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幼兒園鉛中毒事件,已經有很多媒體報道,具體過程就不再贅述了,可以參看以下兩篇:
天水有鉛礦,之前發生過工業汙染導致的鉛中毒。但這次中毒的原因不是工業汙染,令人瞠目結舌。
鉛中毒的原因是“培心幼兒園園長、法定代表人朱某琳,投資人李某芳2人為進一步擴大生源,增加收益,同意後廚人員牛某元、賀某霞透過網路購物平臺購買不可食用的彩繪顏料,在幼兒園部分麵點製作過程中非法新增使用。”
不僅僅孩子中毒,和孩子一起吃飯的多名老師,也中毒了。從披露的食品照片看,麵點顏色異常鮮豔,看上去確實有問題。

那麼,這些犯罪分子,使用彩繪顏料的動機是什麼? 是為了牟利嗎?淘寶上一公斤食用色素檸檬黃最便宜的價格差不多50-60元。京東上貴一些,80-130元。彩繪顏料估計確實便宜一些,可能價格是食用色素的一半。但是,做麵點需要多少色素呢?國家食品工業標準,檸檬黃的使用量上限是0.1-0.5g / kg,按這個標準,1公斤檸檬黃,可以配幾噸的麵點?
我覺得換成彩繪顏料,能省下的錢微乎其微。

犯罪分子用彩繪顏料,可能是覺得彩繪顏料色澤更加鮮豔,同時根本不知道彩繪顏料有毒。為什麼要把麵點搞的花裡胡哨,也許是認為這樣看上去更高檔,能吸引生源。犯罪動機希望後續調查中能公佈。
我的判斷這件事更多的是傻,而不一定是壞。從披露的攝像頭錄影中看到,後廚在加這些顏料的時候就在攝像頭底下,毫無顧忌,過程被完整拍攝下來,沒有任何掩飾。後廚也不知道這些顏料有毒。幼兒園也按規定做了食品留樣,在留樣食品中檢測到了嚴重超標的鉛含量。
當年三聚氰胺事件。犯罪分子把牛奶兌水,半桶牛奶兌半桶水,然後用三聚氰胺去欺騙蛋白質含量檢測。用三聚氰胺,賣牛奶收入直接翻倍。這是蓄意為之,確實是為了牟利。
三聚氰胺事件,更多的是壞,這次的鉛中毒事件,我判斷更多的是傻,而不是壞。不僅僅幼兒中毒,吃了幼兒食品的老師也中毒。也沒有銷燬食品留樣和後廚影片,證據鏈完整。
知識匱乏加膽大妄為,腦子進水釀成大禍。無論是傻還是壞,已經造成了後果,就必須承擔法律責任。
這件事裡面有一個環節是真壞,但責任人還沒披露清晰。問題發生後,在天水當地幼兒做了血檢,但結果沒有真實告知家長。這個隱瞞的責任人是誰,還沒有披露。有說法說血檢的幼兒園統一組織,結果統一給了幼兒園。園方為了掩蓋事實,通知家長的時候冒充相關工作人員,隱瞞了真實的檢測結果。這件事也需要查清楚,披露出來。到底是誰在捂蓋子?政府,檢測機構還是幼兒園。
未來如何儘可能避免類似事件?
首先,我認為輿論曝光和後續的輿論風潮是好事。讓儘可能多的人知道這件事,知道工業染料,彩繪顏料不能食用。同時,嚴刑峻法,從嚴從重追究責任人的刑事責任。此外就是加強監管,抽查巡檢。堅持食品要留樣,後廚要留影片記錄的規定。
有人提,日本中小學的午餐有一個校長先吃的傳統,如果我們推廣這個規則,是不是就能解決問題呢?
我當然支援推廣校長先吃,孩子吃的東西,就是應該校長先吃。但我覺得這個傳統,也解決不了天水鉛中毒的問題。
其實中國也學習日本,制訂了類似的校長陪餐制度。2019年釋出的《食品安全與學校營養健康管理規定》第十三條:中小學、幼兒園應當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每餐均應當有學校相關負責人與學生共同用餐,做好陪餐記錄,及時發現和解決集中用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前面說過,類似事件,要不是壞,蓄意為之,要不是傻,無知。如果是蓄意為之,校長知道餐裡面有毒,陪餐可以有很多辦法來規避。表面吃,實際不吃,畢竟也不可能政府派一個監督員,天天盯著校長吃午飯。
如果是傻,從上到下都不知道有毒,校長吃了,和孩子一起中毒,也沒啥用。只能出口惡氣。
校長先吃,可以解決馬上發作的急性食物中毒。校長上吐下瀉,自然就不能給學生吃了。但慢性中毒,不會馬上發作,校長先吃也沒用。校長先吃陪餐,是一個好政策,能提升學校校餐的質量和衛生,但解決不了天水鉛中毒這樣的問題。
媒體報道,輿論風暴,政府追責,從嚴審判。還是這些傳統招數,指望有什麼奇思妙想能一下子徹底解決食品安全問題,並不現實。
中國14億人總有傻子、瘋子、為利潤不惜犯罪的人。食安問題,過去有,現在有,再過二十年,相信還會有。徹底解決難,能變少一點,就是進步。
有些人認為,這是天水鉛中毒是中國的系統性制度問題,是系統性崩潰的一個縮影。隨你怎麼認為吧,反正在你們眼中,中國永遠在崩潰的路上。
有些報道說什麼美國也有鉛水管,鉛中毒,美國這些事情也不是沒有,用 lead poisoning 能搜出一堆報道。但治理鉛汙染,兒童血鉛含量這件事,中國確實做得遠不如美國好。
透過嚴格治理,確實可以顯著降低兒童血鉛的平均水平:美國的兒童平均血鉛含量,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150微克/升下降到現在的不到10微克。歐洲也有類似的下降。
根據2022年的一篇論文,中國兒童的平均血鉛含量,從2000年的80微克/升,下降到2017-2018年的17微克。但是仍然和美國有很大差距,大概是美國2000年左右的水平吧。控制兒童血鉛含量,仍然任重而道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