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
上方藍字
關注我們
伊斯坦布林的俄烏直接談判從一開始就有些混亂。到當地時間15日下午,澤連斯基飛到了伊斯坦布林,並批評普京派來的俄羅斯較低級別代表團是“裝飾性的”。特朗普則對記者說,“在我和普京會面之前,什麼都不會發生,懂嗎?”從特朗普的車軲轆話中可以看出,他挺想去伊斯坦布林並會見普京的,他說,“如果發生什麼事,如果合適,我會在週五去。”他指的顯然是普京也去,但目前沒有普京要去的任何跡象。
這次談判最開始是普京週日倡議的,有點像是他對歐洲“最後通牒”的外交戰術回應。同在週日早些時候,英法德波四國領導人與澤連斯基共同要求俄羅斯必須在週一,也就是12日全面停火,否則歐洲將發動對俄金融和能源領域的最新大規模製裁。而且他們聲稱,這得到了特朗普的支援。

普京沒有直接針鋒相對駁回停火,而是不予回應,同時迅速提出與烏克蘭15日在伊斯坦布林直接談判的倡議。他的這一步做得很高超,可以說對歐洲“最後通牒”做了成功瓦解,特朗普於當天宣佈支援俄烏直接談判。烏克蘭和歐洲都很不高興,他們在官樣表示“談判是好事”的同時都帶了忿忿不平的“但是”,但烏克蘭還是在俄羅斯拒絕停火的情況下接受了直接談判。
但是普京任命了俄總統助理梅津斯基擔任團長的代表團,梅津斯基是2022年3月俄烏直接談判的代表團團長。在俄羅斯看來,這是目前恰當的談判級別,也是烏克蘭必須接受的對話待遇。
當地時間14日,美國國務卿魯比奧抵達了伊斯坦布林,顯然與俄烏直接談判有關。
現在看來,俄烏時隔3年多首次舉行直接談判,雙方相互極不信任,會談的框架沒有提前搭好,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的協調力不夠,有點根據各方來人情況臨時搭臺的味道,因此談判取得全面停火這樣的突破幾乎不被大家抱希望。除非情況有變,普京和特朗普突然都來了,那會是突破可能性增加的訊號。
不過俄烏直接談判的話題已經主導了世界媒體的首頁,普京對走向停火的議程設定已在這個回合中佔了上風。

歐洲的脆弱和無力再一次顯露無遺。斯塔默、馬克龍、默茨以及圖斯克(波蘭總理)4個人上週日同時前往基輔,又坐在一起給特朗普打了電話,然後向俄羅斯發“最後通牒”式的停火要求,卻讓普京用直接談判的另一主張輕鬆化解。歐洲在美俄那裡越來越像一群跑龍套的。
那麼伊斯坦布林有的談嗎?老胡覺得我們看到眼前的一些混亂因素,它們使得談判的主線並不清楚。
首先,俄烏直接談判的兩個主體並非真正“對稱”,俄方完全能做得了自己的主,但是烏克蘭的立場和態度取決於他們與歐洲和美國的協調。別說,特朗普聲稱“他和普京見面之前什麼都不會發生”,還真有幾分屬於實情。
二是雙方有根本的目標差距,除了領土問題,俄羅斯的其他重大目標是要求烏克蘭“非軍事化”,也就是烏克蘭在戰後不再保持一支強大軍隊,要去武裝化,這與烏克蘭自身的國家願景南轅北轍。歐洲也非常支援烏克蘭戰後保持軍事上的強大。
還有就是,歐洲國家宣佈組建了“自願聯盟”,要在停戰後派軍隊進入烏克蘭維持和平,特朗普也對此表示支援。但因為歐洲國家都是北約成員,俄羅斯堅決抵制。

這幾大問題俄烏之間似乎“沒得談”,所以歐洲和烏克蘭廣泛懷疑“直接談判”是普京用來拖延時間的“花招”。而俄方拒絕在談好之前全面停火,其理由是防止烏克蘭借停火接收更多西方武器,在前線“深挖戰壕”。
但是不能因為上述嚴重分歧就斷言俄烏戰爭只能繼續打到底,直到一方“投降”。
現在美國急於實現特朗普促成俄烏迅速停戰的承諾,美國和澤連斯基不僅簽署了礦產協議,而且迫使澤連斯基做了實質放棄俄佔領土和接受不加入北約這兩個關鍵讓步。現在特朗普已經開始把施壓的方向逐漸轉到俄羅斯這一邊。
特朗普本人依然很給普京“留面子”,對俄羅斯說重話也很謹慎。但是美國其他官員以及國會對俄方的批評越來越多,“俄羅斯是下一步達成和平協議的障礙”正在成為特朗普團隊的“新共識”。換句話說,美俄的“蜜月”基本結束了。

▲美國國務卿魯比奧說,華盛頓對俄烏和平程序缺乏進展已感到不耐煩,特朗普願意考慮任何能夠促成公正持久和平的機制。(圖片來源:聯合早報)
接下來普京面臨重大選擇:或者也做一些重要讓步,保持與美恢復關係的勢頭;就此為止,拿到了一些烏東領土,與克里米亞建立了陸橋,但是接受烏克蘭事實上倒向西方,以此換取與西方重新修好。或者一不做二不休,咬住最初的目標不放鬆,打到底,並且為此面對特朗普可能翻臉的風險,並付出與歐洲進一步結仇的代價。他需要對俄羅斯軍事和經濟的韌性,對國內老百姓的支援擁有足夠把握。
準確說,這也是一個衝突各方都面臨選擇的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