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缺二”,俄烏會談成為“獨角戲”

全文2791,圖片6張,預計閱讀時間8分鐘。
文章首發於“有理兒有面”(youli-youmian),歡迎大家在朋友圈和微信群轉發。
公眾號及其他平臺轉載請在後臺留言。

當地時間5月15日,俄烏雙方將在土耳其舉行談判,旨在為持續已久的衝突尋求解決方案。
引人注目的是,談判還沒開始,俄羅斯總統普京與美國總統特朗普提前“退場”了。
這場原本被土耳其寄予厚望的和平斡旋,瞬間淪為“配角開會”。從一開始就蒙上了“形式大於實質”的陰影。
“三缺”,俄烏會談還有戲嗎?
俄烏衝突打了三年,談判桌上卻像“雞同鴨講”,一點進展都沒有。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此前隔空喊話普京前往土耳其出席會談,顯然這一期待落空。
克里姆林宮於5月14日公佈的談判代表團名單,徹底擊碎了澤連斯基“與普京面談”的幻想。代表團由總統助理梅津斯基領銜,成員涵蓋外交部、國防部及總參謀部高層,陣容堪稱“技術官僚天團”。
這一安排絕非偶然,而是普京精心設計的“有限參與”策略。

普京為什麼“退居幕後”?
普京的缺席,從俄羅斯的立場來看,或許有著多方面的考量。
從談判邏輯看,俄方始終將核心訴求錨定在“領土安全”與“戰略緩衝區”層面。普京早就表明克里米亞主權歸屬與頓巴斯地區“去軍事化”始終是俄方談判的“紅線”。
將最高領導人排除在直接對話之外,既能避免因領導人表態引發的國內輿論壓力,又能為談判團隊保留靈活斡旋空間。
更深層次的戰略考量在於,普京需平衡國內政治需求與戰場現實。俄羅斯國內民族主義情緒高漲,對“讓步”的容忍度極低。
2024年俄羅斯國家杜馬選舉中,主張強硬路線的“統一俄羅斯黨”獲得壓倒性勝利,普京若在談判中展現讓步姿態,恐將面臨政治風險。
同時,戰場態勢亦需高度關注:儘管俄軍控制了烏東四州大部分割槽域,但烏軍在西方軍援下持續發起反攻,頓涅茨克州阿夫傑耶夫卡方向的爭奪戰已進入膠著狀態。
在此背景下,普京選擇“退居幕後”,並提出“無條件談判”,實則是以退為進:既展現“和平意願”,又避免談判破裂造成被動,並能為後續軍事行動保留迴旋餘地。
此外,俄方主動提出談判,既能讓美國閉嘴,要的也不是對沖突臨時止血,而是想動大手術,一勞永逸地解決“安全憂慮”。
此次缺席,可以看作是普京避免直接與澤連斯基對峙的戰術選擇,也是向國際社會傳遞“俄羅斯主導談判程序”的強硬姿態。
特朗普為什麼“放鴿子”?
與此同時,特朗普的缺席同樣充滿算計。如今普京不參加,特朗普最終以“訪問阿聯酋”為由改派國務卿魯比奧參會。
從地緣政治視角看,特朗普政府將中東視為遏制伊朗、鞏固美元霸權的關鍵戰場。
特朗普在此時訪問中東,旨在透過軍售協議與能源合作,強化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
相比之下,俄烏衝突雖是國際熱點,但美國已透過持續軍援烏克蘭,將衝突轉化為消耗俄羅斯國力的“代理人戰爭”。在此背景下,特朗普親赴土耳其參與談判的“價效比”極低。
更深層的動機在於,作為頻繁要求俄烏進行談判的特朗普要規避談判失敗的政治風險。澤連斯基此前明確表示,只有普京到場,他才會參與會談。
若特朗普單方面赴會,極可能陷入“空手而歸”的尷尬境地,進而被國內反對派攻擊為“外交無能”。
例如,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民主黨曾多次抨擊特朗普“對俄軟弱”,指責其在任內未能有效遏制俄羅斯擴張。
在此背景下,特朗普選擇派遣國務卿魯比奧率團參會,既能維持美國在談判中的“存在感”,又能避免因談判破裂影響個人政治聲譽。
特朗普雖未到場,但透過國務卿魯比奧施壓,要求優先達成30天停火,否則將啟動對俄二級制裁
特朗普的缺席,表明美國既不願完全退出斡旋,又無意為烏克蘭“背書”,只想撈政治利益。這從其宣稱談判如有進展會前往土耳其就可見一斑。
澤連斯基上演“獨角戲”?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雖已抵達土耳其,但普京與特朗普的缺席,讓他“對等談判”的訴求淪為空談。
面對俄方代表團的軍方背景,澤連斯基若繼續堅持“不割地、不停火”的立場,恐難取得突破。
因為這場談判的主動權完全掌握在普京手裡。而美國支援的弱化,更讓烏克蘭在談判桌上失去重要籌碼。
美烏簽署的礦產協議被烏媒痛批“賤賣國家資源”,但澤連斯基別無選擇——戰爭消耗讓烏克蘭國庫見底,礦產開發權已成換取西方援助的“投名狀”。若談判破裂,烏克蘭恐將徹底淪為大國博弈的犧牲品。

說白了,烏克蘭的決定權雖然看似握在自己手裡,其實早就被美西方牽著鼻子走。

而澤連斯基對“普京親臨會談”的堅持,折射出烏克蘭在談判中的弱勢地位。
2022年衝突爆發以來,烏克蘭已喪失超20%的領土,國家經濟瀕臨崩潰。
根據世界銀行資料,2024年烏克蘭GDP萎縮至戰前水平的45%,通貨膨脹率高達30%。
在此背景下,澤連斯基將談判視為“止損”的唯一途徑,而普京的到場則被賦予了“象徵性勝利”的意義。
如果普京不前往土耳其,澤連斯基就會要求特朗普政府與歐洲一起對俄羅斯實施嚴厲制裁,加強對烏克蘭的援助。
但在普京看來,與澤連斯基面對面談判不僅沒必要,還會給對方不該有的政治資本。
澤連斯基的執念暴露了烏克蘭外交策略的深層矛盾。
俄烏談判就像兩頭牛頂著角,誰也不肯退一步。從會談議題來看,雙方分歧依舊尖銳。
俄方代表團中軍方背景濃厚,暗示談判重點將聚焦前線局勢,而非澤連斯基期待的“和平框架”。
烏方則試圖將談判包裝成“俄羅斯不願和平”的戲碼,藉此向西方索要更多軍事援助。這種“既要和平又要戰爭”的矛盾心態,將導致烏克蘭在談判中陷入兩難。
美方雖名義上擔任“調解人”,但特朗普政府內部對烏克蘭的“冒險”早有不滿,擔心被拖入更大沖突。美國國會內部對軍援烏克蘭的爭議日益加劇,共和黨保守派多次批評拜登政府“浪費納稅人金錢”。歐洲國家亦因能源危機與經濟壓力,對繼續援助烏克蘭態度消極。
西方國家的“口頭支援”與“實際行動”之間的巨大落差,使得烏克蘭在談判中缺乏實質性籌碼。
這場談判的背後,是俄羅斯、美國、歐洲與全球南方國家之間錯綜複雜的利益博弈。
俄羅斯透過“技術官僚談判”模式,試圖將衝突納入“可控範圍”。美國則透過“代理人戰爭”模式,持續消耗俄羅斯國力。
歐洲國家在“和平呼籲”與“安全焦慮”之間搖擺。全球南方國家則試圖在衝突中尋找機遇。
普京與特朗普的缺席,使得俄烏會談淪為“技術官僚的議程設定遊戲”。
俄方堅持現有控制區域的合法性,烏方要求恢復2014年邊界,美方則試圖透過礦產協議等經濟手段施壓烏克蘭讓步。這種結構性矛盾,使得談判或難以取得實質性突破。
更嚴峻的是,談判僵局可能加劇衝突升級風險。未來,俄烏衝突的走向仍將取決於戰場態勢與西方援助的持續性。

歸根結底,戰場得不到的,很難在談判桌上轉化成籌碼。這種惡性迴圈,將使和平前景更加渺茫。
普京的硬氣、特朗普的算計、澤連斯基的倔強,本身就是互不相容。眼下最可能的戲劇性場景是:5月15日伊斯坦布林會場裡,澤連斯基孤零零坐著,普京在莫斯科看直播,特朗普在中東忙著簽單子這場“三缺”的和談或可能變成一場外交行為藝術展,和平依舊撲朔迷離。
圖片源自網路
 關注公眾號:
有理兒有面
理   性|   揭   秘|   探   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