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哥華港灣
(微信ID:bcbaynews)
42歲的溫尼伯居民奧萊西亞·羅曼紐克(Olesia Romaniuk)表示,當她得知自己獲得加拿大牙科保健計劃(Canadian Dental Care Plan)100%報銷資格時感到非常激動,直到她發現“100%”其實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簡單。
試圖申請該計劃的患者和牙醫們表示,這項聯邦計劃原本旨在為人們提供牙科護理費用報銷,但目前卻讓很多患者自己承擔了一部分費用,甚至有些申請在沒有任何解釋的情況下被直接拒絕。
他們指出,該計劃的文字表述模糊、具有誤導性。尤其是,政府所稱的“100%覆蓋”,並未與各省不同的牙科收費標準保持一致,導致患者必須自掏腰包支付差額。
此外,牙科診所將符合條件的治療申請提交給負責稽核的保險公司——永明金融(Sun Life Financial)後,經常被無理由駁回,而這些申請往往是在患者已經自付費用之後提交的。


行政負擔沉重
安省牙科協會(Ontario Dental Association)主席戴維·布朗(David Brown)表示,該計劃自2024年11月起引入“預先授權”機制,要求對於牙冠、牙橋及某些特殊治療專案,診所必須先提交檔案審批。他指出,這對前臺行政工作造成了額外負擔,而且這些審批“經常需要幾天甚至幾周”,並且“並不總是能獲得批准”。
布朗補充說,這種流程讓患者“可能要帶著疼痛等待數週甚至數月,只為了獲得批准”。
永明金融拒絕接受《星報》的採訪請求,建議將所有問題轉交給加拿大衛生部。
加拿大衛生部發言人馬克·約翰遜(Mark Johnson)在一封發給《星報》的電郵宣告中表示,當某項申請被拒時,牙醫會收到明確的解釋,例如:是否未提交必要檔案、是否未達到臨床標準、是否超過頻率限制、或該服務是否本就不在計劃覆蓋範圍內等。

“就像要我出1000塊”
羅曼紐克患有紅斑性狼瘡,牙齒非常脆弱。聽說殘障人士可以申請該計劃的100%覆蓋後,她立刻提交了申請,並獲批。
儘管她家附近有多家牙醫診所步行可達,但所有診所都告訴她,她仍需自行負擔部分費用。
例如,清潔牙齒就需要支付35至60加元。作為依賴殘障福利生活的人,她只能無奈放棄本應進行的看診。
“對別人來說35或60塊可能不算什麼,但我一年殘障收入不到1萬4,這對我來說就像1000塊。”她說。
在支付房租和生活賬單後,她每月僅剩約200加元來支付四周的食物、所有藥物費用和公交出行等。“一桶衣服洗乾淨也要5塊,所以根本擠不出多餘的35加元。”
她認為,政府的牙科計劃應該更加透明——明確告訴大家哪些專案是全額報銷的,而不是讓人誤以為是“完全免費”,結果失望而歸。

“標準沒達到”
來自卑詩省、69歲的馬克·阿克巴爾(Mark Achbar)也獲得了牙科計劃資格。
2024年11月,他的牙醫為他提交了牙冠報銷申請,並在等待審批期間先安裝了一個臨時牙冠。
幾周後,永明金融要求提供更多材料以證明手術必要性。阿克巴爾配合診所提供更多資料,但被告知需要“再等8周”,而每次補交材料後“審理週期都重新開始計算”。
期間,他還不得不自費接受牙齦手術,為牙冠安裝創造條件。
在換了五個只能維持幾周的臨時牙冠之後,直到2025年5月4日,也就是首次提交申請的6個月後,他的申請被正式拒絕。
永明金融並未說明具體被拒原因,只表示“未滿足所有標準”。阿克巴爾說:“我現在還是沒牙冠。”

牙醫呼籲改進流程
自2024年5月該計劃推出以來,加拿大牙科協會(CDA)就不斷為改進該計劃發聲。該協會代表全國口腔健康從業者,其中包括在安省參與該計劃的約80%的牙科診所。
協會在一份宣告中表示,許多牙醫正在面對“沉重的行政負擔和患者對計劃的誤解”,而許多患者則遇到了“嚴重的審批延遲和申請被拒問題,最終導致無法接受治療”。
根據該協會的內部調查,80%的牙醫表示在處理預先授權請求時遇到問題——即便他們認為治療是必須的,仍需獲得政府批准才能動手。但整個審批流程漫長,且經常無法獲批。
僅有30%的牙醫表示申請獲得批准,而高達92%的牙醫表示,由於處理延遲,許多患者放棄了原本應進行的治療。
根據協會發言人說法,“大多數牙醫都在採用‘差額自付’(balance billing)的方式,以彌補政府計劃無法覆蓋的部分。該計劃按照聯邦設定的統一費率支付費用,這一費率在安省僅相當於牙醫建議標準費用的85%。”
“所以,即便是年收入低於7萬、符合100%報銷標準的患者,通常也需要支付這15%的自付差額。如果是40%或60%共付比的患者,還要在此基礎上支付更多。”

加拿大牙科協會表示,他們正在“積極與加拿大衛生部會面,推動改進預授權流程,並要求聯邦政府更清晰地對公眾溝通,讓牙醫能夠為患者提供必要的護理服務。”
更多本地新鮮事,
就在溫哥華港灣影片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