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紅書上的詐騙安利帖,這回真給人看笑了

小紅書上,打卡景點的“詐騙”式宣傳,最近給不少人看得氣樂了。
這也並不是頭一回了。
前段時間,人們就曾集體討伐過小紅書上的這種行為。只不過之前那陣,是源於博主們對濾鏡的巧用,光影藝術的玩弄。
右圖看著比較慘,其實也是因為兩次拍攝隔了較長時間
憑心而論,素人博主們想讓照片美一點,其實無可厚非。
但這回有些不同。他們玩的是視覺的魔法,人性的拿捏。
稍微嚴重了那麼一些。
就在這兩天,由於此次模型景點“騙局”的事成為討論熱點,前段時間大夥在小紅書上受過的歪氣都被翻了出來。
比如之前上海武康大樓的鬱金花田,照片裡花海迷人。
其實是鬱金花盆。
又比如福州的“阿勒泰”,不在新疆卻勝似新疆。
其實是個廣告牌。
現在上網看美食旅遊打卡點的安利帖,能天天被這麼氣笑幾回。
關鍵你也不能直接把人家打成“詐騙”,因為景確實是這個景,照片也實打實在這拍的。
就是發現美的視角刁鑽了一些,起標題的手法欲蓋彌彰了一點。
雖然你不能說他騙人,但你是真的想告他。
而類似於此的宣傳方式,在小紅書上已經不再少見:
從照片到配文,都在挑撥你的心。背後的實情,卻好像怕你瞭解得太詳細。
比如現在大家安利各類打卡地點,不說「這有超美阿勒泰風格廣告牌」,要說「xx阿勒泰,不在新疆!」,適當地略去點實情。
不說「上海開了家新店,它……」,要說「上海人民都收到通知了嗎?這家店……」,儘管根本沒通知這個說法。
真實情況和細節,都藏在只此一張的絕美照片和半真不假的文案後面。你來了才知道,不來永遠看不到。
宣傳/安利帖的真實作用反而被略去了,只剩下激昂的情緒。
這種情緒型宣傳,其實比起照片,在文案上更加氾濫,有大量網民對此早有怨言。
前段時間,抖音上一位博主@ 別說話了好不好 ,就講了一段當代博主宣傳話術的貫口,來了場文案大點兵。
給絕大部分網友聽得兩眼一黑,以為自己正在刷小紅書。
因為目前絕大部分的安利帖,已經涵蓋在這不到一分鐘的影片裡了。
不信你搜搜看。
想看點美食推薦,永遠是「XX你不宣傳這個你糊塗啊!」「它唯一的缺點:只有XX有」。
還有「XX人民嘴真嚴!」
看字看得人心潮澎湃,以為能見識暗巷國宴了,點開一看是大涼麵。
想看點周邊好玩的地點,永遠是「人生建議:離開XX前一定要去XX」。
標題打得懸疑感拉滿,感覺錯過後悔一輩子,最後發現是奧萊打折。
想尋摸個旅遊去處,永遠是「XX的XX!不在XX」
還有「不在巴黎!在XX」「XX人自己的泰蘭德」。
作者運用了誇張、比喻的手法,讓我這種笨的老得琢磨半天這地方到底在哪。
套路感、情緒化,類似的宣傳帖,正病毒式蔓延於社交媒體。不由得讓人想起昔日的UC體,以前大家動輒就開始“震驚!”。
現在變了,兩眼一睜就“後悔!”,因為後悔沒早點來。
而和UC震驚體的風靡一樣,這也是前人砍樹,後人暴曬的結果:一旦有人發現,這種情緒式宣傳別有效果之後,大家自然都不肯踏實說話了。
像是在博主們的“爆款公式”教學裡,上述這些文案都是經典案例。
每條都直擊內心,看得人熱血上湧,馬上就想出擊。
所以既然能簡單套公式、用誇張照片搞吸引,那誰還願動腦筋。
總的來說,這都是社交媒體上,人們為了爭取視線而自然造成的結果。可能還會紅極一時,但不會是長久之計。
它自有獨到之處,比如能透過調動情緒,拿捏人的某種心理。
但總是如此,早晚會有把人捏麻的那一天。
比如我現在。雖然刷刷手機,就能有200個人給我人生建議,告訴我不去這裡後悔一輩子,你永遠可以相信這裡,聽勸就能美到失語,絕美,巨巨巨出片,但我仍然提不起興趣,只想聽點實在的,比如哪家拉麵店面能免費續。
2023年我們建了一個付費微信群,帶大家認真搞錢,實現全年收入1600w的好成績,今年打算繼續搞!2024,我們的目標是讓群裡每個人都能掙到30w!感興趣的小夥伴快快新增客服微信

搞錢新增客服微信👇

2023年其中一個賬戶👆
部分賬戶近期收益👇
有恆產者有恆心。擁有一筆穩定的資產,可以使人在瞬息萬變的社會里穩住心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