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中國人餐桌上的酸菜魚,流入美國竟混成了魚塘霸主

作者:犬君
來源:科學大院
文章已獲授權
中國人的記憶往往是和味蕾聯絡在一起的。想象一鍋滾燙的酸菜湯,再往裡面均勻下入芡了粉的鮮嫩魚片。湯裡的熱量片刻便將魚片燙熟,起鍋後再潑上一勺沸騰的辣椒油,便在腦海中完成了一盆麻辣鮮香的酸菜魚
香濃的湯汁,鮮嫩爽滑的魚肉,與朋友們一起大快朵頤,那些記憶中的畫面一下子浮現在眼前。
一盆美味的酸菜魚(圖片來源:veer相簿)
在中國,酸菜魚是最具生活氣息的街頭菜餚之一,各地的大街小巷都能尋到“酸菜魚”的招牌。不同店家選用的魚種很可能不同,而其中最常用的魚類之一,便是我們今天的主角——烏鱧
你說你沒聽過這個魚?那還是叫它的俗名吧——黑魚
烏鱧,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黑魚
(圖片來源:Brian Gratwicke/iNaturalist)
寫作黑魚,讀作酸菜魚
烏鱧Channa argus)是攀鱸目鱧科的一類兇猛的中大型肉食魚,原產中國、俄羅斯和朝鮮,分佈於包括黑龍江、長江、黃河在內的諸多水系,常見於池塘、湖泊、水庫和水流相對緩慢的小河等水體中。
烏鱧的身體細長,成年個體體長可達85釐米,最大個體甚至能接近1.5米長。它的頭大口大,眼睛靠近口部,再加上全身佈滿顯眼的斑駁花紋,看起來就像是長了魚鰭的蟒蛇一般,完美符合鱧科“snakehead fish(蛇頭魚)”這一英文名的描述。
圖片來源:Ryan Hagerty/USFWS
而在中國,烏鱧更多時候是以黑魚這一俗名為人們所熟知的。它的體表顏色較暗,肉質細嫩而刺少,高蛋白、低脂肪,滋味鮮美的同時營養價值高,是廣受歡迎的優質食用魚。無論是水煮、紅燒、清蒸還是熬湯,黑魚都頗為鮮美,尤其適合做成酸菜魚。
在售賣酸菜魚的店鋪裡,常能看到幾條烏鱧在水缸裡湊在一起,食客現挑現做,撈出來敲暈後送進後廚,吃的就是一個“鮮、活、香、嫩”。
在我的認知中,某種意義上,烏鱧和酸菜魚之間幾乎可以畫上一個等號。
兇猛的捕食者與完美的入侵物種
砧板上的黑魚弱小可憐但美味,但在自然環境裡,烏鱧反而是一種兇猛的捕食者。
鱧科的魚類以兇猛的掠食性、食量大和佈滿尖牙的大嘴而聞名,烏鱧也不例外。終其一生,烏鱧都是兇狠而高效的捕食者在孵化後的第一個月內,烏鱧的幼魚開始以浮游甲殼類、搖蚊幼蟲等小型生物為食,一旦長到大約4釐米長,便會轉向捕食魚類。
4釐米長的幼年烏鱧(圖片來源:參考文獻[6]
13~15釐米長的青年烏鱧的食譜中包含了64~70%的魚類,並且隨著體型的增長,魚類在食譜中的佔比會越來越高——30釐米長的青年烏鱧,幾乎完全以魚類為食,其食譜中的魚類佔比高達90%,包含鯽屬(Carassius spp.)和擬鯉屬(Rutilus spp.)在內的各種小魚。
烏鱧成年個體更是來者不拒,無論是鯉魚、河鱸、歐鯿還是花鰍,只要能吃得下,烏鱧幾乎什麼魚都吃,最大甚至能吃下達到自身體長33%的魚。此外,小龍蝦、蜻蜓幼蟲、甲蟲、青蛙等其它動物,只要吃得下,烏鱧也會拿它們打打牙祭。
烏鱧有著巨大的嘴巴和銳利的尖牙
(圖片來源:wired2fish)
在習性兇猛、食量大的同時,鱧還有著超強的繁殖能力——烏鱧在2~3歲、體長30~35釐米的時候便能達到性成熟,單次產卵量高達1300~15000枚,平均一次約7300枚。與此同時,烏鱧還能在一個季節內多次產卵,根據環境的不同,部分地區的烏鱧甚至能夠一年產卵多達5次。
7300乘5,一條成年雌性烏鱧一年時間內便能產下36500枚卵,平均下來相當於每天100枚卵!
更誇張的是,烏鱧和其它魚不一樣,並非產個卵甩個籽便不管了,它們還有著在魚類中頗為少見的親代撫育行為
烏鱧會在淺水水草區內用水生植物搭建近圓形的巢,然後在巢上面產卵受精。在那之後,雌魚和雄魚都會留在巢旁邊守護。剛剛孵化的烏鱧幼魚體長只有約4毫米,它們會繼續留在巢中,直至完全吸收攜帶的卵黃,長到體長約8毫米後才離巢,然後開始取食浮游動物。在此期間,雌魚和雄魚都會繼續跟隨守護幼魚,直到幼魚長到約18毫米長,具備取食小型甲殼類和魚類幼苗的能力後,才停止照料。這種親代撫育行為能夠大幅提升烏鱧幼魚的生存率。
成年烏鱧跟隨保護幼魚
(圖片來源:drennack/iNaturalist)
除了繁殖能力強外,烏鱧的生存能力也很突出,有著對環境極強的適應能力。
烏鱧是一類強制性空氣呼吸魚類(obligate airbreather),它的鰓上腔裡有著特殊的輔助呼吸器官,能直接浮出水面呼吸空氣。憑藉這一特殊能力,烏鱧能耐受高溫和低氧環境,即便在水體停滯、其他魚類無法存活的情況下仍能繁衍壯大,成為池塘裡的霸主。
與此同時,烏鱧體表還覆蓋著一層能夠鎖水保溼的厚厚黏液,這使得健壯的烏鱧在離開水體後,依舊能存活多達數日。它們甚至能夠透過扭動身體,在陸地上短暫自行爬動,從一個水體遷徙到相鄰的另外一個水體中。
烏鱧在近乎乾涸的泥質基底靜止淺水體裡依舊能存活
(圖片來源:J. Maughn)
食量大,體型大,不挑食,擁有極強的捕食能力;一年能繁殖多次,單次產卵數千枚,繁殖力驚人;能直接呼吸空氣,耐受缺水、低氧和高溫等惡劣環境……這些特點結合在一起,使得烏鱧具備了強大的生存競爭力,堪稱入侵物種的完美模版
烏鱧也沒浪費這些能力,在被人為引入日本、歐洲、中亞、美國等諸多地區後,成為了全球知名的入侵物種。
入侵美國,化身童年陰影
2002年5月14日,美國馬里蘭州安妮阿倫德爾縣的克羅夫頓地區,一位釣魚愛好者正享受著美好的垂釣時光。他的釣點是一個位於購物中心後方、表面積僅1.8公頃的人工池塘,看起來平平無奇。
然而出乎意料的事情發生了,伴隨著一陣強大的拉力,一條大約45釐米長的怪魚被釣出了水面。那是一條全身密佈斑駁花紋的長條狀魚類,頭大嘴大,在池塘邊掙扎的時候,看起來就像是條瘋狂扭動的蟒蛇。
這位釣魚愛好者從未見過如此古怪的魚,他忐忑地拍下了三張照片,然後將這條神秘的怪魚重新丟回了池塘裡。一個月後,他帶著其中一張照片,前往了馬里蘭州自然資源部總部,向其中的工作人員諮詢意見。一位生物學家懷疑這條魚有可能是烏鱧,於是將照片透過電子郵件傳送給了位於佛羅里達州的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局裡的工作人員迅速確認這是一條本不屬於美國本土的烏鱧,而更恰巧的是,在此之前的一週,他們剛剛向美國魚類與野生動物管理局提交了一份關於鱧科所有物種入侵風險評估的報告。
釣上烏鱧的克羅夫頓人工池塘實景
(圖片來自於當地媒體The Baltimore Sun
於2002年9月的新聞報道)
被意外釣上來的烏鱧推動了齒輪的轉動,在官方部門開始組織行動的同時,陸陸續續有釣魚愛好者聞訊趕來,試圖再釣上那麼一條從未見過的“怪魚”。
大部分人都失敗了,但其中一位的耐心最終得到了回報:2002年6月30日,這位釣客在池塘裡釣到了一條約66釐米長的烏鱧;隨後7月7-8日的晚上,他又用抄網從池塘裡撈出了8條烏鱧幼魚——這也是美國首次在本土自然水體中發現外來烏鱧成功建立繁殖種群
而在三天後的7月11日,馬里蘭州自然資源部的生物學家使用揹負式電捕儀,在這個池塘裡捕獲了99條5-6釐米長的烏鱧幼魚,並在一週後捕獲了更多。
(圖片來源:Ryan Hagerty/USFWS)
馬里蘭州自然資源部迅速對此展開應對措施:2002年8月18日,工作人員往發現烏鱧的人工池塘和相鄰兩個小池塘裡投放了對魚類劇毒的除草劑;2002年9月4日,工作人員又往三個池塘裡投放了對水生生物毒性極高,但降解速度快的化學物質魚藤酮。
被毒死的魚陸陸續續地浮出水面,直到9月7日才停止。工作人員對死魚們展開了回收,驚訝地發現了6條成年烏鱧(2條體長約70釐米,2條約59釐米,2條約43釐米長)、超過800條體長約10釐米的青年烏鱧以及566條體長約3.5釐米的烏鱧幼魚——這些大大小小的烏鱧加在一起,數量已經超過了其它所有死亡本土魚的數量總計!
換句話說,在馬里蘭州自然資源部展開行動的時候,池塘裡烏鱧的數量已經比其它所有本土魚加起來都要多了
馬里蘭州的政府工作人員正在用抄網捕撈烏鱧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6]
烏鱧怪異的外表和強大的侵略性迅速受到了新聞媒體的廣泛關注,包括BBC、ESPN和地方報紙在內的諸多媒體都展開了對烏鱧的報道,並用“怪魚”(frankenfish)、“魚怪”(fishzilla)、“惡魔魚”(devilfish)、“來自亞洲的噩夢生物”等奪人眼球的詞彙,以此描述這一種當地人從未見過的外來物種。
聳人聽聞的媒體報道迅速吸引了公眾的注意,並在全國範圍內引發了恐慌。或真或假的傳言開始傳播,比如這種新到來的蛇形怪魚會將動物拖進水中淹死吃掉。部分當地居民信以為真,甚至不敢讓孩子和寵物靠近附近的水體,生怕他們被這種從未見過的怪魚拖進水裡。
對於酸菜魚烏鱧的恐慌是如此流行,以至於電影業都聞風而動,在2004~2006年短短三年間,便推出了三部以馬里蘭州發現烏鱧為原型的恐怖電影:《蛇魚驚魂》(Snakehead Terror,2004年)、《科學怪魚》(Frankenfish,2004年)和《蛇魚來襲》(Swarm of the Snakehead,2006年)。
三部以烏鱧為原型的恐怖電影海報,其中
《蛇頭魚:沼澤殺機》(Snakehead Swamp
是2016年的電影
透過無良媒體和電影業的推波助瀾,在中國以酸菜魚等美食而聞名的烏鱧,到了美國搖身一變後,卻成了會把小孩拖下水的恐怖怪魚。
而關於烏鱧的那些傳言也成了二十一世紀初美國人民的“童年陰影”,直到後來網路發達、資訊流通後,籠罩在美國人民頭上的“蛇頭魚陰影”才逐漸散去。
烏鱧的入侵路線與治理難點
雖然烏鱧在2002年時已經在美國引發了公眾的普遍注意,但實際上烏鱧在更早的時候便已抵達了美國。比如1997年10月22日,加利福尼亞州魚類與狩獵部門的工作人員就在聖貝納迪諾山脈的銀木湖裡透過電捕捕獲了一條大體型的烏鱧;2002年,兩條烏鱧在佛羅里達州的聖約翰河裡被發現。這些烏鱧很可能是經活魚食品市場從境外流入,後因運輸逃逸、人為放生等方式侵入到美國的本土自然水體中。
美國田納西州的亞洲超市裡銷售的活魚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6]
因為烏鱧有著極強的侵略性和生存能力,能夠對本土物種造成極大的危害,甚至在條件合適的情況下,能吃光整個水體裡的所有其它魚,所以烏鱧被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管理局判定為高度有害野生物種。在美國許多州,進口、跨境運輸、銷售或放生烏鱧都是被禁止的。
然而即使如此,由於市場需求,非法運輸、銷售烏鱧的事件在美國仍舊時有發生,出於宗教儀式或休閒釣魚目的的非法蓄意放生行為仍舊是烏鱧進入美國自然水體的主要途徑。
美國南卡羅來納州自然資源局禁止放生烏鱧的宣傳單
(圖片來源:南卡羅來納州自然資源局)
馬里蘭州克羅夫頓池塘裡的烏鱧在2002年被發現後便被迅速清除,但這仍舊無法阻止烏鱧在美國其它地區的傳播與擴散。時至今日,烏鱧已在美國特拉華州、弗吉尼亞州等7個州建立了自然繁殖的種群,而官方部門目前並沒有現實可行的清除方案,只能透過宣傳號召民眾不要放生烏鱧,並在釣上、撈上烏鱧後不要放生,一定要殺掉或帶回去吃掉。
烏鱧在美國當前的分佈圖(圖片來源:USGS)
然而請神容易送神難,釣客們釣魚、吃魚的速度,根本不可能趕上烏鱧繁殖的速度——入侵物種一旦在多地建立自然繁殖的種群,呈現出星火燎原之勢,那麼再想完全清除它們,便已經幾乎是不可能的了。
也因此,在可預期的未來,烏鱧在美國依舊會是個長期存在的入侵物種,並繼續成為籠罩在美國自然水體上的一團難以驅散的陰影
而這,也是一個值得我們借鑑的經典入侵物種案例。
作者提醒不要放生外來魚種!不要放生外來魚種!不要放生外來魚種!
蓄意放生外來魚種,是導致外來魚類成為入侵物種的主要渠道之一!
參考文獻:
[1] U.S. Fish & Wildlife Service: The Snakehead Dilemma https://www.fws.gov/story/snakehead-dilemma
[2] https://talesfromthepaulside.com/2025/05/28/frankenfish-snakehead-terror-swamp-syfy/
[3] USDA: Northern Snakehead https://www.invasivespeciesinfo.gov/aquatic/fish-and-other-vertebrates/northern-snakehead
[4] USGS: Northern Snakehead
https://nas.er.usgs.gov/queries/FactSheet.aspx?speciesID=2265
[5] Smithsonian Magazine: These Large, Snake-Like Fish Are Invading the United States—and Authorities Want You to Kill Themhttps://www.smithsonianmag.com/smart-news/these-large-snake-like-fish-are-invading-the-united-states-and-authorities-want-you-to-kill-them-180986464/
[6] Snakeheads (Pisces, Channidae): A biological synopsis and risk assessment WR Courtenay Jr, JD Williams – 2004 – pubs.usgs.gov
[7] The Northern Snakehead, Channa Argus, as an Invasive Species H Stinson – Eukaryon, 2018
[8] First record of a northern snakehead (Channa argus Cantor) nest in North America AMG Landis, NWR Lapointe – Northeastern Naturalist, 2010
[9] Ventilation of the air-breathing organ in the snakehead Channa argus A Ishimatsu, Y Itazawa – Japanese Journal of Ichthyology, 1981
本文出品自“科學大院”公眾號(kexuedayuan)。
科學大院是中國科學院官方科普微平臺,致力於最新科研成果的深度解讀、社會熱點事件的科學發聲
主辦機構: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
執行機構: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資訊中心
技術支援:中國科普博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