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985,又成立母基金了

從校友圈找專案。
作者 I 楊文靜
報道 I 投資界-解碼LP
聊聊最近這一幕。
投資界-解碼LP獲悉,日前首屆粵港澳大灣區未來健康產業大會在廣州南沙舉行,大會現場,由廣州產投與復旦大學廣州南沙粵港澳科技融合創新中心共同發起設立的廣州產投-復旦未來產業母基金正式啟動。
此前,復旦大學已經接連設立過首期規模10億元的復旦科創母基金和復旦科創投資基金。如此,我們看到了當前頭部高校投身科技前沿與新興產業的一縷趨勢。
復旦南下
落地一支母基金
據瞭解,此次廣州產投—復旦未來產業母基金的目標規模為10億元,重點投向復旦大學科技成果轉化專案、復旦大學校友和生態圈創新創業專案,覆蓋生物醫藥與健康、智慧裝備與機器人、智慧網聯與新能源汽車等前沿領域,匯入更多社會資本。
與此前幾次實踐相比,這一次廣州產投—復旦未來產業母基金體現了高校跨區域與國資合作的一步。
對此,廣州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羅俊茯提到,此次設立的廣州產投—復旦未來產業母基金不僅是廣州產投與知名高校深度合作的重要橋樑,更是響應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服務大灣區建設的實踐。
合作方廣州產投表示接下來將以這支母基金為抓手,支援復旦大學生態圈科技成果轉化,持續引入生物醫藥、人工智慧、積體電路、低軌衛星通訊、新能源、新材料等復旦大學未來產業優勢學科產業化專案落地大灣區、落地廣州市。
復旦大學校長金力則表示,復旦大學作為知名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在建設中國特色世界頂尖大學的過程中,主動服務大灣區建設,融入新發展格局。透過佈局重大科學問題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強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深入推動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的融合發展和相互賦能,服務地方形成高效協同的創新生態體系。
回顧最近兩年裡,復旦的身影密集出現在創投圈。               
2023年底,復旦科創母基金正式落戶上海徐彙區。這支基金由復旦大學聯合徐彙區政府、市屬國企及市場化機構等共同發起設立,重點關注4+X(生命健康、積體電路、人工智慧、新材料/新能源及未來產業)前沿創新領域,全力構建校內科技成果轉化“生態圈”。
隨後,復旦科創母基金超額完成5億元首關目標,宣告正式成立,並表示次年將完成二關目標,實現首期總規模10億元。
彼時復旦科創母基金董事長孫彭軍就表示,復旦科創母基金未來能打造出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科創企業和企業家,共同推動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期待10年、20年後,我們也能培養出馬斯克那樣的人物。”
同時,復旦科創投資基金也順勢啟動,計劃規模10億元。與此前母基金不同的是,這是一支直投基金,重點投資孵化國家“卡脖子”技術突破和科技前沿領域轉化專案,優先支援復旦科技成果產業化專案和校友創新創業專案,打造創新核爆點。
我們把時間線拉長,國內已有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西湖大學、南方科技大學、天津大學、中南大學等十多家高校設立股權投資基金。高校開始奔向創投第一站。
高校闖入創投圈
這是VC/PE投資校友圈的一個真實寫照——最早發現有潛力的創始人,投在專案誕生之初。
在“投早投小”的共識之下,各地設立種子基金的訊息層出不窮。例如深創投就在月前落地了總規模為3億元的種子基金。投資界交流了解到,高校成為種子基金最大的投資方向之一。
原因也不難理解,高校純粹的科研環境是不少前沿行業的最初土壤。相比在市場環境中隨時受研發週期、生存問題困擾的初創公司,高校專案在拿到第一筆錢之前大多已經有了從0到1的突破。
“我們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讓這些專案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幫助他們從1到10,再到100。”曾有早期投資人如是表示。因此,VC專門到高校蹲專案成為常態。
另一方面,高校教授、學生等同樣希望將科研成果帶出實驗室,將紙頁上的論文研究真正做出成品。加上各地政策扶持,最近幾年裡,走出高校創業的教授和學生開始越來越多。
可以看到,高校在創投圈的“出鏡率”越來越高。
往更大的方向來看,高等院校對當地新興產業的影響不言而喻。比如香港有著多所全球頂尖高校,因此在向新興領域轉型時,港校為當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專案和人才;而北京擁有全國最多的頭部高校,AI革命裡的中流砥柱大多來自清北,並聚集在了北京。
與此同時,最近幾年高校設立基金也越來越多。對於他們來說,不僅能支援本校師生將專案落地,也能夠讓學校的資金更好地流轉起來,源源不斷輸送給前沿賽道。
當名校走出的尖子生們不再向下內卷、執著於一份穩定的工作,而是選擇投身創業、將自身價值最大化之時,或許會誕生更多意想不到的創業傳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