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形機器人行業,正被泡沫破滅的陰雲籠罩。
“人形機器人第一股”優必選已經連跌4個交易日,累計跌幅超過45%,市值蒸發超過180億港元。
在經濟學理論中,雖未為泡沫破滅精準定義,但也有著這樣一條不成文的默契共識——當價格在短時間內陡然下跌超過30%,可能已敲響了泡沫破碎的喪鐘。
以此為衡量的標尺,優必選近日的股價暴跌,無疑已經勾勒出了一幅“泡沫破滅”的圖景。
訊息面上,這次“泡沫破滅”的導火線,似乎是一則解除一致行動的公告,以及背後暗示的股東意見分歧。

但在生意場上,股東們對公司未來發展路徑有不同的看法與聲音,本是司空見慣的尋常之事,為何此次優必選的“股東分歧”,卻引發瞭如此超乎想象的股價暴跌呢?
這背後,當我們將目光聚焦於優必選在人形機器人賽道的特殊地位時,便會發現一個更為合理且令人深思的解釋逐漸浮出水面。優必選,作為人形機器人賽道的重要標杆企業,其一舉一動都如同風向標,深刻影響著資本市場對整個行業的信心與預期。
這意味著,此次的股價暴跌,或許不僅僅是企業內部股東關係的簡單對映,更是資本市場對人形機器人這一概念長期以來的耐心與期待,已然到達了瀕臨耗盡的極限邊緣。
在經歷了概念炒作後,投資者們渴望看到的是實實在在的商業回報,與成熟的商業模式,然而現實卻未能如人所願,人形機器人在商業化的道路上依舊步履蹣跚,這讓資本的熱情逐漸冷卻,開始轉化為失望與焦慮。
隨著優必選這場“泡沫破滅”的大戲在資本市場上引發廣泛關注,一個更加深邃且引人深思的問題,悄然浮現於大眾視野中——
人形機器人,到底是現實世界裡觸手可及的科技未來,還是資本世界裡又一場短暫而絢爛的煙花表演?

股東內訌?
12月29日晚間,優必選釋出終止一致行動方協議及控股股東變更公告,公司董事會主席周劍與趙國群、夏擁軍、王琳、熊友軍、夏佐全、深圳市智慧優選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自12月29日起各自訂立終止協議,終止一致行動方協議,自12月29日生效。以上各方向也將不再委託周劍進行股東大會表決。
所謂一致行動協議,一般是指公司內部重要股東為了提升治理效率而達成的一種合作協議。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分析,解除此類協議可能會對公司的控制權結構產生顯著影響,同時也可能影響外界對公司長期發展戰略的認知;還會被市場解讀為管理層之間存在不和或戰略上的分歧,導致投資者情緒波動。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風波的爆發源頭,可能要追溯至優必選的融資歷程。近年來,隨著通用人工智慧燃燒起熊熊烈火,加上特斯拉強勢切入人形機器人賽道,猶如兩聲振聾發聵的號角,將人形機器人領域推至聚光燈下,投資者們紛紛側目,資本隨之湧入。
在賽道紅利下,自創立以來,優必選也吸納了多輪融資。
2015年12月,科大訊飛系以900萬美元的總價從第三方購入了優必選3%的股份,優必選進入一線投資機構視野。2018年5月,優必選宣佈完成了C輪融資,融資後估值50億美元,股東包括騰訊、工商銀行、海爾、民生證券等。招股書披露,2013-2022年,優必選共募資47.9億元。
甚至,以“人形機器人第一股”身份在港股上市後,優必選依然進行了三輪融資,這三輪融資金額累計達10.82億港元,金額超過了10.42億港元的IPO集資額。
當投資者的資金如潮水般湧入後,在股東內部,各種聲音自然也會此起彼伏。比如,是該延續研發燒錢的激進策略,還是慢慢調轉船頭,優先確保現金迴流?是以低價利刃全力開拓市場版圖,還是穩紮穩打,開始關注盈利、爭取扭虧,增強投資者信心從而穩股價?
在企業成立初期,或是向著上市目標全力衝刺的關鍵節點,投資者或者股東之間,或許還能憑藉一份“一致行動”的約定,暫時擱置這些討論,達成某種程度的妥協。
然而,這種臨時的約定終究難以抵擋時間的侵蝕。隨著時間的推移,協議的解除也就成為了不可避免的宿命。
自媒體“數智研究社”稱,周劍與趙國群、夏佐全等股東解除一致行動方背後,是雙方對於優必選公司未來發展方向分歧的表現。
有股東認為優必選應該繼續加大投入研發,保持行業內的技術領先優勢。但也有部分股東認為優必選應該儘快實現商業化。路線的分歧導致了公司決策的混亂,這給優必選公司的運營效率、經營情況帶來了負面影響。在董事會會議上,股東陣營出現了對立方,原本團結一致的團隊因為路線之爭,變得四分五裂。
對於“股東分裂”之說,優必選官方回應稱:公司創始人、董事會主席兼CEO周劍已對外披露了關於股份的長期鎖定公告,同時公司也尊重股東在長期看好公司的基礎對於Pre-IPO股份處置有不同的計劃。
言下之意,難道真的有股東想要退出了?

難以扭虧
除了股東間的“內訌”疑雲,優必選的業績同樣是一塊沉重的巨石,壓在投資者心頭,成為了不得不謹慎對待、反覆斟酌的關鍵因素。
成立於2012年的優必選,十多年來一直深耕人形機器人全棧技術,產品既有面向B端的教育、物流及其他行業定製的人形機器人,也有消費級智慧機器人及解決方案,人形機器人Walker、WalkerX和WalkerS等產品也先後問世。
其中,在上市儀式中敲鑼的Walker系列人形機器人,屬於搭載了優必選全棧式核心技術的核心產品,代表了優必選的最高技術水平。今年2月,優必選還公佈了WalkerS在蔚來新能源汽車工廠首次實訓的影片,接近真人尺寸的WalkerS在影片中已能完成車門鎖質檢、安全帶檢測、車燈蓋板質檢等檢測工作,還能流暢地貼車標。

不過,優必選這款最具技術含量的產品,並未真正開啟市場。在優必選的業務分類中,Walker機器人歸屬於“其他行業定製智慧機器人及智慧機器人解決方案”分部。Wind資料顯示,2022-2023年,優必選“定製服務”0.9億下滑至0.7億;雖然在2024年上半年又實現了接近1億元的收入,比2022年全年還高,但營收佔比依然只有19%。

事實上,真正支撐起優必選的業務,其實是教育類機器人。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以收益計,優必選2022年在此領域的市場份額達到22.5%,在國內市場份額首屈一指。
不過,教育類機器人佔總收入的比例也在下滑。2022年,教育類的營收佔比高達51%;但去年和今年上半年,這個比例僅略超30%。下滑背後是收入銳減,優必選教育類收入在2020年超過7億元,到了2021-2022年減少到5.5-6億元,到2023年已經不足4億元。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2021年以及2022年前三季度,優必選前五大客戶營收佔比分別為66.5%、52.2%及64.7%。儘管優必選隱去了客戶名稱,但合理推測,這些客戶大多為國企或政府教育機構。也就是說,優必選教育機器人的發展路徑,建立在對G端大客戶的深度依賴上。
而一旦這些大客戶的採購計劃因政策調整、預算變動或市場環境變化等出現波動,優必選的業務增長曲線便可能陷入停滯甚至下滑。更令人不安的是,這也證明優必選還沒有真正敲開C端消費者的心扉。
最具技術含量的王牌產品還沒有真正開啟市場,支撐起營收的教育類機器人又開始承壓,優必選的業績表現自然難以令人滿意。
2020-2023年,優必選營收由7.40億元增至10.56億元,但虧損卻呈現出持續擴大的態勢,從7.07億元擴大至12.34億元,四年間累計虧損接近38億元。

2024年上半年,優必選實現營收4.87億元,歸母淨虧損5.16億元。這一鮮明的對比,赤裸裸地揭示了一個殘酷的現實:上半年的虧損金額竟然超過了營收,每做1元業務,虧損卻超過1元。
或許正是這如影隨形的虧損困境,使優必選即便成功叩響了上市的大門,卻依然不得不馬不停蹄地在資本市場中四處奔走,竭力吸納更多的融資。
而隨著一輪又一輪的融資程序推進,越來越多的投資人懷揣著各自的期待與訴求紛至沓來,不同立場、利益的博弈交織在一起,也由此滋生出了最近的股價暴跌和“股東內訌”。

商業化困境
回溯至2022年,特斯拉初展其人形機器人Optimus之際,連行走都需工作人員攙扶的原型機,卻被賦予了“未來生活解決方案”這一宏大而夢幻的定義,人形機器人也開始引發了市場無盡的遐想與期待。
時光匆匆流轉,轉瞬來到2023年年末,特斯拉再次祭出大招,釋出的Optimus第二代演示影片畫面中,機器人已經能將雞蛋輕拿輕放。
無獨有偶,2023年底的人形機器人賽道,接連迎來兩大重磅標誌性事件,進一步將整個行業的熱度推向了新的高峰。當年11月,工業和資訊化部印發《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首次將人形機器人作為一個獨立行業給出政策導向。12月,代表國內第一個人形機器人的企業優必選成功登陸港股。
整個行業彷彿被注入了一劑強心針,無論是專業的科技從業者,還是逐利的資本市場,都陷入了一種近乎狂熱的興奮與激動之中,彷彿人形機器人的黃金時代已然近在咫尺,觸手可及,諸如“2024年將是人形機器人高速發展的一年”這樣的激昂論調在市場上此起彼伏,不絕於耳。
然而,現實卻宛如一記冰冷的耳光,狠狠地扇在了那些滿懷期待者的臉上。事與願違,成為了這一年人形機器人發展的真實寫照,曾經的喧囂與熱鬧逐漸褪去,露出了其在商業落地等諸多方面存在的困境。
其中,有一個案例宛如一記警鐘,振聾發聵地敲響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的上空,那便是曾經作為人形機器人界最早的“流量擔當”——波士頓動力。
就在12月初,波士頓動力宣佈實施裁員計劃,裁員比例高達5%,涉及多達45位員工,且裁員並非處理某個業務分支,而是“涵蓋所有部門”。該公司直言不諱地指出,其面臨“資金消耗過快的問題,迫切需要精簡運營以實現可持續增長”,並且公司需要“面對特斯拉等公司的壓力,且難以將媒體關注轉化為盈利。”
禍不單行,幾乎就在同一時間節點,遠在東方的優必選也陷入了股價暴跌的困境。這家被視為國內人形機器人行業領軍者的企業,其股價的大幅下滑猶如一場傾盆大雨,進一步將原本籠罩在人形機器人領域上空的熱情之火澆滅了大半。
一時間,關於“人形機器人風口已過”的質疑之聲開始在市場的各個角落悄然蔓延,如同病毒般侵蝕著這一行業的信心與期待。
而在這一系列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後,實則有著一條貫穿始終的暗線——那便是始終難以成熟的商業化路徑。無論是波士頓動力在技術與盈利之間的掙扎,還是優必選在資本市場上的起伏跌宕,都深刻地反映出人形機器人行業在從概念轉化為產品的過程中,遭遇了不少阻礙。
今年以來,不少人形機器人企業紛紛跳出來,競相宣告自家產品已觸及“量產”的關鍵節點,試圖向市場傳遞出一種積極而振奮的訊號——這條賽道的商業化程序正穩步邁向成熟。然而,當我們戴上理性審視的眼鏡,深入到細節之中,便會察覺事情遠非表面上那般樂觀。
今年5月,宇樹科技釋出了定價9.9萬元起的G1人形機器人。隨後的WAIC大會上,宇樹科技迭代了G1人形機器人版本,並將其稱為量產版,但被外界認為自由度偏低,並且不標配運控控制系統和演算法。
另一家仿生機器人企業EX機器人,對外宣稱公司已實現機器人量產並盈利,出貨量達到500臺左右,並預計明年出貨量將提升,但產品宛如蠟像一般更注重外表仿生,而不在仿人類動態或運動能力上“卷”。
商業化困難的背後,核心因素是高企的成本。
且看波士頓動力的Atlas人形機器人,這個在科技舞臺上曾大放異彩的“明星”產品,其製造成本卻高達約200萬美元,如此高昂的代價,如同沉重的枷鎖,使其在商業化的道路上舉步維艱。
同樣身處這場成本與商業化博弈漩渦中的,還有科技巨頭特斯拉。其精心打造的Optimus機器人,儘管承載著諸多技術創新與市場期待,但製造成本也在10萬美元左右的高位徘徊。這一數字雖然相較於部分競品或許有所優勢,但在追求規模化商業盈利的道路上,依然是一道難以輕鬆跨越的障礙。
再把目光投向國內龍頭優必選,從其招股書中披露的資料可見,該公司教育機器人平均售價低於1.5萬元,消費級機器人更是低至2000元以下,這類產品在市場上憑藉相對親民的價格贏得了一定的份額。
然而,優必選最為自豪的Walker系列,其平均售價高達數百萬元,背後反映的是依舊難以擺脫生產成本居高不下的困境,定價過高也就導致其始終難以成為公司業務的核心支柱。
馬斯克曾樂觀地預計,在不久的將來,人形機器人的成本將能夠迅速下降至2-3萬美元之間,甚至低於一輛普通汽車的售價。這一預測,給整個行業帶來了些許希望與憧憬。
但在這一天真正到來之前,人形機器人可能還不得不繼續在高成本的陰影下艱難掙扎。
參考資料:
21世紀經濟報道《人形機器人,仍需證明自己》
數智研究社《優必選“內訌”,投資者們遭殃》
財新《“人形機器人第一股”優必選大股東禁售期屆滿股價重挫30%創新低》
財新《人形機器人公司優必選透過港交所聆訊教育仍是主收入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