外,我要全宇宙的人都幸福。”

我想,這也是科技發展終將抵達的方向。

大約是當代科技發展的速度實在太快,常常有人誤會它高深枯燥。
但科學其實可以很有趣,也可以接地氣。
不信?先來看看這個實驗。
把一個美食博主的眼睛蒙起來、鼻子堵起來,再讓他判斷自己吃的是什麼食物。

你猜結果如何?
——幾乎什麼都嘗不出來。
可樂和雪碧,成了普普通通的氣泡小糖水;雞肉和鴨肉,都變得索然無味,感覺非常陌生。
事實上,我們對味覺的依賴和感受不如我們想象中深刻,反而是嗅覺提供了更豐富的資訊。後者對我們進行客體認知、空間定位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因為大腦中管理嗅覺的環路,和處理情緒、記憶資訊的環路是高度重疊的。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能夠透過某種味道,關聯到某個場景的原因。
所以“一見鍾情”,其實是“一聞鍾情”,是因為對方的氣味讓你產生了好感。
再告訴你們一個秘密。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吃過恐龍蛋。
因為鳥類就是某種意義上的恐龍,
那麼雞作為鳥類的一種,
雞和恐龍也是一家龍,雞蛋和恐龍蛋也是一家蛋。


而現代人之所以容易腰痠背痛腿抽筋,還得怪老祖宗進化得過於潦草。
為了直立行走,人類超前進化出了腰椎,導致身體不堪重負,格外脆弱。

原來生活中蘊藏著這麼多科學道理,只是沒被我們覺察到。
有時,知識還可以變通成為生活的哲學。
小說裡常常寫,沒有緣分的人就像沒有交點的平行線。
但黎曼幾何不承認平行線的存在,它的一條基本規定是:
在同一平面內任何兩條直線都有公共點(交點)。
這似乎在暗示人和人總會產生關聯。
大家都喜歡說,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全看從怎樣的角度出發。
而莫比烏斯環的存在提醒著我們,有些東西確實只有一面。

你看,世界上有這麼多玄妙的規律。
我們更要盡情去想象,去創造,去擁抱科學。
古往今來,就是想象力推動著歷史的發展和人類的演化,把無數不可能變成可能。
很多科技發展的起點,都是從一個別人想象不到的微小細節開始的。
千年前,有人覺得探究“為什麼人不能飛”的問題沒有價值,因為人就是不會飛,會飛的不是鳥就是神仙。與其考慮這個,不如操心明天的天氣。
一百多年前,《繡像小說》上刊載了中國最早的科幻小說之一,講述了一家人共赴月球遊學的情節。放在當時,也讓人覺得是白日做夢。

結果現在,我們有了各式各樣的起飛方式,還飛向了世界,飛向了太空。
我們把“玉兔號”送上月球,還面臨他國專家的離奇問題:“玉兔在月球上跑,踩到阿姆斯特朗的登月腳印可怎麼辦,這可是人類在月球上的歷史遺蹟啊!”


我們已經比想象,走得更遠了。
所以,不要小看生活中每一次靈光一現,或許它指引著未有人知的奧妙。

不難發現,揭示這些源於生活的問題與思考,是科普很好的開啟方式。
科普可以傳統嚴肅,但也可以好玩有趣。
前者精準,而後者普世。就像《走近科學》曾經呈現的那樣。
五年前,這檔節目停播,不少觀眾感到惋惜。
他們說,它是自己瞭解科學的啟蒙,教會自己如何用科學的眼光看待事物。

還有很多被它普及的生活科學,現在都能用到。

如今,《關於明天的熱門話題》彷彿是這個“賽道”的接力選手。



而且,它把離奇話題和正經科普的比例拿捏得更好。
所以推薦大家去看這檔紀錄片,單純是不希望有趣的內容被淹沒在資訊流裡,成為“遺珠”。
紀錄片裡那些看似荒唐的問題,不過是在提供一個以小見大的視角,讓科學知識落到了實處,走到了和我們息息相關的生活裡,也走進觀眾的心裡。
在這裡,我們可以討論“漫遊太空時吃什麼”,可以暢想“未來會不會有體育版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擬”,可以嘗試拯救“數學PTSD”。
恰好是這種參與感,讓我們能真正“走近科學”,而非仰望科學。
↓↓↓點選“閱讀原文”觀看《關於明天的熱門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