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
分享資訊,整合資源
交流學術,偶爾風月


離子交換膜是電滲析、液流電池、電解水、電化學合成氨等電膜過程的關鍵材料,在離子精準分離、可再生能源儲存和轉換以及清潔能源生產等領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離子交換膜的主要功能是快速和選擇性傳遞離子、隔離陽極和陰極反應,離子的滲透性和選擇性取決於離子在膜中荷電通道的傳遞特性,這也決定了電膜過程的效率。本文梭理了離子交換膜歷程(圖1),並認為發展程序中有三個里程碑:第一個是1925年Michaelis和Fujita首次報導人工合成的離子交換膜;第二個是1978年以微相分離通道而聞名的Nafion膜,並由杜邦公司產業化;第三個是2020年前後隨著離子交換膜應用於電化學器件,湧現出超微孔結構的新一代離子交換膜,離子傳遞不僅依賴功能基團,還取決於膜通道結構和壁面特性。

圖1. 離子交換膜發展程序。
傳統離子交換膜透過親水相和疏水相分離形成離子傳遞通道,奈米尺度的荷電通道主要分佈在具有離子交換基團的親水性區域,而疏水性區域則缺乏離子傳遞的多孔結構(圖2a)。離子交換膜的離子滲透性與荷電通道的離子交換容量呈正相關,提高離子交換容量,可以增加反離子滲透性,同時抑制同離子滲透性。然而,當離子交換容量大幅提升時,由柔性聚合物鏈組成的離子膜會顯著溶脹,從而產生尺寸更大的離子通道,選擇性大大降低。因此,傳統離子膜的離子滲透性和選擇性之間此消彼長,存在相互制約的現象。
新一代離子交換膜是在微孔限域效應的指導下構建的,旨在突破傳統離子膜的離子滲透性和選擇性的相互制約(圖2b)。新一代離子膜具有與水合離子直徑相當的剛性微孔框架通道,可以誘導離子脫水,脫水的離子暴露出更多化學環境,與通道壁之間產生更強的相互作用。因此,微孔限域效應下的尺寸篩分和相互作用效應顯著增強,並主導離子傳遞行為,顯示出打破固有限制的巨大潛力,在新能源器件中展示出超常的效能。
本文首次定義了新一代離子膜內涵,其特點是具有與水合離子直徑相當的微孔框架通道,可限域離子傳遞,且通道壁面與離子進行相互作用,以實現離子通量和選擇性的同步提升。根據製備材料不同,將孔徑定義為1-2 nm,0.7-1.0 nm,<0.7 nm三種範圍(圖2b i-iii)。文章提出了新一代離子膜的構築方法,包括超交聯離子膜、荷電化自具微孔膜、微孔框架離子膜,闡明瞭微孔通道強化尺寸篩分和壁面相互作用帶來的離子限域傳遞效應,突出了其在鹽湖提鋰、液流電池、電解水制氫和合成氨應用領域的效能躍升,展望了新一代離子膜在複雜微觀結構表徵、離子傳遞原位解析和規模化製備等方面的未來發展方向。

圖2. 傳統離子交換膜與新一代離子交換膜的結構示意圖。
這項成果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李興亞特任教授、左培培副研究員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徐銅文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
點選“閱讀原文”閱讀原文。
擴充套件閱讀
媒體轉載聯絡授權請看下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