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再說“蛇崇拜”

全文共3107字 | 閱讀需7分鐘
辭舊迎新,又到一年除夕時,我們即將迎來乙巳蛇年
在悠悠中華歷史中,蛇不只是十二生肖之一,更是極具特色的文化符號。從古至今,諸多蛇仙傳說口口相傳。像女媧、伏羲,皆是人首蛇身,被視作人類始祖,女媧摶土造人、煉石補天,伏羲教民漁獵、始創八卦 ,他們的故事開啟了中華文明的序章;還有《白蛇傳》裡的白素貞,為了和許仙的愛情,水漫金山,勇敢對抗命運……這些傳說,無一不體現著蛇在古人心中的特殊地位。
那麼,蛇究竟蘊含著怎樣的奧秘,又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演變?
咱們中國人,雖然總愛自稱“龍的傳人”,但你知道嗎?威風凜凜、神奇無比的龍,其實最開始就是咱們老祖宗共同崇拜的“蛇”意識的大集合與華麗變身!
▲2025蛇年春晚吉祥物:巳(sì)升升。其形象設計巧妙融合了天干地支、甲骨文、如意紋、青銅蛇紋等中華文化元素。(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1
古人為啥會有“人首蛇身”的蛇崇拜?
中國古人“蛇崇拜”的表現之一,就是創造出了全新的蛇形象,人首蛇身就是其中之一,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傳說“伏羲”與“女媧”以兄妹為夫妻,他們的“天定姻緣”孕育了中華民族。當代學者收集苗族等西南少數民族的“伏羲女媧”傳說,發現大部分傳說除增加“洪水”情節外,與漢族所傳大致相同,都是說伏羲和女媧原本是兄妹(或姐弟),洪水過後,世界上只剩下他們倆,然後就結婚生子,繁衍了人類。
▲東漢崖墓石棺伏羲女媧畫像拓片。新華社發
那麼,這對天選CP的“蛇子”血脈又是怎麼來的呢?《山海經·海內東經》中記載,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華胥氏踩了他的腳印,就懷上了伏羲;
東晉王嘉的《拾遺記》中說,有個神母在雷澤遊玩,有條青蛇繞著她轉了好久才消失,然後她就懷孕了,十二年後生下了伏羲。
女媧“人面蛇身”的形象在《山海經·大荒西經》裡為,“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變”。此外,盤古、燭九陰、共工,在古書裡也都是“人面蛇身”的形象。
▲《山海經·大荒北經》中記載:“有神,人面蛇身而赤……是燭九陰”。(圖片來源:《山海經畫冊》全綵典藏版)
▲高誘注《淮南子》中記載:“共工,天神,人面蛇身”。(圖片來源:《山海經異獸圖》)
▲《山海經·海外北經》中記載:“(上古凶神相柳)蛇身九頭,食人無數”。(圖片來源:《山海經異獸圖》)
雖然在人類與自然的互動中,蛇一直是讓人畏懼的動物。但從古代中國起,“蛇”卻慢慢變成了守護神的組成部分之一。“四靈”中龜蛇合一構成的玄武,就是北方的守護神。
▲商代青銅蛇形器·1986年三星堆遺址二號祭祀坑出土。(圖片來源:三星堆博物館微信公眾號)
在四川、新疆、河南、山東等地的考古工作中也有發現諸多伏羲、女媧“蛇身人面”的遺蹟。
▲東漢《伏羲女媧畫像磚》,民國時期四川省崇州市出土。(圖片來源:四川省博物館微信公眾號)
▲唐代《伏羲女媧圖》1965年新疆阿斯塔那出土,藏於新疆博物館。(圖片來源:《國家寶藏》第2季)
其實,不只在中國,其他文明古國也都超級喜歡“人首蛇身”的設定!印度蛇神“那伽”就是人首蛇身;古埃及的豐收女神Ren-enutet和命運男神Shai,也被描繪得跟中國的伏羲女媧有相似之處;還有古希臘神話中的蛇髮女妖美杜莎……
為何中西方文化都對人首蛇身如此崇拜?有學者認為,蛇的蛻皮象徵著生命的再生和更新,蛇在生命力、繁殖力等方面具備的強特性,讓原始人類驚奇和敬畏。因此,古時候人類便將自身與蛇結合創造出“人首蛇身”的神祇外形,寄託其對於永恒生命的美好向往
2
神話傳說中的“蛇”生綿延
“炎帝”和“黃帝”被稱作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在《國語》的記載中,這兩位始祖的爸爸是“少典”,媽媽是“有蟜氏”。
按照《春秋世譜》的說法,“少典”是“伏羲”和“女媧”的兒子,而“有蟜氏”就是“蛇氏族”。如此說來,炎帝、黃帝也就成了“蛇的傳人”。
▲中華三祖:蚩尤(左一)、黃帝(中)、炎帝(右一)。(圖片來源:河北博物院微信公眾號)
而“蚩尤”部落也是“蛇的傳人”。《說文解字》中記錄,“蚩,蟲也”。雖然蚩尤在涿鹿之戰中敗給了黃帝,但他統領的部族後來不斷與周邊部族融合,一起構成了中華民族大家庭。
在中國南方的少數民族傳說中,也有著許多關於“蛇的傳人”和“蛇圖騰”的有趣故事。如白族、怒族、傈僳族的《蛇氏族》傳說。
▲蛇蛙紋青銅尊,1971年廣西恭城出土。這件銅尊的形制具有中原特色,但紋飾有著明顯的嶺南地方色彩,表現出中原文化與南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是南方百越文化青銅器的典型之作。(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貴州省榕江縣、從江縣和廣西龍勝縣的一些地區,也有與蛇相關的傳說,海南黎族的《黎母山傳說》、《勾花的傳說》、《五妹與蝻蛇》等創世神話,都說蛇與本民族有密切關係。
▲高山族吉祥圖案:百步蛇。(作者供圖)
在兩廣、福建、海南地區,世代耕海為生的“疍家人”仍繼承其遠祖閩越人的遺存信仰,以蛇為圖騰。2005年,崇蛇的民俗還被列為了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樟湖,人們至今還保留著蛇王廟,有遊蛇燈、賽蛇神等民間活動。
▲遊蛇燈。遊蛇燈是福建人對蛇原始崇拜的遺風,“閩”字中的“蟲”就是代表蛇。(圖片來源:福建警院共青團微信公眾號)
▲閩北樟湖,蛇王廟祭祀活動。(圖片來源:福州市博物館微信公眾號)
3
“蛇化龍”的升級打怪之旅
既然古代先民有蛇崇拜,為什麼中國人一直被稱為是“龍的傳人”呢?
其實,早期的蛇與龍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就如蛇在生肖中別稱為“小龍”。隨著對龍的不斷神聖化,古人對“龍”的敬畏日漸增長,龍從蛇中獨立出來,並具備了“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的能力。
中國“龍圖騰”起源於原始社會後期,乃是古代中國人基於民族文化觀念,藉助自然界中的動植物,充分發揮想象力所創造的象徵符號,具有神祇、祖靈、地方神等象徵意義。
到了明代,李時珍在保留“蛇身”的基礎上,為龍引申“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八種飛禽走獸之所長,並註解龍與蛇在圖騰形象上的異同。
▲龍的形態及部位療效。(圖片來源:明代《本草品彙精要》)
自從超級酷炫的龍閃亮登場後,蛇就慢慢從之前“高大上”的位置上退了下來。不過,蛇卻有著翻身之力,那就是修煉進階之法——“蛇化龍”
這個過程,聽起來像是蛇的升級打怪之旅。傳說中,蛇要先修煉五百年變成蟒,蟒再修煉五百年進化成蚺,蚺再修煉五百年,就成了有鱗的蛟了。蛟再修煉五百年,就變成了沒角的螭龍,接著是有角的虯龍,最後修煉成超級厲害的應龍。
蛇、蟒、蚺就像是蛇家族的三個不同階段,而蛟、螭、虯、應龍就是龍家族的進階版。
“蛇化龍”的傳說,不僅神秘和傳奇,它還傳遞了一種超級勵志的精神——堅韌不拔、勇往直前!
▲1月18日,一名小朋友在國家自然博物館舉辦的展覽中臨摹一具蟒標本。(圖片來源:新華社)
“源於圖騰,超越圖騰”。聞一多先生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提出“綜和圖騰說”,闡明中華民族在歷史大融合的過程中,相容各氏族部落的圖騰標誌,形成“多元一體”的中華龍圖騰。“龍”所代表的“多元相容”精神,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延綿不絕的內在動力與強大源泉。
而蛇圖騰作為人類早期文明中的一種重要文化現象,不僅反映了古人對自然的敬畏之心,更蘊含著深厚的歷史積澱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時至今日,雖然蛇的寓意不能與象徵高貴和權勢的龍相比,但也與吉祥富貴、福祿功名有著緊密的聯絡。 
▲江蘇省鹽城市鹽鎮水街的花燈多彩多姿,夜色闌珊。(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祥蛇賀歲千般好,福字臨門永珍新”從2024甲辰龍年的“龍辰辰”,到2025乙巳蛇年的“巳升升”,我們在傳承中尋求創新,展現新時代背景下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發揚。就像2025蛇年春晚主題“巳巳如意,生生不息”所傳達的那樣,新的一年,願你我都能順順利利,活力滿滿!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新中國援外第一戰:越法邊界戰役,陳賡建議圍城打援
穿越近兩千年的“說唱明星”——東漢擊鼓說唱俑
史上最強逆襲:鐵木真是怎樣崛起的?
流動中的民族主義研究——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陳曉律教授訪談
工業革命的寶貴經驗——工業化仍然是強國之本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商務合作、訂購微訊號:zggjls01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郵發代號:28-474
QQ群:460382533
電話:133720122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