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這句話就滑走”,一模一樣的網紅預製文案把網友練成偵探了

每個領域都有被用爛的網紅流水線文案,不知道這麼同質的內容到底是誰愛看。周邊的吃喝玩樂都已經被聽起來咋咋呼呼的固定話術吹上了天,“來xx就是為了這一口”“這家餐廳最大的缺點就是隻有xx才有”。

看煩了千篇一律的公式文案,受不了了的網友們終於集體爆發,求這些低智廢話全部滾出社交平臺,自發捧紅“當營銷號遇上使用者叛逆期”的詞條。
@暴躁淘

但凡影片開頭是一句煞有介事的“說一個扎心的真相”,直接划走不慣著,“扎你自己別扎我”。再遇到天花亂墜的手勢輔之以“家人們”開頭的影片,直接就是一句“誰是你家人啊缺愛吧你”。

@吳雷
事實上,當第一個用xx句式爆火的帖子出現之後,就有無數人瞄準了這份流量,開始如法炮製,試圖捧出“預製爆款”來押題,抱著“發一百條總歸能火一條吧”的心態狂發不止。
沒人關心天天刷到這些電子垃圾的我怎麼想嗎?
下班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裡刷了會兒手機,結果全是預製人說著“小編體”的預製話,越看越想吐。

網紅文案氾濫成災的預製爆款們,該消停消停了!

“哪來的那麼多中產後花園”
網紅文案的雷同話術

這些所謂的預製爆款,早已經入侵了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的內容。但凡搜一份“起號攻略”,你會發現這些煩死人的內容都是有其生成公式的。

看了這份榜單你會意識到,預製爆款們基本在話術和標籤上展現了非常驚人的雷同程度

如果你想在citywalk的時候停下來搜搜美食攻略,映入眼簾就將是:

“這家餐館在北京沒有對手”
“離開北京前一定要吃的十家面”
“J人的摯愛餐廳”

不搜不知道,一搜嚇一跳,原來這麼多家餐廳在北京悄麼聲地“獨孤求敗”呢,好一場營銷界的華山論劍。拆解句子結構會發現,北京只是一個代指,很多時候它在句中基本不起到什麼作用。這個地點可以無痛絲滑替換為你所在的城市,社交平臺上一搜一個準。如果留心分辨,就會意識到一堆陌生餐廳中,還可能混入你曾去過、覺得體驗感很普通的幾家店面,讓這份“種草帖”一秒變成“拔草帖”。

風很大的網紅奶茶就更不必說了,小資情懷必去打卡點咖啡館推薦帖也早早就被同樣的話術攻陷了。

“真的有被這個咖啡館的裝修風格驚豔到。”
“迄今為止我最喜歡的咖啡店已經出現了。”
這能看出什麼來?只覺得溢美之詞大水漫灌、褒義詞通貨膨脹,根本看不出到底哪些店是真正高質量的。

費心吧啦看了一堆,最後如看。

也許真正深耕線下的店並沒有搞這麼多線上營銷,說不定還藏在巷子的深處,等待有心人挑一個陽光很好的下午來細細品味。

當你格局開啟,想著要不就出去玩一圈吧,找個周邊城市兩三天就能去到的地方。

那麼你會陷入另一重疑惑——怎麼有這麼多地方被營銷為“xx中產後花園”。

比如威海和阿那亞,就頻頻被譽為“北京中產後花園”。而這些帖子只會用漂亮的海邊、精緻的海景房作為封面哄騙人點進來,讓工位上的打工牛馬也心癢癢、想去拍一下自己的“人生照片”。

沒有人會細心地告訴你,工作日和非工作日機酒價格差異很大,所謂的網紅咖啡店已經人多得像下餃子。

所有消費主義的陷阱在包裝過後總像是一個甜蜜的餡餅。哦不,什麼餡餅,明明是消費主義恰巴塔、鹼水結和北海道牛乳。

聽起來已經可以直接打包放進網紅麵包店裡叫黃牛來代拍搶購和排長隊了,再過幾天你又會崩潰地搜出““這家麵包店在xx真的沒有對手”。
追求小眾,也是一件很大眾的事情。
“真心建議xx,千萬不要xx”
圖窮匕見之後全是廣告

毫無營養的預製爆款,把人騙進來看本身就是一宗罪,居然還敢揉進各種軟廣硬廣。賣衣服的店還算好分辨,以下四則就是經典話術。

“後悔沒早點發現xxx這個寶藏店鋪。”
“姐妹們直接抄作業……”
“我願稱之為xx系(格雷系/巴恩風/美拉德)天花板”
“我宣佈!這家小店就是xx的快樂老家”

而更高階的推廣的帖子不語,只是一味地發十八圖“發朋友圈哪張會顯得我衣品好”。

或者是“男朋友官宣發哪張”,然後在正文裡說其實沒有男朋友,總之就是用一些百看不厭的網紅文案把大家騙進來。

不出意外評論區就是一堆求連結的,博主置頂在評論區說“因為想了解的bb們太多了所以放在置頂啦”。

——然後你會發現十八張圖都是同一個店鋪的,假得都讓人看笑了。

或者是用“真心建議”四個字打頭,比如說,“真心建議:所有女孩子都多穿漂亮衣服。”不出意外的話,點進去就是某服裝店投放的廣告。多穿漂亮衣服還用建議嗎?如果可以幫忙清空購物車就更好了。

第二類賣課的廣告,則藏得更隱蔽,往往是在曬出自己的成功軌跡之後超經意露出自己上過的情商課、輔導機構和使用過的ai工具,堪稱勵志人士三板斧。
常見的預製文案有,“那個被嘲笑的男/女生,後來怎麼樣了?”捏造人設的萬能公式:被嘲笑→發奮→逆襲→帶貨。
評論區必定有“求經驗”,貼心的“課代表”會指路到另一個帖子“博主在另一篇帖子裡發啦,可以移步”。
——然後你會“驚喜且意外”地發現,ta成功的秘訣竟然是使用了某app

一句“別用你的三觀,來否定我的人生”,常用於辭職創業、大齡留學,真相是三分鐘內影片切入課程廣告。

成功的路徑非常多元,不同語境下的“成功”也指向很豐富的場景,然而大家露出的方式卻越來越模板化和趨同,讓人提不起興致來圍觀。

除了成功學營銷以外,還有人裝模作樣地給出一些頗具閱歷的人生哲理,“xx歲才悟出的道理,愛自己是終身浪漫的開始。”

我來給大家翻譯一下,“愛自己是給自己終身買東西的開始——首飾、健身、美容、植髮,一個也別少。”

第三類最為簡單粗暴,直接地買走你生命中寶貴的三分鐘。為博流量的營銷科普號把車軲轆話來回說,以“家人們誰懂啊”“千萬不要xx”成為經典硬控使用者的反面教材。

如果加上一個限定詞“99%的人都不知道”“一定要看到最後……”則更能收割一批關心自己子女的中年人直接就是一鍵轉發到家庭群裡,@所有人來學習觀摩。
但要真是完整看完了,就會發現所謂的“深度影片”,到最後多是用無窮無盡的廢話來填充。
@暴躁淘

比如“我用這個方法,一個月瘦了20斤”的三分鐘長影片,點進去一看,原來就是“少吃飯,多運動”。

這不是咱媽從小就說的話嗎,還用得著數以萬計的“賽博專家”再來花上這麼多廢話來重複,白白浪費了生命中的三分鐘還血壓飆升。
建議平臺推出一個開關,把所有含“不懂就問”“我宣佈xxx就是”“請大資料把我推給”等關鍵詞的影片都一鍵遮蔽。
比電子垃圾更令人煩心的,
是被閹割的表達欲
想要把一個賬號做起來總是有慣性的。有《爆款文案公式》的課程顯示,85%的爆款內容符合“痛點+共鳴+金句”結構。

這種運營的邏輯是將很多無意義的內容,包裝在看起來有意義的標題之中,並且同質化地生產無數次。

當一個爆款火了,想要同一種流量的人自然也會複製貼上這種模版,開啟了內容轟炸。而平臺模版創作過程很便捷,一鍵就能生成同類影片,導致同一bgm+文案組合日均播放可以超過千萬次。
超低成本的地毯式釋出,也讓那些真心在記錄著自己珍貴生活點滴的帖子更不容易在人海中收穫屬於自己的共鳴。

最終,這些電子垃圾只是流向了那些本來想要認真搜點東西的使用者,刷了半天沒刷到一點兒有用的。網際網路上已經有不少人對類似的話術和營銷感到不適與反感,把人騙進來之後毫無新意的內容讓人看了只覺得浪費生命。

一旦和網紅文案沾邊,“看見小圖就懶得看了。”

刷影片一聽到“家人們誰懂啊”這種慣用語,就會形成肌肉記憶,自動點選“不感興趣”並飛快划走。

當膚淺的流行詞和營銷的話術霸佔推流、成為新媒體起號結構性的模板,“無聊”“越來越沒有創意了”,成了網友們最真實的反饋。

人們都調侃“內娛沒有活人”,殊不知社交平臺上的你我也有漸漸趨向模板化的意思。

如果你在朋友圈看到精緻的九圖,是雪山、草原、沙漠任意一項的打卡照,那麼大機率可以猜到文案會是“可是媽媽,人生是曠野”。
第一個釋出“人生是曠野”的博主,ta的身影也許真的已經消失在了曠野裡。
而如今的曠野上已經滿坑滿谷都是人。

有人是覺得這句話很恰如其分,而時間久了,也忘記了可以有新的表達。我當然能夠理解,在格子間日復一日的重複中,刷過太多別人的“曠野”,能夠有“這個bgm也是被我用上了”的爽感。我只擔心當我們被這種趨同的慣性裹挾著向前,久而久之大家會忘記,在這些網紅文案模版之外,人們本來是怎麼講話的。

悄悄被扼殺的,也許是表達的活力。
而那些生命力溢位的鮮活瞬間,原本也可以是無言的。

值得被記錄、被看見的生活樣態,也遠遠不止於網紅文案所限縮的那幾種。

“人生是曠野”影片下的一條評論

“除了曠野,還有更多不被定義的江河湖海川。”我們並不願意網際網路的討論場域陷入這種形容無能的語詞匱乏,因為我們明明曾經記得怎麼好好真誠表達。

不管是最佳化現有的話術,還是有意識地不去重複那些低智文案,都可以是改變的開始。

爆款帖子之外,還有一個更大的世界等著我們去探索和描述。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如需二次轉載請聯絡原作者。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