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Panopath留學過來人
如果你是一位歐美留學生,那你一定在生活中見到過以下場景:

Pods
Max,身穿Lululemon或者Alo的瑜伽褲或網球裙,套著aritzia的cardigan,腳踩昂跑的小白鞋,肩上揹著Homemade小碎花環保包,一隻手提著Stanley與Starbucks的聯名水杯,另一隻手握著套著Wildflower手機殼的IPhone15
Pro,身上sol
de
janeiro甜甜的香氛味在兩米外就可以聞到。
Pesto Parm作為減脂餐,再去Wholefoods採購一些晚餐的食材。
除了上面寫到的與商品標籤關聯較多的生活用品,
白女的生活理念也是“白女美學”的一部分
,這些typical
(經典)
且常見的白女生活方式被大家親切地稱為
“白女美學”,代表的是一種有錢有閒的生活方式
,這種生活方式主要透過社交媒體被髮揚光大。
隨著追隨這種流行趨勢的人數變多,有不少留學生也加入了“質疑白女,理解白女,成為白女”的行列,接下來小編就帶大家盤點10個變身白女的徵兆。


story裡。


06
痴迷於日光浴與健身
國內網際網路的主流風氣是防曬以及美白,但是白女大多喜歡曬日光浴將自己曬成健美的小麥色。如果你也一樣喜歡去沙灘或者草坪上曬日光浴,堅持健身追求帕梅拉那樣的身材,那麼你離“白女化”僅差一步之遙。(這裡並沒有說美黑以及健身是白女專屬,只是說這兩種習慣在歐美的白女裡的機率高於其他)

07
相似的品牌以及單品選擇
雖然這一條與第一條有些相似,但是這裡的品牌選擇更加寬泛一些,不僅僅侷限於穿衣的品牌,甚至可以說這是一種“跟風”的習慣。“白女美學”的單品可以說是相似且固定的,比如說化妝品非常經典的rare
beauty,fenty
beauty和glossier,所有喜歡“白女美學”風格的人都會選擇去購入相似的“風很大“的單品,這些還包括但不限於bm,小海鷗等等。
beauty,fenty
beauty和glossier,所有喜歡“白女美學”風格的人都會選擇去購入相似的“風很大“的單品,這些還包括但不限於bm,小海鷗等等。

08
去超市絕不買超市購物袋
無論是去小超市還是大超市,肩上永遠揹著自己的帆布包或是環保包,在彰顯自己的環保意識的同時展現自己的生活品味。有時候,肩上的帆布袋還是homemade,在別人問起品牌時自豪地說出“My
mom made it”。
mom made it”。

以上的所有內容都來自於北留君個人對於身邊的人以及網路上時尚趨勢的觀察,並不代表真正的客觀事實,因此帶有一定程度的stereotype(刻板印象),如果有冒犯到可以及時指出。
不可避免的,會有人為了“合群“,或是”追求潮流“而去模仿網上所謂的”白女美學“,因為不得不承認,她們一直以來發展的生活習慣和本地的設施是相符合的。無論是隨處可見的日光浴躺椅,每個公寓必備的健身房,或是超市裡專屬的沙拉區,酸奶區,模仿歐美人生活方式的生活成本會更低更方便一些。
選擇去跟隨這種潮流只能說明自己喜歡這種風格,北留君認為這和“忘本”並沒有關係,也不是一種文化不自信的體現,只要沒有貶低自己本身的文化以及生活習慣,選擇更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並沒有錯。
首先,這個現象的底層邏輯我覺得是“崇洋媚外”,雖然嘴上沒有貶低自己文化的生活方式,但是字字句句都有體現自己改變了生活方式之後的“優越感”。白女展現出的鬆弛的生活方式變成了千千萬萬有這樣想法的中國女孩的精神燈塔。面對這種情況,感到不適或者有敵意都是非常正常的,因為本質上你的生活方式被暗暗地攻擊了。
雖然說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是一種權利,但是“白女美學”的本質其實是消費主義。

在網際網路上,你可以看到有很多白人年輕女性博主的vlog,她們生活在美國的大別墅裡,每天早上早起給自己用希臘酸奶做健康的酸奶碗,配的是有機的配料。接著穿上各種品牌的瑜伽服運動,在運動結束之後,在鏡頭面前洗漱,不經意地露出各個產品的品牌,以及介紹產品的功效。
她們的相似點在於她們穿衣服的品牌幾乎是相同的,這才誕生了爆火的瑜伽服品牌,她們健身帶的杯子都是Stanley的,所以才有了巨大水杯的爆款。

這股風潮在外網被帶火之後,小某書上也迅速誕生了模仿她們的生活方式的中國博主們,她們使用著一模一樣的分鏡,一模一樣的產品,企圖在國內也打造出一樣的白女生活。
實際上,她們追求的並不單單是產品,而是透過使用產品而帶來的“優越感”,一種獨屬於中產白女的“優越感”。彷彿使用了Stanley水杯,穿著瑜伽服就可以證明自己有錢有閒,融入了白女這個團體,參與到了她們的生活方式裡,然而這些生活習慣和國內的生活都是不適配的。
可能留學生在國外上學的時候是有精力可以做到網際網路上宣傳的那樣的白女生活,但是國內網際網路上的部分博主在繁忙的生活中硬凹出來的鬆弛感只能體現出她們為了成為而模仿,但是無論怎麼模仿都無法成為的可悲感。
透過購買產品將自己打造成“中產白女”終究只是資本造的一場幻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