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效應”反噬右翼,“反建制”浪潮正在降溫

今天西方記者J.D. Capelouto撰文分析:近期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選舉顯示,“特朗普效應”正在重塑全球政治選項,選民傾向迴歸穩定路線,反現任情緒趨弱,右翼民粹遭遇退潮。下面是文章正文,發上來僅供大家參考借鑑,立場不同,請注意甄別。
本週,包括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多個國家陸續完成全國大選,結果表明:一度風靡全球的“反建制”浪潮正在降溫,選民不再盲目尋求“打破舊秩序”的候選人,而是在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加劇的背景下,轉向對穩定和可預期的治理方式投下信任票。
澳大利亞的選舉結果尤為典型。總理阿爾巴尼斯領導的工黨不僅成功連任,還擊敗了一位試圖模仿特朗普風格的右翼挑戰者。分析指出,特朗普對傳統盟友的輕視言行,正在讓右翼保守派在全球範圍內失去光環。民調顯示,如今有三分之二的澳大利亞人不再認為美國是值得信賴的安全夥伴,而一年前這一比例僅為四成。這種對國際秩序的“信任滑坡”,顯然影響到了澳大利亞國內政治的價值取向。
同樣的“穩定偏好”也出現在新加坡。儘管執政的人民行動黨從未失去過政權,但此次他們不僅守住了執政地位,還顯著擴大了支援基礎。在全球貿易體系承壓、地緣風險上升的背景下,選民選擇了繼續信任這支經驗老道的執政團隊。新總理黃循財以“穩健掌舵人”的形象贏得了壓倒性支援。有新加坡學者指出:“在威脅與不確定性日益突出的當下,選民更傾向於留在他們熟悉的港灣。”
值得注意的是,在澳大利亞的選戰中,候選人普遍避免過度強調“東亞威脅”,特朗普的外交成為更受關注的政治風險。一位專家指出,澳洲政客“高明地”將中美博弈排除在主軸議題之外,顯現出選民當前更在意的是“如何維穩”而非“如何對抗”。
簡而言之,原本風頭正勁的反建制、反精英、反現任浪潮,正在一些成熟民主國家失去吸引力。右翼民粹派照搬特朗普的語言和策略,不再帶來選票紅利,反而成了選民迴避的訊號。
如果這種趨勢延續下去,2025年及之後的多個關鍵選舉,可能會呈現出一個反諷的局面:曾以打破舊秩序為號召的政治力量,如今成了“不穩定”的代名詞。而呼籲謹慎、理性和多邊合作的中間派,正悄然捲土重來。

語音節目系列
歡迎大家加微信,方便交流。
點選二維碼加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