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要走出歷史悲情意識,對日本最需要三個“清醒”

6月24日,蘇州發生一起持刀傷人案件,兩位日本公民遇襲,中國公民胡友平在阻止嫌疑人犯罪過程中受傷嚴重,經送醫搶救無效於26日不幸離世。6月28日,日本駐華大使館降半旗致敬胡友平,並表示:“胡友平女士以一己之力從歹徒手中保護了無辜的婦幼,相信她的勇氣與善良也代表了廣大中國民眾。”
胡友平的見義勇為,讓人想起日本侵華戰爭時期聶帥救孤的故事。那時候,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中國社會的反抗情緒十分強烈。可縱使這樣,時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的聶榮臻依然秉持人道主義精神,救助和照料父母雙亡的兩位日本小姑娘。
後來聶榮臻把救下來的兩位日本小姑娘送還日本軍營,並寫通道:“日閥橫暴,侵我中華,戰爭延綿於茲四年矣。中日兩國人民死傷殘廢者不知凡幾,輾轉流離者又不知凡幾……中日兩國人民本無仇怨,不圖日閥專政,逞其兇毒,內則橫徵暴斂,外則製造戰爭。致使日本人民起居不安,生活困難,背井離鄉,觸冒烽火,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獨人父母……但中國人民決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為仇敵,所以堅持抗戰,誓死抗日者,迫於日閥侵略而自衛耳。而侵略中國亦非日本士兵及人民之志願,亦不過為日閥脅從耳。為今之計,中日兩國之士兵及人民應攜起手來,立即反對與消滅此種罪惡戰爭,打倒日本軍閥、財閥,以爭取兩大民族真正的解放自由與幸福。”
這說明哪怕在容易二元對立的戰爭時期,聶榮臻元帥依然堅守超越仇恨的人道主義精神與和平信仰。今天的中國早已不是昔日的中國,日本同樣不是曾經的日本,兩國建交以來的合作,造福了兩國人民。
在此之際,本號今日刊發2023年寫的文章《九一八事變92年:中國對日本最需要的三個“清醒”》,希望當今中國既能牢記歷史教訓,繼續發展和壯大自己,持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又能逐漸走出歷史悲情意識,不要活在歷史的陰影之中,吸取近代日本侵華的狹隘民族主義和弱肉強食思維的教訓,以和平、平等、正義、命運與共來改進現行國際關係體系,堅守道義信仰,提升中國在國際社會的道德感召力。
九一八事變92年:中國對日本最需要的三個“清醒”
文/鄧峰
本文寫於2023年
今天是九一八事變92年。92年前的今天,在明治維新後快速崛起的日本被軍國主義的侵略思維所裹挾,武力佔領中國東北,開啟侵略中國之路。從1931年到1945年,日本侵華戰爭給中國造成了極其深重的災難。92年後的今天,中國綜合國力早已反超日本,2022年中國經濟總量是日本經濟總量的3倍多。時移世易,儘管日本人均GDP依然遠遠高於中國,日本在諸多方面的經驗和技術具有領先優勢,但今天中國和日本的綜合實力對比,與92年前已經有根本性反轉。這反映了過去92年中國在經歷一系列苦難後,勵精圖治,終於再次實現國家的崛起。
此時此刻,在九一八事變92年之際,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該怎麼面對歷史問題?怎樣去處理對日關係?在新的內外形勢下,中國要有三個維度的清醒認識。
第一,牢記歷史教訓,繼續發展和壯大自己,持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近代日本侵華戰爭讓中國大地生靈塗炭,上千萬人傷亡,嚴重破壞當時中國的發展。這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場浩劫,恰如納粹德國在歐洲的罪行。牢記歷史教訓既是對前人苦難的同情和告慰,又是對正義、和平的堅守。任何為侵略戰爭叫好的人,任何否認歷史是非、置民族浩劫於不顧的人,都不能不令人懷疑他的良知是否已經泯滅。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日本侵華戰爭的事實殘酷揭示出世界秩序的叢林法則和實力原則。當年蔣介石在九一八事變發生之後一度寄希望國際聯盟(或可視為聯合國的前身)調解爭端,結果以失敗告終。那是一個大國紛爭、弱肉強食的時代,那是一個殖民主義、法西斯主義、軍國主義甚囂塵上的時代,正義、和平早已被叢林法則和實力原則侵蝕,寄希望國際聯盟的調解無異於緣木求魚。二戰後,人類社會建立起以聯合國憲章為核心的國際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叢林法則和實力原則。但從冷戰的歷史和今天的俄烏戰爭來看,叢林法則和實力原則依舊在影響世界秩序。這再次說明在人類社會未實現大同之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遭遇不公時當然應該尋求國際社會的聲援,但歸根結底還得靠自身強大,只有自身不斷發展和壯大,才能有足夠強大的能力維護正義與和平。否則,如果自身不強大,只能將希望寄託在國際社會的聲援,那無疑是在拿國家命運和人民福祉作賭注。
正義與和平在任何時候都是努力方向,因為那是人之為人的價值追求,是一戰、二戰的血淋淋教訓。但正義與和平只有以強大實力作為後盾,才能歷經風雨而不倒。
第二,在勿忘民族苦難、牢記歷史教訓的同時,中國社會要逐漸走出歷史悲情意識,不要活在歷史的陰影之中,只有這樣,中國才能輕裝上陣。畢竟,牢記日本侵華戰爭的歷史教訓絕不等於一直活在歷史的陰影之中,逐漸走出歷史的陰影也不等於忘記日本侵華戰爭的歷史教訓,要辯證地看待二者之間的關係,不可非此即彼。
中國當然需要敦促日本正視歷史問題,不要被右翼思潮裹挾,甚至應該聯合曾被日本侵略戰爭傷害的國家和地區,共同守護歷史的是非曲直。但畢竟日本侵略戰爭已經成為歷史,二戰結束之後中日兩國乃至世界形勢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今天的中國不再是昔日的中國,日本同樣不是過去的日本。自1972年中日兩國邦交正常化和1978年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以來,數十年的交流、合作早已在造福兩國百姓的同時讓彼此建立密切的聯結。正因這樣,在新的時空背景下,崛起的中國在處理對日關係時應該逐漸走出歷史悲情意識,分清歷史和現實的區別,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把握好分寸,沒必要讓歷史問題過度影響兩國關係正常發展。
第三,中國要吸取近代日本侵華的狹隘民族主義和弱肉強食思維的教訓,以和平、平等、正義、命運與共來改進現行國際關係體系,堅守道義信仰,提升中國在國際社會的道德感召力。這既是以史為鑑,又應該是一個受難的大國崛起後的道義抱負。
END
推薦閱讀
十點公社
一個時代的記錄
自由評論
只為蒼生說人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