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強化宏觀政策民生導向”——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出現這一提法。不僅如此,報告中還首次出現了“推動更多資金資源‘投資於人’、服務於民生”。
在此之前,政府投資更多是“投資於事”,聚焦於基礎設施或產業專案。雖然不少資金也流向了“人”,但並未如此旗幟鮮明地提出“投資於人”。
中國有14億人口,其中超過9億人居住在城鎮,這背後是中國持續了幾十年的高速城鎮化。而當前正在推進的新型城鎮化,其核心就是“以人為本”。
“投資於人”和“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之間有何關聯?具體如何落地?對於城鄉融合發展有何影響?
就這些話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了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監事、中國科學院地理資源所研究員樊傑。樊傑長期從事區域發展和國土空間規劃領域的研究和戰略諮詢工作,對國土空間佈局和新型城鎮化有著深入研究和深刻理解。
1
“以人為中心”,
發展模式再次轉型
NBD:您如何理解“投資於人”這一創新提法?它與“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有何關聯?
樊傑:這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從新型城鎮化的角度來看,更是城市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此前,我國曾以較大的政策力度推動經濟發展模式轉變,從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的傳統模式逐步邁向高質量發展模式。在當下的發展階段,我們必須再次進行轉型,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以人為中心”。
從城市演變史來看,城市最初是工業生產和商業活動的集中場所,其發展以追求經濟效益為導向,並在此過程中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從而帶動城鎮化程序。可以說,城市化是工業化的必然結果。
然而,當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其功能不再侷限於生產領域。人們開始將城市視為追求更高生活福祉的空間載體。因此,“投資於人”符合城鎮化發展的階段性規律,最終實現“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
而當下提出這一政策導向,又具有特殊的現實意義。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在於需求,我國要在135萬億元的經濟總量基礎上維持5%的增速,擴大內需無疑是重要的抓手。城市化地區作為需求的主要集中地,“投資於人”可以滿足人們的需求並創造新的消費力。
長遠來看,“投資於人”則是佈局未來競爭的戰略遠見。現代產業發展由科技創新驅動,而科技創新的核心在於人才。因此,人才培育以及打造具有人才吸引力的城市,已成為各城市乃至各國的共識。過去,人們常說“人隨產業走”,未來則可能是“產業隨人(才)走”,城市會在人才培育方面投入更多資金資源。
更重要的是,“投資於人”的政策,在處理政府與市場關係上邁出了重要一步。“投資於人”具有長期的戰略性效應,涉及全民的共同福祉和公平,而這些方面往往是市場的薄弱環節。在我國治理體系中,長期需要處理政府與市場關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一種創舉,也是一次根本性的重大轉型。
2
投資於人,
教育、就業、養老是優先事項
NBD: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提高城鎮化質量水平”,圍繞這一目標,“投資於人”應如何具體落地?
樊傑:以人為中心的城鎮化,應圍繞“一生之城”的理念來規劃和建設城市,重點關注人的生命週期中的幾個關鍵階段——教育、就業、養老。當然,醫療和住房也是貫穿一生的重要環節,同樣需要關注。
在過往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尚未妥善解決這些問題,難以稱之為高質量城市化。投資這些方面,實際上就是“投資於人”。
教育是人生成長的起點,無論是普惠性教育還是精英教育,都是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普惠性教育的覆蓋面可能會進一步擴大,同時要繼續提高免費教育的質量,確保每個人都能接受優質的基礎教育。而精英教育則需充分發揮市場和政府的協調作用,培養高素質、專業化的人才。
但教育的品質不應僅僅以升學率來衡量,而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的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生動局面。
從學校畢業後即進入就業階段,繼續教育應貫穿於就業的全過程中。隨著產業結構的轉型和科技革命的推進,尤其是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就業市場發生了深刻變化。
未來,年輕人需要就業、需要有穩定的收入,必須適應產業轉型。人力資本的投入無疑會成為未來整個社會的重要方向,以幫助勞動者適應新的就業環境。
養老不僅是對老年人的服務,更是一種消費。老年人在退休後積累了財富,他們的消費可以成為經濟增長的新亮點。應透過政策引導和市場機制,創造更多適合老年人的消費場景,鼓勵老年人合理消費,同時也提升他們的生活品質。
NBD:推進“投資於人”過程中,可能面臨哪些挑戰?
樊傑:城市是一個包容的空間,由多樣化的人群構成。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在這樣一個複雜且多元的環境中,精準、精細、有效地滿足不同人群的多樣化需求,可能是未來推進“投資於人”過程中需要特別關注的問題。
我們距離現代化的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還有一定差距,未來圍繞“投資於人”這一複雜的系統,需要更強的治理能力。城市的管理體系要作出相應轉變,否則難以適應發展目標的變化。
對於城市管理者來說,也要不斷加強學習,在此基礎上,需要強有力的制度來約束和指導,但更重要的是思維的轉變。
3
農業人口進城,
更需重點關注就業問題
NBD:根據國家統計局調查,目前仍有1.7億進城農民工和隨遷家屬尚未在城鎮落戶。如何科學有序推進這部分人群的市民化?當前存在哪些痛點待解決?
樊傑:當我們要討論這些問題時,首先還是要關注農業人口、特別是農民工在城市中的就業問題,這是一個客觀現實問題。
當前,經濟發展態勢直接關聯著就業形勢。若經濟增長不及預期,就業崗位數量便會受限。現在不是農民工充分就業的問題,對城市子女甚至大學畢業生而言,就業都面臨問題。
城市對勞動力的需求結構已悄然變化。過去,農民工主要集中在建築、城市服務(如安保、家政、餐飲等),以及一些城市人不願從事的重汙染產業等領域。如今,建築業因房地產市場形勢變化,吸納就業的能力減弱,導致大量農民工返鄉。
這意味著傳統的就業吸納渠道逐漸收窄,農民工需要尋找新的就業方向。而城市新興產業的發展,尚未能完全承接這部分勞動力的轉移,就業市場供需匹配度面臨挑戰。
另外,對於城市政府而言,有限的財政能力難以承載為更多農民工子女提供就學、就醫等公共服務的重任。尤其在地方財政壓力較大的時候,如何平衡公共服務的投入與產出效益,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考量。
在此背景下,城鄉融合發展成為關鍵命題。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共同富裕,不僅能緩解城市因城鄉差距而承擔的負擔,還能助力鄉村振興,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
長期以來,城鄉差距是推動農民工進城的重要因素。“城市好農村差”的局面使得農民工渴望透過進城務工,以此獲取更高收入和更好生活條件。然而,當農村發展逐漸趕上甚至在某些地區超越城市時,城市化的“原動力”就消失了。比如農民工即便在縣城打工,也依然可以選擇居住在鄉村。
實際上,在過去城市化過程中,存在對農民利益照顧不足的問題。例如,土地是農民最大的資產,但城市擴張佔用農村土地時,農民未能獲得應有的土地收益份額,且農業產品在產業鏈底端,價格低、收益少。未來需改革相關制度,讓農民在城市化過程中獲得應得的收益。
而要真正解決農民工進城過程中的堵點和難點,需要從就業、住房、公共服務等多方面綜合考慮,系統部署政策,推動新型城鎮化健康可持續發展。
4
AI衝擊就業,
科技應用要有組織、有規劃
NBD:您提到“投資於人”很重要的一點是就業,但當前在人工智慧的衝擊下,不少崗位面臨“被取代”的風險。您認為應該如何應對人工智慧對就業的衝擊?
樊傑:當前,人工智慧的迅猛發展正深刻改變著就業格局。我們需認識到,人工智慧等科技進步是一把“雙刃劍”,既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伴隨著不容忽視的挑戰。
在討論科技進步時,人們往往容易片面地強調其好的一面或差的一面,而忽視了其兩面性。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關鍵在於用政策去揚長避短。
回顧歷史,從愛因斯坦發現質能關係規律引發的關於原子彈的討論,到卓別林電影《摩登時代》中展現工人在工業化時期的生產困境,這些都警示著我們科技進步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
在當前的人工智慧浪潮下,就業衝擊是不得不考慮的重要問題。我們不能簡單放任科技發展,而應有組織、有規劃地進行科技研發和應用。在制定科技發展戰略時,要充分評估其對不同行業、不同地區的就業影響,綜合考慮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面對AI對就業的衝擊,首先要科學客觀地評估其影響,制定綜合考量多種效益的戰略規劃。其次,要認識到科技應用中存在多種方案,不能簡單地將決策權完全交給智慧化,而應結合其他方案,確保科技在輔助決策中的合理定位。
有些企業過度渲染智慧化的未來,卻忽略了社會維度的考量。若社會管理能夠達到一定水平,或許無需依賴複雜的科技手段來解決問題。在邁向現代化的征程中,不僅要發展科技,也要推進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現代化,以確保科技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協調統一。
透過科學規劃、綜合評估和現代化治理,我們可以在科技進步與就業穩定之間找到平衡,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記者|唐俊
編輯|陳柯名劉豔美 杜恆峰
統籌編輯|易啟江
視覺|蔡沛君
排版|劉豔美


◆◆◆ 往期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