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在香港出差,所以沒怎麼發文章。不過也做了不少事情。比如逛書店買了半登機箱的書,以及看了兩場電影。
之所以安排上週出差,除了還在暑假期間外,也是因為2024年我最想看的動畫電影之一《驀然回首》正好在香港上映,鑑於它在內地上映遙遙無期,所以就順便來香港看了。
而路過電影院看排期的時候,發現另外一部之前沒時間看的電影,《異形:奪命艦》居然還有IMAX的排片。我屬於不喜歡看恐怖片的型別,不過異形對我來說,還算不上恐怖片,只能算科幻驚悚型別的,還能進我的備選名單。前段時間因為比較忙所以沒空去電影院,這次也就正好看了。

不過看完之後,最想跟大家聊聊的,不是這部異形1.5的劇情。而是想起來它在內地上映時的熱搜新聞:家長帶著8歲孩子去看異形,孩子被影片嚇壞了,所以投訴影院。

我個人覺得這件事的原因,要不就是這位家長的腦子出了些問題,要不就是很想搞個流量新聞來出名。在這個時代,這兩種都沒什麼難理解的。
只是一部名字叫《異形:奪命艦》的電影,影院宣傳海報張這個樣子,下面還顯著標明瞭:“未成年觀眾謹慎選擇觀看”。這部電影的大陸地區發行方和院線,其實做的已經足夠多了。會帶8歲孩子看這種電影的家長,還能跑去投訴影院,結果自然是被網友群嘲。

而讓我最關注的點:《異形:奪命艦》的引進方在宣傳的時候,加了這行“謹慎選擇觀看”的警示。
《異形:奪命艦》並不是第一部引進的R級片。而我印象中,以前引進的R級片,包括這個系列的前面兩部,契約和普羅米修斯,很少會在海報上出現這類警示語。尤其是《普羅米修斯》這種名字。當時如果有家長奔著海報上“科幻力作”的宣傳語帶孩子去看,然後孩子被嚇哭,還真不好說應該怪誰。


有趣的是,這個暑假另外一部在內地上映的熱門R級片,《死侍與金剛狼》在海報上同樣也標著“18歲以下觀眾謹慎選擇觀看”。讓我有些好奇,這是巧合,還是行業內部新的默契。

《異形:奪命艦》在美國是R級片,在我國香港地區是IIB(2B)級片。R級和IIB都是勸告性質,說明電影不適合青少年和兒童觀看,雖然未成年人可以進場,但建議家長陪同。換句話說,影院只有提醒的責任,是否要看,還是家長的決定。這也是為什麼那個帶8歲孩子去看的家長,唯一該做的就是自我反省。
不同電影在不同地區的分級情況有比較大的差異。在美國同樣是R級的《死侍與金剛狼》在香港標的卻是III級,澳門則是D級。香港的三級電影和澳門的D級,都是“禁止18歲以下入場觀看”的,並不是家長覺得可以,就能隨意帶孩子進電影院看的。而在我國臺灣地區,這兩部電影都是未滿15歲不得觀看的“15+”級。


不過相比這兩部作品。今年內地上映的很多電影,在香港地區也是被標為未成年人不宜的IIB級別的,比如《九龍城寨:圍城》以及春天引爆熱點的《周處除三害》。但這些電影在內地的宣傳海報,並沒有出現與前面《異形:奪命艦》相似的警示內容。


後續我們也能觀察下:這次《異形:奪命艦》被家長投訴的事件之後,後續是不是會有更多的引進方發現這樣的警示其實可以減少某些風險,從而自發的在海報上增加針對未成年觀眾的警示語。未來甚至推進一下行業裡盼望了幾十年,但就是沒有下文的“電影分級制度”,實現另類的“市場倒逼”。

當然,電影分級制度,並不簡單的是針對血腥、恐怖要素比較明顯的R級片。以香港地區的電影分級為例:其實大部分兒童“青少年及兒童不宜”的IIB級影片,往往從海報和主題上就能發現有暴力等元素。但香港更低一些的“兒童不宜”的IIA級,往往就很難從題材或者海報上分辨了。
比如我這次看的動畫片《驀然回首》,以及還在上映的《名偵探柯南:百萬美元的五稜星》,在香港都屬於IIA分級。也就是說因為有一定的情緒不安、打鬥暴力等因素,提醒家長“兒童觀看不宜”,需要家長陪同和解讀。

而例如哆啦A夢大電影,蠟筆小新,頭腦特工隊2,神偷奶爸4等今年上映的動畫電影,在香港就屬於1級電影,適合全年齡段了。
對於家長來說,想從海報和不劇透的簡介中瞭解這些動畫片,哪些是全年齡段,哪些可能會造成部分小朋友的負面情緒,是很難的。而非強制性的分級,所起到作用,也是幫助家長做判斷,而不是禁止或者鼓勵家長帶孩子看哪些電影。
包括從目前跌入低谷的國內電影產業的發展角度來看,電影分級的意義也很重要。
今年的暑期檔僅有116億元票房,幾乎是去年的腰斬。有趣的是,官媒還在宣傳一個破紀錄數字:總場次達到3826萬場。我們如果用116億的票房,或者2.85億的人次去除一下這個破紀錄的場次,大概就能理解如今的電影院有多心酸了。

總場次的增加背後,是前些年票房井噴後的電影院線快速擴張,和院線希望加班自救。而總票房的腰斬,我認為主要是因為上映的電影型別越來越單調,越來越難以吸引觀眾。
這當然不是因為中國民眾突然不愛看電影了。而是因為影院中播放的電影,在內容質量上很難有足夠的市場吸引力,而靠著飯圈或者流量營銷來衝擊票房,只會導致進一步的負面反感。
中國電影行業如果想從低谷中反彈發展,是不可能靠之前那種粗獷的多建IMAX,多砸片酬和市場費用。而是回到電影是一種“內容創作”的核心上來。而對於中國的電影創作者來說,要的也不是什麼特權、高薪或者完全無限制。只要告訴他們一個明確的答案:什麼是過審的明確標準就好了。

特別說明:因為微信又……“改版”,現在如果沒星號的話,基本就很難看到我們的文章推送了,所以勞煩大家將我們公眾號設成“星標”。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