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拉帕戈斯群島是一個離陸地1000公里的火山群島,由於遠離大陸,加拉帕戈斯群島形成了一個與其它地方截然不同的生態系統。
加拉帕戈斯群島上的海龜、海豹、企鵝和信天翁等生物都保持著原始風貌,該島也享有“生物進化活博物館”的美譽。
1835年達爾文對加拉帕戈斯群島進行了考察,發現該群島生物特殊的進化路徑,受此啟發編寫了著名的《物種起源》。
加拉帕戈斯群島上的生態系統是孤立和封閉的,因而進化出了與大陸截然不同的生物物種,這種生態現象稱為“加拉帕戈斯化”。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同樣存在“加拉帕戈斯化”現象:一個國家的產業在與外部市場隔絕的情況下獨自發展,對本國市場進行了“最適化”但喪失了外部市場的適應性,最終完全無法與適應外國和生存能力高的產品競爭而被淘汰。
日本的經濟學者很早就注意到了這種產業現象並進行了研究,發明了“加拉帕戈斯綜合症”這樣的日式商業用語:某種產業(產品)在孤立的市場環境下發展,僅對本土環境進行適應化改變,最後喪失了對外輸出能力。
日本經濟學家之所以首先對這種產業現象進行研究,原因是日本多個產業都存在加拉帕戈斯化現象,並最終影響到了日本的產業競爭力。
日本的加拉帕戈斯產業:日文處理機和個人計算機

IBM於1981年開始發售IBM-PC,拉開了個人計算機時代的序幕。
但日本的PC市場一直到90年代前半期才發展起來,顯著落後於國際市場,主要是因為日本PC市場形成了一種不同於世界的標準。
個人計算機(PC)剛剛誕生的時候只有文字介面,例如DOS系統就是文字作業系統,我們現在熟悉的影像介面是Windows系統誕生後才出現的。
文字輸入是PC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日文的特殊性使得日本的計算機企業不得不透過硬體方式來解決日文輸入問題,以此在日本國內市場取得了競爭優勢。
但日本計算機企業開發的這種PC只在日本市場有競爭優勢,無法出口到世界其它地方,具備日文輸入能力的計算機是典型的加拉帕戈斯產品而不是像IBM相容機那樣的國際通用產品。
日本企業製造的PC如果要出口就必須重新研製,日本計算機企業在本國取得優勢的同時卻與世界隔絕了!

日本的計算機產業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日文文字處理機:從鍵盤輸入假名,就可以輸出漢字和假名交織的文章,即系統具有“假名–漢字變換”的功能。
雖然日文文字處理機的本質還是儲存程式式計算機,但最初是作為專用機而非計算機出現的。1978年,東芝發售了第一臺日文文字處理機JW-10,價格高達630萬日元。
在日本,文字處理機形成了一個有別於個人計算機的市場,文字處理機的生產數量也和大型機不相上下。
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之後,日本的PC市場開始飛速發展,同時文字處理機領域開始衰退,因為PC也可以處理日文文章。

IBM-PC及其相容機80年代初期在日本並沒有成為標準機,日語成為外國品牌PC進入日本市場的一大障礙。
1982年,NEC公司推出了PC-9800系列的個人計算機。該系列計算機在日本十分暢銷,佔據了日本個人計算機市場一半以上的份額。
雖然NEC的PC也採用英特爾8086微處理器和微軟 MS-DOS系統,但PC-9800將日語漢字字型作為一種硬體進行載入,使其能夠有效處理日文輸入並與海外標準區分開來。
日本個人計算機企業也都堅持自己的技術路線,導致在日本形成了一個不同於世界市場的個人計算機市場。
日本的個人計算機市場是封閉的。
1990年,隨著DOS/V標準的出現,在IBM-PC相容機上也能方便地進行日文處理。即便如此,日本的企業依然堅持使用自己特有的規格。
日本計算機企業堅持自己特有規格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維持產品的高價,日本生產的PC價格要普遍高於海外生產的相容機。
日本的個人計算機企業同時也生產文字處理機,各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需要同時考慮個人計算機和文字處理機的銷量。

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Windows作業系統出現,海外價格低廉的PC開始進入日本以及網際網路普及等因素,日本的PC市場無法再保持封閉了。
在Windows的出現之後,NEC9800系列PC和IBM相容機在日文處理方面幾乎沒有什麼區別了。
海外價格低廉的IBM相容機進入日本之後,改變了日本個人計算機價格高昂的局面,同時也促使日本企業生產IBM相容機。

在日本市場處於“鎖國”狀態時,依靠產品的高價,日本的個人計算機事業十分繁榮。
進入21世紀之後,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日本PC產業的產值開始急速下降,且在國際市場上也沒有競爭優勢。
日本的加拉帕戈斯產業:行動通訊裝置和手機
全球行動通訊產業是在90年代逐步發展起來的,第二代數字移動通訊技術(2G)具有多種技術標準,最重要的是GSM和CDMA。
從世界範圍來看,GSM是主導技術標準,2G時代80%的國家都採用GSM技術。
但是,日本的移動通訊技術卻採用了一種獨特的規格——PDC,這導致日本的行動通訊裝置和移動終端都是獨特的,也是孤立的。


日本第二代手機在“鎖國”狀態下繁榮發展,國外的手機廠家無法走進日本,日本的手機廠家也很難開啟海外市場。
在國內市場,日本手機廠家的生存環境還是十分安逸的。當時正是行動通訊普及的時期,而且日本人口眾多,所以即便僅憑國內市場,日本的手機廠家也衣食無憂。
在這種孤立的狀態下,雖然日本的手機市場得到了繁榮發展,但是日本的移動產業在國際上的存在感越發微弱了。
在2G時代,全球知名的手機品牌是諾基亞、摩托羅拉、愛立信,而日本手機品牌的影響卻越來越小,在之後的智慧手機時代更是從市場上完全消失了!

日本企業缺席全球手機市場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是一件十分不正常的事,完全符合日本企業在消費電子產業的實力。
90年代在全球消費電子產品產業中,日本的家電產品、照相機、攝像機、索尼的Walkman和Playstation幾乎都是無敵的存在。
日本企業的品牌影響力、日本企業開發電子產品的技術能力都沒有改變,為什麼在最重要的消費電子產品——手機上,日本企業卻沒有競爭力了?

根源還是日本產業的“加拉帕戈斯綜合症”,其中最典型的莫過於手機產業:
松下和NEC是日本手機市場的巨無霸,讓諾基亞、摩托羅拉、三星等品牌幾乎要退出日本,但在國外市場松下和NEC手機鮮有人聞。
2000年時,全世界的手機產量約為4億臺,日本的產量是5200萬臺(含PHS);到了2007年,全世界的手機產量達到了11.4億臺,而日本的產量並未發生多大改變,日本手機在全球總產量中的比率跌到了二十五分之一。
在世界市場上幾乎看不到日本製造的手機的影子,這種“日本製造”只在日本國內暢銷。
日本在2G時代採用獨特的通訊技術標準,徹底葬送了日本的行動通訊裝置產業和手機產業,而且其影響還從3G時代持續至今。

在3G時代,日本移動通訊技術上也開始採用國際標準,或者說不得不採用國際標準,因為只依靠日本企業無法實現第三代移動通訊技術的效能。
原本處於“鎖國”狀態的日本行動通訊市場開放了,開放之後以美國蘋果公司的iPhone為代表的智慧手機開始大規模進入日本市場,而日本企業生產的手機完全無法與蘋果競爭。
從2005年開始,日本智慧手機的進口量不斷增多,導致無線通訊裝置的進口額激增。
但是,日本移動裝置和移動終端的出口仍然沒有任何起色,最終導致無線通訊裝置的貿易赤字在2013年左右超過了2萬億日元。
通訊裝置整體的貿易赤字額之大,甚至對日本整體的貿易收支產生了影響。

日本在2G時代採用獨特的技術標準,影響的不僅僅是日本手機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同時還影響了日本行動通訊裝置的出口。
通訊裝置和終端是一體和配套的,日本獨特的通訊技術標準影響的不僅僅是手機,同時也斷送了行動通訊裝置的出口。
在固定電話的程控交換機時代,中國進口的“七國八制”的程控交換機中來自日本的有兩種規格。
到了行動通訊時代,除了“小靈通”的曇花一現,中國基本就沒有進口日本的行動通訊裝置,華為、中興等中國行動通訊裝置生產企業少了來自日本的競爭。

2000年日本通訊器材製造業的產值超過了4萬億日元,而2013年的產值僅有13300億日元左右。
2005年之後日本通訊裝置的進口快速增加,日本通訊裝置貿易在2013年的逆差高達2萬億日元。
為什麼日本從2005年開始通訊裝置的進口快速增加,因為3G時代到來了,而日本企業基本沒有能力研製3G通訊裝置。
3G時代全球通訊裝置產業的主導者是華為、愛立信、諾基亞和中興通訊,在4G和5G時代也同樣如此!
在通訊裝置產業,日本幾乎完全出局了!
日本企業為什麼會出現“加拉帕戈斯綜合症”?

日本企業看不到技術和產業發展方向是主要原因,其實大多數公司都不能預見技術的演化方向,但是日本企業過往的成功顯著放大了這個致命的錯誤,導致了日本在關鍵產業的失敗!
NEC在個人計算機領域曾是日本第一(有可能是世界第一),在半導體領域和DRAM 領域是世界第一,在傳統手機領域是日本第一,NEC不愧是一家有著輝煌歷史、能夠代表日本的綜合電器製造商。《日本製造業的敗北》
日本最大的計算機制造企業NEC公司,其個人計算機系列PC-9800風靡日本計算機市場長達15年之久。
日本的計算機企業沒能預見到圖形介面的作業系統很快就會出現,日文輸入可以透過軟體的方式解決,日文專用計算機相比通用計算機的優勢很快會消失。
NEC公司曾經在多個領域做到了全球第一,這些成績都證明了NEC經營策略的正確,因此在八九十年代日本企業是不會改變產品定位和發展策略的。
只有隨著技術的發展,日本企業的產品競爭力下降,日本企業的市場份額不斷減少之後,日本企業才可能去反思自身的經營策略是否出現問題,但此時已經太晚了!
NEC在PC業務上的輝煌只持續了很短的時間,到90年代全球PC市場是美國企業IBM、康柏、惠普和戴爾的天下,在東亞地區最大的PC企業則是中國的聯想。
日本企業的PC業務已經完全無法與美國企業競爭,甚至都無法與中國企業競爭。
2011年NEC的PC業務與聯想合併,2012年NEC將持有的聯想股票全部售出,徹底退出了計算機業務。
在NEC最輝煌的80年代,他們是很難會想到計算機業務存在的戰略問題的,畢竟日本國內市場規模足夠大,日本企業緊靠國內市場就可以活得很滋潤。
到90年代,日本的PC業務已經逐漸落伍了,但日本企業沒有壯士斷腕的勇氣,仍然幻想著因循守舊退守國內市場。
直到21世紀,日本計算機企業連國內市場都守不住了,最終的下場是被淘汰。
這就是日本加拉帕戈斯產業的結局,計算機產業如此,行動通訊和手機產業同樣也是如此。

日本經濟的“加拉帕戈斯綜合症”並未結束,而是正面臨更大的危機!
日本在新能源汽車技術的開發上同樣陷入了加拉帕戈斯綜合症的陷阱中。在新能源汽車的多個技術路徑中,以豐田為代表的日本汽車企業堅持氫能源技術,而中國、美國和歐洲的車企早已轉向電力驅動技術。
電動車在中國、美國和歐洲等主要市場已經開始普及,並誕生了特斯拉、比亞迪和蔚小理等知名的新能源汽車企業。
同樣是日本曾經的優勢產業,同樣是全球第一的日本車企研發的新技術,同樣是全球獨有的技術,結局可能也會是同樣的——日本汽車產業的衰落!
電動車是當前新能源汽車技術的主流,日本的汽車企業已經顯著落後於中國和美國了。
日本品牌汽車在中國銷量的崩塌僅僅是開始,如果日本汽車企業不進行戰略調整,日本品牌汽車銷量的崩塌將從中國蔓延至全球市場,到時候是日本汽車產業真正的滅頂之災。
不過從歷史經驗來看,日本企業基本不會進行重大的戰略調整,所有人都知道最終的結局但仍然會眼睜睜的看著它發生。
參考資料:
1、《光變:一個企業及其工業史》
2、《日本製造業的敗北》
3、《日本電子產業興衰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