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們想喝什麼口味的咖啡?”
吳靜身著黑色西裝,胸前彆著一枚梵克雅寶的古董胸針,手腕上佩戴著一枚200年前的手錶。由於不擅長操作咖啡機,她與機器“搏鬥”了許久,最終只成功製作出兩杯冰美式咖啡。
我很難將眼前這位熱情洋溢、甚至有點大大咧咧的女士與想象中不苟言笑的“創始人”模樣聯絡起來。
然而,她不僅是羅丹藝術中心的創始人、董事長,更是200多年來唯一一位在法國盧浮宮名人牆上留下名字的亞洲人。

經過八年的不懈努力,她將106件羅丹真跡帶到了中國,舉辦了“羅丹:現代雕塑的啟承”展覽。像《思想者》、《青銅時代》和《巴爾扎克》這樣的法國國寶級文物,經過馬克龍總理簽字,才有機會漂洋過海,來到彼岸。
羅丹藝術中心成為羅丹美術館在世界範圍內唯一一座官方授權的分館,這些珍貴的雕塑、陶瓷及影像展品,共同勾勒出“現代雕塑之父”羅丹的一生。

吳靜之所以傾盡心力做這一切,只是為了實現一個心願:填補國內雕塑展覽的空白,讓更多中國觀眾瞭解羅丹。
閉館當天,一箇中年人帶著板凳和畫架,坐在院子裡默默寫生,一坐就是一上午。他和我說,這裡的人特別友好,不但不趕走他,還給他主動送來水和椅子。
像這樣的故事,在羅丹藝術中心,每天都在發生。
在這裡,藝術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殿堂之物,而是化作一股溫柔的力量,悄然流淌在生活的每個角落(本文有贈票)。
以下是她的自述——

法國館長來上海三天
除了羅丹館哪裡也沒去
羅丹藝術中心裡的很多藏品是我的私人收藏,這在整個國內都是獨一無二的。
這不是把法國的羅丹博物館開到中國,而是開了一座屬於中國人自己的羅丹博物館。
裡面有六件文物是從羅丹博物館借過來的,這些都是法國國家一級文物,馬克龍簽字才能運過來一次。

這個專案我準備了8年,2018年的時候我和法國羅丹美術館的上一任館長溝通,現在她都已經退休了。
我跟她一起在北京見中國國家文物局局長,問這個專案能不能來中國,他說這個專案非常好,之前從沒有這樣一個偉大的國際藝術家IP進駐國內,如果分館能開起來,你是要進入史冊的。
聽他這樣講完,我就信心很足了。

《加萊義民》 ,奧古斯特·羅丹,1884至1889年,青銅
我們跟法國的大使討論哪些城市適合羅丹,他直接就建議我們來上海,上海的法國館還是空的。
一來到這個場地,我和館長就被這裡的光線迷住了,因為雕塑需要很好的自然光,它跟畫不一樣,畫掛在牆上就可以了,雕塑是你要圍著它看的,折射角度不同,感覺就完全不一樣。
法國館的光線,就是為了羅丹而生的。
後來開館的時候,這個館長又過來,她在上海待了整整三天,除了羅丹藝術中心哪裡也沒去。
她說這裡的光線太美了,已經達到了世界一流博物館的水準。

《青銅時代》,奧古斯特·羅丹,1877年,石膏
她拍了很多照片,特別是在《青銅時代》那一處,陽光透過折射,照在地面上形成了柵格圖案,然後又反射到《青銅時代》雕塑上,彷彿為這件藝術作品增添了一層神秘的光輝。
這是她心目中羅丹藝術中心該有的模樣。

48萬歐元運輸費
六件法國一級文物
這個場館現在這麼美,但你完全想象不到它是怎麼被重新建起來的。
世博會所有場館都是臨時的,到我們手裡的時候完全是毛坯房,“中看不中用”,裡面的鋼筋都能看到。
可是我們要裝的是雕塑,對地基和樓板的要求很高,原來的建築根本沒法用。所以開館前的整個夏天我們在場地上進行極限改造,我在這裡生病了兩次,我弟弟中暑了直接昏過去,進了醫院。

裡面的好多雕塑都是手工拉進來的,這裡起重機和水泥車都進不來。特別重的《巴爾扎克》雕像是整個場館快建好的時候找人推上來的,而且必須是有過博物館經驗的專業團隊。
因為一般搬家公司他不知道雕塑的受力點在哪裡,看上去很重,但是可能受力點就指頭大小,你以為這裡可以拿起來,拿起來才發現手指頭掰掉了。這是絕對不可以的。


《思想者》,奧古斯特·羅丹,1880年,彩色石膏
我們有的作品價值幾千萬歐元,馬克龍簽字的六件是法國國家一級文物。
這是什麼概念呢?
這六件作品來國內,不能坐船,必須要飛機運輸。光運輸費就是48萬歐元,還不包括保險費跟裝箱費,不包括法國派出兩個專業的陪同押送人員。
這兩個人24小時站在作品邊上,作品在哪裡他們就在哪裡,而且必須要同時出現,不可以只出現一個人,因為怕另一個人把它賣掉或者弄壞,就和電影裡一樣。

《夏娃》,奧古斯特·羅丹,1881年,彩色石膏
所以做完羅丹展覽,我才知道為什麼國內那麼多展都是畫展,很少有雕塑展。
原因很簡單:太虧了,根本賺不回來。
但我還是不後悔做這場展覽,我覺得人的一生如果純粹為了賺錢而活著,這一定不是我的意願。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是有任務的,不會白來的。
這個任務有的人很早就會發現,有的人可能一生都沒發現,我認為我是感應到的那個人。而且我是行動派,如果我想到了一個方向,就一定會去做。

《思想者》,奧古斯特·羅丹,1904年,青銅
我對任何事情的評判只看兩個問題,如果其中有一個不能夠解決,我就不會去做。
第一個問題是,這件事情有沒有傷害別人,這是做人的最基本底線。
第二個問題是,這件工作會不會使你傾家蕩產?如果會傾家蕩產,就不要去做,因為你上有老下有小,除非一個人才可以考慮。

開特斯拉的女孩
每週都來的畫師
羅丹藝術中心開館兩個多月的時候,我發現很多人其實根本不知道羅丹。
有一次我打車遇到一個女孩,打扮得很酷,開特斯拉。
我一開始以為她是搞藝術的,後來才知道她在體制內工作,因為不想把下班後的時間浪費在刷抖音上,所以出來換一下空氣,順便賺點外快。
我問她你知道有個羅丹藝術中心嗎?她說她不知道羅丹是誰;我問她你知道《思想者》嗎?她說她也不知道。

剛好我在包裡翻到還有一張門票,就直接給了她。
我告訴她羅丹是一位享譽世界的雕塑家,你一定要來我們這裡看看他和《思想者》,再過幾個月有些作品就要運回法國了。
後來送我到家的時候她還一直依依不捨,想要再多轉幾圈。
當然大部分來這裡參觀的遊客都是很明顯知道羅丹的,一看就是兩三個小時,有的人自己帶著凳子來,掃一個二維碼聽很長時間。
因為我這裡沒有餐廳,有的人還會自己帶乾糧,早上10點鐘來,下午5點鐘才走。

因為我自己也經常在場館裡走來走去,就發現有的人怎麼過兩個小時都一直在同一個位置,我就跑過去問:“您是學這一塊的嗎?”
對面說他是的,他專門從南通到上海來看羅丹的雕塑,快結束了也捨不得走。
我們院子裡還有一位50多歲的畫畫老師,他每週一閉館的時候都來,在樓下畫《思想者》。
我在頂樓看到了,就讓保安去拿椅子、拿瓶水給他,他特別驚訝,後來每一週都來,現在保安都不用他說,直接帶椅子和水給他。

上週一我喝咖啡看到他,和他招手,請他過來一起坐一坐。
他說:“不瞞你講,在這之前其他的博物館閉館,我是根本不能靠近的,保安一定會罵我,趕我走,所以一開始我特別意外,猜測肯定是有領導放話。”
我就笑了,說,嗯,你分析得特別對。感覺這件事挺好玩的。
國內畫畫的人很多,但大多都是對著石膏,很少能對著真跡直接畫的。
你看到真跡就會知道,上面的線條肌理是完全不同、無法比較的,這也是羅丹藝術中心的意義。

全世界唯一“一《吻》”
5倍價格收購被拒
我一直說我不是羅丹藝術中心的館長,到現在這個位置是空著的。
我是一個喜歡收藏的人,連“收藏家”都不見得能稱上,“人”和“家”是不一樣的,有體系的才叫收藏家。

10多年前,我認識了前面提過的法國羅丹美術館館長,她給了我非常多建議,尤其說我應該更多收藏羅丹作品。
慢慢地我從一開始的十幾件到現在的上百件,成為全世界收藏羅丹作品最多的華人收藏者。
整個展館的出口有一件羅丹的《吻》,如果沒有這件作品,羅丹博物館可能根本不會授權給我。

《吻》,奧古斯特·羅丹,1886,青銅
銅雕一個模具只可以做12件,但是全世界的博物館這麼多,奧賽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大都會、美國費城博物館……已經收藏了11件,只有一件在私人手裡。
當時阿布扎比盧浮宮對這件作品很感興趣,它的負責人來法國找我3次,說願意用5倍價格收購。
如果我只是純粹做收藏,肯定應該讓給它,因為我需要得到更多的錢去買其他作品。
但是我告訴阿布扎比那邊,這件作品我堅決不賣。因為我要做中國的羅丹藝術中心,這件展品會成為我們的鎮館之寶,而且是在中國第一仗最重要的東西。
羅丹博物館一整個團隊的人站起來為我鼓掌,說選擇我沒有選擇錯。

我其實並不是一個看起來“聰明”的人,法國朋友介紹我的時候,第一句話說“這是我的好朋友靜”,第二句說“她是一個簡簡單單的中國小女人”。
但是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
“有所為,有所不為。”這是中國人的智慧。

《巴爾扎克紀念碑》,奧古斯特·羅丹,1989年,石膏
你瞭解羅丹嗎?
在評論區留言一起聊聊吧。
我們將選出六位讀者,送出參觀門票各一張。


文、編輯:海帶
圖片:思宇
部分圖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特別企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