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1.0只要256KB記憶體、格式化工具程式碼30年沒動過……這些“彩蛋”你都知道嗎?

編譯| 鄭麗媛  出品 | CSDN(ID:CSDNnews)
在4 月 4 日,科技巨頭微軟迎來 50 歲生日!
時間回到 1975 年,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創辦了一家名為 Microsoft 的小公司。彼時的他們未曾想到,50 年後的今天,這家公司會成為全球科技巨頭,而他們的作業系統——Windows,更是徹底改變了世界,如今仍高居全球桌面作業系統市場佔比的榜首位置。

從 1985 年的 Windows 1.0 到如今的 Windows 11,Windows 經歷了無數次迭代。提起 Windows,你可能會想到經典的“開始”選單、藍色畫面宕機,或者熟悉的“Ctrl + Alt + Delete”組合鍵。但你知道嗎?Windows 1.0 執行只需要 256KB 記憶體,而今天的 Windows 11 至少要 4GB 才能啟動;Windows 95 雖然有使用者登入介面,但那根本不算“真正的使用者賬戶”;甚至,Windows 1.0 裡的某些應用,直到 Windows 11 仍“苟活”在系統裡!
在微軟迎來 50 週年之際,就讓我們一起回顧 Windows 歷史上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看看這個影響全球數十億使用者的作業系統,還有哪些你不知道的冷知識
Windows 原本叫做“Interface Manager(介面管理器)
在“Windows”這個名字確定之前,微軟最早的圖形使用者介面(GUI)系統原本叫做 Interface Manager(介面管理器)。1983 年,微軟首次官宣這個新產品時,用的就是“Interface Manager”這一名稱。

但在 1985 年正式釋出前,微軟決定將其改名為“Windows”。
微軟更名的主要原因在於,“Windows”更貼合該作業系統的核心功能——基於圖形“視窗”(Windows)來組織和顯示資訊。相比之下,“Interface Manager”顯得過於技術化,而“Windows”則更為直觀且易於理解
Windows 95 首次引入產品金鑰機制
儘管早期的 MS-DOS(微軟磁碟作業系統)擁有序列號,但 Windows 1.0、2.0 和 3.x 版本都沒有強制要求產品金鑰(Product Key)。

直到 1995 年,Windows 95 才首次引入了產品金鑰啟用機制。不過即便是 Windows 98,其產品金鑰系統也相當寬鬆——使用者在安裝時需要輸入金鑰,但同一個金鑰通常可以在多臺電腦上啟用。
從 Windows XP 開始,微軟才算是真正引入了更為嚴格的產品啟用機制:不僅需要輸入產品金鑰,還需要將作業系統啟用繫結到特定硬體過程會生成一個基於硬體的唯一 ID,並與產品金鑰關聯,防止金鑰被多次啟用。
有趣的冷知識:你知道其實111-1111111000-0000007都是 Windows 95 的有效金鑰嗎?它們甚至可以直接用於啟用系統!
Windows 曾基於 MS-DOS 執行
在 Windows 95 之前,Windows 並不是一個獨立的作業系統,而是執行在 MS-DOS 之上的圖形介面。
早期版本(如 Windows 1.0、2.0 和 3.x)本質上只是 MS-DOS 的視覺化擴充套件,使用者在啟動電腦時,首先載入的仍然是 MS-DOS,然後需要手動在命令列輸入win啟動 Windows 介面。這些早期版本的 Windows 高度依賴 MS-DOS 進行檔案管理、記憶體控制和硬體互動,而 Windows 僅提供更直觀視覺化互動層。
因此可以說Windows 95 是邁向獨立作業系統的第一步,它集成了 MS-DOS 7.0,並在架構上開始擺脫對 MS-DOS 的依賴。但真正完全擺脫 MS-DOS,要等到 Windows NT 系列(包括 Windows NT 3.1、Windows 2000、Windows XP 及之後的版本),它們基於全新的 NT 核心,從底層架構上徹底拋棄了 MS-DOS。
“公文包”功能:Windows 早期的檔案同步工具
在雲端儲存普及之前,Windows 其實早已提供了一種檔案同步功能,那就是“公文包”(Briefcase)。

Windows 95 引入的“公文包”允許使用者在兩臺電腦(通常是一臺臺式機和一臺筆記本)之間同步檔案。使用時,使用者可以在“公文包”資料夾中存放檔案,然後透過網路連線或可移動儲存裝置(如軟盤或 U 盤)在兩臺裝置之間同步資料。“公文包”會對比兩臺電腦上的檔案,自動檢測更改並進行同步更新。對於當時仍依賴離線工作的使用者來說,這個功能極為實用。
然而,隨著 OneDrive、Google Drive 等雲端儲存服務的興起,這種本地同步工具逐漸變得過時。於是,微軟在 Windows 8 中棄用了“公文包”功能,並在 Windows 10(1703 版本) 中徹底移除。
Windows XP 之前,沒有真正的使用者配置檔案

在 Windows XP 之前,Windows 並不支援真正的使用者配置檔案。雖然 Windows 95 引入了 使用者配置檔案(Profiles),但也僅能儲存個性化設定,如桌面桌布和工作列外觀等,既沒有完善的使用者安全機制,也無法實現使用者資料隔離。
Windows 98 在本質上也仍是單使用者作業系統,儘管它提供了登入介面,但它也並沒有為不同使用者提供獨立的資料儲存或許可權管理。有趣的是,Windows 95 和 98 的 "我的文件"(My Documents)資料夾最初是直接存放在 C 盤根目錄下,並不像現在那樣歸屬於特定使用者資料夾。

而真正的多使用者管理體系是在 Windows NT 版本(如 Windows NT 4.0、Windows 2000)中首次引入的,它允許為不同使用者設定獨立的許可權、配置檔案和資料儲存。而Windows XP 繼承了這一特性,最終確立了現代 Windows 使用者管理的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Windows 3.x 及更早的版本(包括 MS-DOS)則完全沒有使用者配置檔案的概念,所有設定都是全域性共享的。
Windows 1.0 的部分應用程式至今仍在 Windows 11 中存在

Windows 1.0 時代引入的某些應用程式,雖然歷經數十年的更新,至今仍保留在 Windows 11 中。它們的核心功能基本未變,但介面和功能都經歷了現代化改造:
(1)計算器(Calculator) – Windows 1.0 的計算器原本只是一個簡單的數學運算工具,如今已經發展為支援科學計算、圖形計算、程式設計師模式以及單位換算的多功能計算器。
(2畫圖(Paint) – 最早稱為“Paintbrush”(畫刷),最初只能編輯黑白畫素圖,如今已經成為支援全綵編輯,甚至具備 AI 繪圖功能的現代影像編輯工具。
(3記事本(Notepad) – 從 Windows 1.0 以來,記事本一直是 Windows 的標誌性應用,如今它已經集成了 AI 功能,可提供更智慧的文字編輯體驗。
4)時鐘(Clock) – 最初只是一個基本的時間顯示工具,如今已經演變為支援世界時鐘、計時器、鬧鐘,甚至包含專注模式的全能應用。
(5控制面板(Control Panel) – 儘管 Windows 現代設定應用(Settings)正在逐步取代控制面板,但它依然保留在 Windows 11 中,用於管理高階系統設定。
Windows 格式化工具的程式碼30 年未變

Windows 檔案資源管理器中的格式化(Format) 工具,其程式碼最早由微軟工程師 Dave Plummer 編寫——令人驚訝的是,這個工具的程式碼這 30 多年來幾乎未曾改動。
Dave Plummer 曾透露,當年 Windows 團隊在移植 Windows 95 程式碼到 Windows NT 時,開發資源極其有限,因此格式化工具的介面只是臨時方案,但後來竟然一直沿用至今。
儘管介面一直沒有變化,但微軟目前正在改進 FAT32 檔案系統的支援,打破 32GB 的儲存限制,將最大支援容量提升到 2TB。這項遲來的升級,將更好地支援現代大容量儲存裝置。
有趣的是,Windows FAT32 檔案系統的 32GB 限制,其實也是 Dave Plummer 當年的決定。他表示,自己當時在制定 FAT32 的 “簇大小”(Cluster Slack) 規則時,最終決定設定為 32GB 的上限。如今,隨著儲存技術的飛躍發展,這個曾經合理的限制顯然已不再適用
TrueType 字型最早出現在 Windows 3.1
在 Windows 3.1 之前,Windows 的字型渲染方式粗糙不統一導致文字顯示質量低劣,影響了文件編輯和排版體驗。1992 年,隨著 Windows 3.1 的推出,微軟引入了TrueType 字型技術,徹底改變了數字排版的格局。
TrueType 允許字型在不同解析度下保持清晰度,使螢幕和列印輸出的效果更加接近。
值得一提的是,這項技術的普及背後還有個鮮為人知的合作故事:當時蘋果為了推動 TrueType 成為行業標準,主動將這項技術免費授權給微軟使用。如今,TrueType 仍然是 Windows 及其他作業系統中最常用的字型格式之一。
Ctrl + Alt + Delete 最初是 IBM 開發的除錯工具
這個眾所周知的快捷鍵最初並不是為普通使用者設計的,而是由 IBM 工程師 David Bradley 在 1980 年代早期發明的除錯工具,用於讓開發人員快速重啟 IBM PC,而無需手動斷電——Bradley 甚至表示,他“從未想過這個組合鍵會被廣泛使用”。
後來,微軟在 Windows NT 採納了這一快捷鍵,並將其用作安全注意序列(Secure Attention Sequence,SAS)。對於這一點,比爾·蓋茨曾在多年後的訪談中曾表示,他更希望這個功能是透過單個按鍵實現的,但當時這個三鍵組合已經太過深入人心,改變反而可能造成使用者困擾。
以下是這些年來,Ctrl + Alt + Delete 在 Windows 發展史上的演變:
  • Windows 3.x & 9x(1990 年代): 直接觸發軟重啟(相當於強制重啟電腦)。
  • Windows NT & XP(2000 年代): 觸發任務管理器,或在企業網路環境下顯示登入介面。
  • Windows Vista、7、8 和 10: 開啟安全螢幕,提供鎖定、登出、更改密碼和啟動任務管理器選項。
  • Windows 11: 仍然可以開啟安全螢幕,包括鎖定、切換使用者、登出 和 任務管理器選項。
幾十年來,儘管微軟引入了他方法來訪問任務管理器和安全選項,但 Ctrl + Alt + Delete 仍然是 Windows 使用者體驗的標誌性快捷鍵。
Windows 1.0 僅需要 256KB 記憶體即可執行

1985 年 11 月 20 日,Windows 1.0 正式釋出,在 1.01 和 1.02 版本中,其最低系統要求是:至少需要 256KB 記憶體。 但從 Windows 1.03 及 1.04 開始,最低要求提高到了 320KB。
要知道,1GB 相當於 1,048,576KB,而現在 Windows 11 的最低記憶體要求為 4GB,即 4,194,304KB——更何況,微軟一般推薦的記憶體還是 16GB(16,777,216KB),幾乎是 Windows 1.0 需求的 65,536 倍。
那麼,除了以上 10 點,你還有什麼關於 Windows 的冷知識可以分享?
原文連結:https://www.windowscentral.com/software-apps/windows-11/microsoft-turns-50-facts-you-probably-didnt-know-about-windows
END
官方站點:www.linuxprobe.com
 Linux命令大全:www.linuxcool.com

劉遄老師QQ:5604215
Linux技術交流群:2636170
(新群,火熱加群中……)
想要學習Linux系統的讀者可以點選"閱讀原文"按鈕來了解書籍《Linux就該這麼學》,同時也非常適合專業的運維人員閱讀,成為輔助您工作的高價值工具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