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輝一句話,得罪了半個內蒙

開始今天的話題之前,先問一個問題:如何一句話得罪所有內蒙人?
答案的關鍵,或許董宇輝在此前的一場帶貨直播中已經給出——
在聽聞內蒙稍麥裡面是羊肉大蔥,沒有米之後,堅稱那是“沒包好的蒸裂開的手藝不咋樣的包子”。
圖源:搜狐影片
直播之後,儘管董宇輝給出道歉說那只是“玩笑”,卻還是讓內蒙網友們感到意難平。
“它造成的傷害,比義大利人從菠蘿披薩那裡受到的還要多。”
“只能說董宇輝根本不懂:內蒙羊肉稍麥的好,誰吃誰知道。”

內蒙網友:“稍麥神”不會原諒說它是裂口包子的人/圖源:小紅書@Charlie,已獲授權

事實上,提及燒麥如果只用“米做的”固有印象形容,難免有委屈它的嫌疑。
上海筍丁燒麥武漢重油燒麥南京鴨油燒麥揚州翡翠燒麥蘇州紙皮燒麥、廣州幹蒸燒麥、大同百花燒麥……
燒麥家族的成員之多,光是在餡料區別上就能單開一局。
圖源:圖蟲創意
而在龐大的燒麥家族中,內蒙羊肉稍麥,可以說獨樹一幟,活出了個性,也活出了風采。
內蒙的“稍麥”又叫“稍美”,和其他燒麥的區別在於,外形上束折如花,餡料上多是羊肉和蔥。
《嚮往的生活》中,鳳凰傳奇帶何炅黃磊品嚐羊肉稍麥
稍麥皮,講究搗的而不是擀的,製作時拿上三五個劑子,再請專門木製“走錘”出場。
手法上先壓,後搗,再推,最後擰,錘錘相連,幾圈下來,薄而韌又帶裙邊褶的稍麥皮才能煉成。
稍麥餡,羊肉要肥瘦相間的,比例有“四瘦六肥”“九瘦一肥八瘦二肥”等不一而足。
調製時食其味,清香爽口,味濃不膩,方能在龐大的早餐家族中佔據一席之地。
皮是燙麵的,餡料是羊肉的,造型是花一樣的。
包時也有講究,餡少蒸出來不飽滿,吃不出皮薄餡大味鮮的感覺;
餡大了,揭籠後雪白的束腰花邊褶不見了,吃起來又嫌太膩……
如此精心製作,才能保證出籠後的稍麥晶瑩透明,麵皮下甚至可以隱約看到裡面的湯汁。
早餐要吃好,稍麥少不了/圖源:消費主張
咬一口頓覺羊肉的鮮香和特製的調料完美融合,再加上面皮特別的香氣……
有人吃過後評價“羊肉稍麥,世界上最偉大的食物”,也有人給出另一種比喻:
“對一樣東西祛魅最好的方式就是擁有——除了稍麥,因為吃過之後就想一直擁有”。
美味震撼還不算完,在內蒙稍麥面前,被它的實在征服就像呼吸一樣簡單。
在其他地方吃飯,人們說“一兩”食物,往往指成品的重量。
比如約等於四個生煎、六個餃子、半碗小面,或許夠吃個五分飽。
內蒙稍麥的“一兩”則不一樣,並非連皮帶餡的重量,甚至不是皮的重量,而是指“一兩乾麵粉”。
一斤麵粉和成麵糰,師傅可以揪80個劑子,一個不多一個不少。80個劑子擀成80個稍麥皮,80個稍麥皮包80個稍麥,恰好是一斤。
也就是說,在呼和浩特,“一兩”對應著的是8個稍麥;鄂爾多斯、包頭等地的稍麥個頭略大,一兩對應著的是6個大餡稍麥……
而無論哪種,一兩內蒙稍麥都足夠讓人撐個半晌,也足以給每個來內蒙前豪言壯語“我要吃十斤”的外地人上一課。
請內蒙的朋友出來解釋一下,這是一兩???/圖源:小紅書@則卷愛生活,已獲授權
“第一次去我說一兩哪夠吃,來八兩,鄰桌大漢聽完虎軀一震……然後,我從早吃到晚,還剩4兩。
“願每個第一次嘗試內蒙稍麥的人,先熟讀‘二兩稍麥憋死漢’的俗語再點單。”
否則,稍麥會懲罰每一個不做攻略的外地人
當然,內蒙燒麥除了計量方式特別,給外地遊客留下印象的,主要還是味道

多少人在嘗試過內蒙羊肉稍麥之後,都經歷了一樣的心路歷程——

嘗試前質疑:誰一大早吃羊肉這麼頂的東西啊?
嘗過後感慨:老天奶,人活著應該頓頓吃稍麥。 
圖源:紀錄片《早餐中國2》
宿醉後的早晨,熱騰騰出鍋的羊肉稍麥,則足以讓人靈魂歸位,原地開機。
早起上班、上學的日子,給足碳水和蛋白質的稍麥會補充滿滿的能量,一口更比六口強。
閒來無事時再來上一籠,一品原味,二加陳醋,三加辣椒油,再配上免費小菜和其他美食若干……
羊肉稍麥配羊雜湯,何嘗不是一種“原湯化原食”/圖源:小紅書@叫我小樂,已獲授權
讓人看完只想問:所以,我以前都過得什麼清湯寡水的苦日子啊??
關於稍麥的起源,眾說紛紜,一種常見說法是,早年間,稍麥多在商途茶館售賣。
當時許多茶館常常只備著清蒸麵餅以便茶客充飢,不過若有人自帶肉菜,老闆也能幫忙裹進麵皮中。
為方便區分,便不封口,食客也只需要付幾張麵皮的錢。由於並非茶館主業,稍麥也含有“捎帶著賣”之意。
後來吃成習慣,不必再如此麻煩,但“不封口”“按麵皮計量”的傳統卻延續下來。
熱氣騰騰的稍麥鋪子/圖源:青橙融媒
稍麥在日常生活中崛起,精準拿捏了內蒙人的心,經過漫長的時間演變,也形成了自己的“稍麥學”。
外形上要“拎起來是個燈籠,放下去是個罈子”,更雅緻的說法是“垂垂如細囊,團團如小餅”。
圖源:@剛剛是我在說腹語,已獲授權
原料選擇上,錫林郭勒盟草原的羊肉最棒,呼市郊區畢克齊的大蔥或沙蔥比一般大蔥少辛辣多清香。
額吉淖爾或吉蘭泰等鹽湖生產的大清鹽別有一番風味,再配上生薑以及本地的胡麻油提鮮解膩……

只能說,沒有人能在吃肉這事上和內蒙人抗衡。

圖源:早餐中國
畢竟就連吃法也衍生出蒸或煎兩種,蒸稍麥火要急,急火沸湯之上,蒸出來才透亮勁道。
蒸出後要在出籠第一時間上桌,趁著熱氣吃,才能品出稍麥的鮮香滋味。
稍麥則需要耐心,鍋底抹薄油,將稍麥煎至焦黃,加水同時覆鍋蓋,下煎上蒸十分鐘左右。
出鍋後的稍麥底朝上置於盤中,口感酥脆,餡肉嫩滑,油潤味濃。
做法之外,內蒙人還總習慣精心調製一份完美契合自己口味的蘸碟。
“致死量”的山西陳醋必不可少,一方面和起源地夢幻聯動,一方面這也是考查店家是否地道的關鍵。
對於桌上放瓶好醋的店家,內蒙人總是會心生敬意,光顧只有0次和無數次。
陳醋準備完畢,再倒入香中帶辣的托克托縣辣椒油,或配幾瓣臘八蒜或生蒜,醋解膩,辣開胃,蒜的加持又讓肉味更上一層樓……
內蒙人一天的儀式感,就從用醋和辣椒“淹死”羊肉稍麥的這一刻開始。
至於蘸磚茶和大窯的“邪教”將被當地人除名(不是)。/圖源:小紅書@chenyang1912
為了稍麥,當地甚至專門開闢出“呼和浩特燒賣第一街”旅遊線路。
東起五塔寺后街,西至圪料街,全長1100米,連線五塔寺、席力圖召、大召等旅遊景點,每逢飯點時分定然人聲鼎沸。
2016年正式揭牌的“呼和浩特燒賣第一街”正在舉辦文化節活動,這裡遍佈18家稍麥店/圖源:呼和浩特新聞綜合廣播
這種規模對於愛稍麥的內蒙人來說,其實還只是入門級——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呼和浩特約有3000家稍麥館,每天有約10萬人吃稍麥
加上透過冷鏈銷往世界各地的稍麥,一年綜合產值可達60億元。
稍麥館子更是遍佈大街小巷,“聞見稍麥香,神仙也斷腸”的傳說至今仍然響亮。
來呼市不吃稍麥等於白來
薄薄的麵皮裹著羊肉大蔥餡兒,配一碗濃磚茶,成了一道舌尖上的青城風景,也造就了“無燒賣,不青城”的佳話。
看到這,你大概也理解了,人一旦見識過內蒙早餐,便會覺得吃過的所有早餐都相形見絀。
不是因為其他早餐不夠好吃,而是因為內蒙的早餐實在過於“生猛”。
正在享用稍麥的呼市人/圖源:紀錄片《早餐中國2》
稍麥,只是內蒙硬核早餐的冰山一角,對“早飯要吃好”這句話,沒有誰比內蒙人貫徹地更徹底。
一個內蒙公主的早餐品類可以包括但不限於:
稍麥、羊雜碎、赤峰對夾、通遼抻面、蒙古餡餅、油果子、牛舌餅、酸奶餅、鍋茶……
光看文字描述,誰的淚水從嘴角淌下
“內蒙朋友說當地人早飯後就不吃午飯了,我還不信,今天吃完發現,甚至一天不用吃了。”
《嚮往的生活》中就有這樣一段,作為本地人的玲花帶隊品嚐內蒙早點,一頓早餐擺出吃席的架勢。
讓人生怕一不小心曝出“女明星壕無人性,一頓早餐要261元”之類的驚悚標題。
看過才知道,是內蒙早餐太“壕”了
如此具有儀式感的早餐陣容背後,少不了內蒙人對生活的鬆弛感和對不將就。
早飯點的稍麥,要現包現蒸現煎,等半個小時才上不算稀奇。
不上科技狠活兒是內蒙稍麥師傅的自我堅守,食客也習以為常,有時還會自己擦桌子、泡茶喝。
“一兩稍麥半日茶”,是內蒙人專屬的chill模式,三五老友,幾兩燒賣,一壺磚茶,便能度過一上午的悠閒時光。
煎稍麥配磚茶,一份優雅的內蒙brunch/圖源:小紅書@莎莉鹽呢是SallyYan
開啟一整天的早餐尚且如此豪橫,更不必說午晚餐,直接能量拉滿:
烤全羊、冰煮羊、肚包肉、燻雞、羊雜湯、手把肉、豬肉燴酸菜……
要不怎麼說“內蒙,當之無愧是肉食愛好者心目中的耶路撒冷”。
就連小零食也都拉滿營養價值,奶嚼口、奶豆腐、奶皮子、酸奶條、烤乳酪……
聽名字就能感覺到那種淡奶香和奶香的香濃程度,直達你的上顎、口腔和鼻腔。
在這片水草豐茂的土地上,長胖5斤就和呼吸新鮮空氣一樣易如反掌。
如此高蛋白的飲食結構,“把一個氣血不足的打工人扔過去吃一天,可以連夜踢著正步回工位。
內蒙旅遊攻略的最後一句:請備好健胃消食片,每天睜眼就是乾肉。
當然,無論是草原、馬背還是牛羊肉,都不足以概括內蒙百分之一的魅力。
“藏著大半個中國”的內蒙,覆蓋草原、沙漠、森林、湖泊、火山、冰川,相容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讓49個民族的文化在此碰撞交融。
從這裡走出瞭如稍麥一般剛柔並濟的美食,也造就了當地人強悍剛健的體魄,養成了粗獷豪放的民族性格。
當我們隨機問一位內蒙朋友有關稍麥的問題時,對面瞬間開啟話匣子,並額外贈送了大量稍麥吃法,可見熱愛之深。
內蒙之地大物博難以窮盡,本人先暫立一個小目標:有生之年去內蒙把這裡的美食都吃一遍。
要知道,每個漂泊在外的呼市的孩子,都在想家時腦補過一句:此時此刻,我是說此時此刻——
“如果能吃上碗託釀皮焙子稍麥油條豆漿羊雜碎,我會是多麼燦爛的一個小孩。
至於其他人對羊肉稍麥怎麼看,或許誠如一位內蒙網友所說的——
無論你形容它是包子還是蒸餃,是羊肉餡還是糯米餡,其實都沒大所謂。
愛它的人始終會知道,歸鄉第一件事就是要吃一頓稍麥,才算開啟了回家的模式;
離家遠走的日子,也要想方設法帶一點稍麥皮,延續對家鄉的思念,這一點始終不會變。
這份厚愛,是因為它的美味,也因為那一份割捨不開的情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