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與現代並不是兩個孤立的時空,它們本就交織在一起,在對話與延續中不斷生長。”巴黎歌劇院繪景畫師張家駿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連線採訪時說。
2011年,來自河南鄭州的張家駿懷揣藝術夢想前往法國求學。“法國公立藝術教育系統注重概念和創新,但我更傾向於學習傳統工藝的技法訓練與美學積澱。”初到法國時,中西藝術理念的碰撞曾讓張家駿感到困惑和不安。
法國大部分美術學院的教學更側重當代藝術,而他卻對玻璃彩繪、鎏金工藝等傳統手工藝深深著迷。在凡爾賽美術學院學習兩年後,張家駿前往凡爾賽壁畫與裝飾藝術學院學習西方工藝美術和技術。“能親手做些東西感覺很踏實,這種創作過程本身具有療愈性。”他說。
畢業後,張家駿在法國盧浮宮做過註冊臨摹師,還參與過包括巴黎聖厄斯塔什教堂在內的多個古建築修復、壁畫修復專案。2023年末,張家駿抱著嘗試的心態向巴黎歌劇院提交簡歷和作品集。三個月後,他意外收到面試通知。
“初到巴黎歌劇院時,我被分配參與歌劇《堂吉訶德》的舞美製作,從佈景調色到為白馬雕塑手工貼覆銅箔,第一週工作讓我既感到新鮮又倍感壓力。”談及這段經歷,張家駿仍印象深刻。
試用期結束後,張家駿憑藉紮實功底和敬業態度順利轉正,獲得參與繪製大幅佈景畫的機會。張家駿介紹,巴黎歌劇院的巨幅佈景畫通常尺寸是26米×15米,偏小的也有12米×8米。畫師需手持半人高的畫筆在畫布間穿梭,時而俯身刻畫細節,時而登高把控整體。
“這些畫作需團隊協作,耗時數週乃至數月才能完成,每一細節都需精確匹配舞臺燈光與演員走位。”張家駿坦言,剛開始畫巨幅作品對自己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但當看到自己參與的作品出現在舞臺上時,感到十分欣慰。
迄今為止,張家駿已參與並完成了《羅密歐與朱麗葉》《吉賽爾》等經典劇目的佈景畫繪製工作。在繪製時,他時常提醒自己,從觀眾視角出發,將劇中情感濃縮於巨幅畫布之上,確保佈景畫與舞臺表演能夠更加協調統一。

張家駿站立在手繪大幅背景畫上。(受訪者供圖)
面對人工智慧技術對傳統繪景的衝擊,張家駿坦言,人工繪製的成本高昂,未來可能會被取代。“手繪不僅是技藝,更是文化遺產的延續。”在他看來,繪畫的療愈性與創造性無法被演算法替代,“畫布上的每層暈染,都是人與藝術的對話”。
巴黎歌劇院的舞臺不僅是歌劇和芭蕾舞表演的場所,也為多元藝術形式的實踐提供了空間。張家駿表示,透過多年對法國文化的瞭解,他培養了對光影與色彩的感知。在此基礎上,他開始嘗試將這些元素與東方文化中的留白手法和內斂情感相融合,探索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平衡。
在張家駿看來,藝術不侷限於繪畫、音樂等傳統形式,而是滲透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中。工作間隙,他常與同事分享不同年份的普洱茶,從茶葉品類、沖泡手法到水溫把控,每個細節都影響著茶湯的香醇度。“法國同事透過這些細節感受到了東方韻味,文化隔閡隨著茶香悄然消融。”
除繪畫外,他透過社交媒體分享幕後創作,並用古琴演繹傳統曲目。“藝術是心靈的撫慰者,它可以以無數種方式存在,但真正打動人心的,是那份不曾丟失的美感與分享的渴望。”張家駿說。
來源 :中新社

今日文章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