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走向功利主義,大學精神何處安放?

 防走失,電梯直達安全島報人劉亞東A 


復旦大學計劃大幅縮減文科招生比例,近日引發社會各界關注和熱議。這所曾孕育章培恆、葛兆光等大師的百年學府,正在用皮尺丈量知識的價值。當市場邏輯全面入侵教育領域,我們失去的將是一個民族的思考能力。作為國內頂尖學府,復旦這一決策不僅關乎自身學科佈局,更折射出當下高等教育領域中日益凸顯的功利主義傾向,讓人不禁追問:大學精神究竟該何處安放?
此次改革中,復旦大學計劃將文科招生佔比從原來的30%至40%降至20% ,工科及交叉學科招生比例相應提升,形成“文理醫工交叉各佔20%”的格局。校方給出的理由是傳統文科佔比過高,與國家戰略需求及學校“新工科 + 交叉學科”定位不匹配。乍看之下,這似乎是順應時代發展、契合國家戰略的合理調整,但深入分析,卻不難發現其中隱藏的功利主義思維。
從功利主義視角出發,這一決策或許基於對就業市場和經濟效益的考量。當下,理工科專業在就業市場上往往更具優勢,薪資待遇也相對較高。於是,部分高校為了提高學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吸引更多優質生源,便盲目跟風,大力發展理工科,削減文科專業。復旦此次縮減文科招生比例,無疑也受到了這種功利思想的影響。然而,大學絕不僅僅是職業技能培訓的場所,其使命更在於培養全面發展、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和人文精神的人才文科教育作為人文精神傳承與發展的重要載體,在塑造學生價值觀、提升其文化素養和批判性思維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復旦的決策不是孤例,這種"去思想化"改造正在成為一種趨勢,即把大學變成職業培訓所。當所有知識都要戴上"產教融合"的鐐銬,自由探索的精神必然死亡。把知識價值簡化為就業率與經費產出的邏輯,暴露出三個認知謬誤。首先是時間尺度錯位,中國社科院統計顯示,1980年至2020年間影響政策制定的智庫成果中,76%來自文史哲基礎研究;其次是評價體系扭曲,如同用"論文引用率"衡量《楚辭》研究,以及用銷量評價《紅樓夢》的價值;第三是社會價值誤判,麥肯錫《2030技能報告》指出,批判性思維、文化理解力將成為人工智慧時代最稀缺能力,而復旦削減的正是與培養這些能力高度相關的學科。
大學精神的內涵豐富而深刻。它涵蓋了對真理的不懈追求、對學術自由的堅守以及對社會責任的擔當。蔡元培先生執掌北大時,倡導“思想自由,相容幷包”,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為中國近代思想解放和學術繁榮做出了卓越貢獻。西南聯大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依然秉持大學精神,培養出眾多傑出人才,創造了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蹟——不以功利為導向,而是以培養人才、追求真理為己任,為社會輸送了一批又一批具有高尚品德和深厚學識的棟樑之材。
功利主義在大學中蔓延,帶來了諸多負面影響。一方面,它導致學科發展失衡。文科教育被邊緣化,許多優秀的文科專業和研究領域面臨萎縮甚至消失的困境。長此以往,將嚴重影響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和文化傳承的連續性。另一方面,功利主義讓學生的學習目的實用化。他們更傾向於選擇那些就業前景好、薪資高的專業,而忽視了自身興趣和特長的培養。這種學習態度不僅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造力,還可能導致他們在未來的職業發展中缺乏後勁。
對於復旦大學而言,此次縮減文科招生比例的決策,無疑是對其自身大學精神的解構。“自由而無用”是復旦大學的一種精神理念,它強調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和自由思想,摒棄浮躁,追求長遠價值,而非短期功利,體現了大學的靈魂和使命。然而,此次改革卻與這一理念背道而馳,過度追求知識變現,忽視了文科教育對學生人文素養和精神世界的滋養。這樣下去,復旦將可能逐漸失去其獨特的文化底蘊和學術魅力,淪為一所平庸的職業培訓學校。
辦大學,不能不考慮學生的就業,但志存高遠的大學絕不會被就業率牽著鼻子走。在當今時代,科技創新固然重要,但人文精神同樣不可或缺。一個真正強大的國家,不僅需要發達的科技和雄厚的經濟實力,更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高尚的精神追求。大學作為知識生產和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應當堅守大學精神,摒棄短視行為,注重學科的均衡發展,為學生提供全面、優質的教育。
1917年,復旦公學創始人馬相伯在戰火中高呼"救國不忘讀書,讀書不忘救國"。今天的復旦卻在和平年代自斷文脈,這不僅是大學的迷失,更是文明的自戕。當我們在人工智慧、量子計算和基因編輯中高歌猛進時,更需要文科守護人性的底線、照亮前行的道路。或許應該重溫陳寅恪先生的話——"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破解當前的困局需要超越"保文"或"棄文"的二元對立,要在現代化程序中重構文科價值。 人文教育的回報不是線性的技術轉化,而是思維方式的複利增長。復旦大學應重新審視其學科調整決策,在順應國家戰略需求的同時,充分尊重文科教育的價值,保持學科的多樣性和平衡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感的優秀人才,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否則,當功利主義徹底侵蝕大學精神,我們失去的將不僅僅是幾個人文學科,更是整個民族的精神脊樑和未來希望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