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觀察者網 熊超然
當地時間5月11日,俄羅斯總統普京提議於5月15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林恢復俄烏直接談判。對此,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作出了回應。
當天晚些時候,澤連斯基在社交媒體X平臺發文稱,烏克蘭已準備好接受任何形式的談判,他本人也已準備好於5月15日在土耳其和普京見面。“我將於週四在土耳其等待普京(到來),”他寫道:“我希望這次俄羅斯人不要再找藉口了。”
路透社當天報道指出,目前還不清楚普京是否會親自前往土耳其,自2019年12月以來,普京和澤連斯基就再也未見過面,且雙方關係緊張。
報道稱,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公開要求澤連斯基立即接受普京發出的直接談判提議後,澤連斯基作出了這番“謹慎的回應”,同時也結束了早前“戲劇性的48小時”。此前,歐洲多國領導人聯合澤連斯基施壓俄方——自5月12日起實施30天停火,而普京卻“反將一軍”,提議舉行自2022年俄烏衝突爆發初期以來的首次俄烏直接談判。

當地時間5月11日晚間,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發表講話影片 X平臺
據塔斯社、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道,當地時間5月11日,普京在克里姆林宮舉行的新聞釋出會上,向烏克蘭方面提議於5月15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林恢復俄烏直接談判。普京說道,“我們建議基輔當局恢復2022年底中斷的談判,在不設任何先決條件的情況下恢復直接談判。”
普京表示,俄羅斯決心與烏克蘭進行嚴肅會談,重點是消除衝突根源。他說,俄羅斯希望透過談判實現烏克蘭問題的長期和平。普京還表示,不排除在與烏克蘭談判過程中達成新的停火協議的可能性。
在普京發出這一提議後,澤連斯基在X平臺發文回應稱,烏克蘭願意進行談判,但希望俄羅斯從5月12日開始停火。他表示,俄方關於恢復直接談判的建議是個積極的跡象,全世界對此期待已久。
“真正地結束戰爭的第一步是停火,”澤連斯基寫道,“我們期待俄羅斯能夠實施全面、持久且可靠的停火,從明天——5月12日開始。烏克蘭已準備好進行會面。”
路透社注意到,對於澤連斯基的這番表態,有權決定繼續提供或切斷美國對烏重要軍事援助的特朗普,採取了不同的立場。
“俄羅斯總統普京不想烏克蘭達成停火協議,而是希望週四在土耳其會晤,就結束這場‘血腥屠殺’的可能性進行談判。烏克蘭應該立即同意,至少他們能借此機會確定達成協議是否可行,如果無法達成,歐洲領導人和美國就能瞭解情況,並據此採取行動!”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這樣催促道。
此後,澤連斯基再度在X平臺發文稱:“我們期待從明天開始實現全面持久的停火,為外交奠定必要的基礎,延長殺戮毫無意義。週四我將在土耳其等待普京,就我個人而言,我希望這次俄羅斯人不會找藉口。”
隨後,澤連斯基再度在X平臺釋出了一則講話影片,並配文重申,他希望於5月15日在土耳其會見普京。“我們準備好談判,結束這場戰爭。星期四,土耳其,特朗普總統已表示支援,所有領導人都支援這一點。”而烏克蘭總統辦公室主任安德烈·葉爾馬克(Andriy Yermak)則在社交媒體“Telegram”上補充喊話道:“普京怎麼辦?他害怕嗎?我們將會看到。”
路透社稱,儘管普京在發出“俄烏直接談判”的提議時提到“沒有任何先決條件”,但俄羅斯總統助理尤里·烏沙科夫(Yuri Ushakov)對記者表示,任何談判都必須同時考慮2022年被廢置的和平協議草案框架和當前戰場態勢。這種表述意味著,俄方要求烏方接受永久中立地位以換取安全保障,並承認俄羅斯對烏克蘭大片領土的控制權。烏克蘭方面則表示,若接受2022年的草案條款無異於投降。

當地時間5月11日,俄羅斯總統普京發表講話 影片截圖
在俄烏衝突爆發後,俄烏雙方首次談判於2022年3月初在白俄羅斯舉行,但未取得顯著成果。2022年3月29日,又一輪談判在伊斯坦布林舉行,俄烏代表團曾就一項協議達成共識,但烏克蘭單方面中斷了此次談判程序。
據報道,此前,英國、法國、德國和波蘭四國領導人於當地時間5月10日抵達烏克蘭首都基輔,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舉行會談,希望以此展現西方國家之間的“團結”。這是英國首相斯塔默、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總理默茨和波蘭總理圖斯克首次共同訪問烏克蘭。斯塔默、馬克龍和默茨同乘一列火車抵達基輔,圖斯克單獨乘坐另一列火車抵達。
這四人於5月9日晚上在波蘭城市熱舒夫舉行會晤。四國領導人釋出的一份聯合宣告表示:“我們與美國一道呼籲俄羅斯同意全面、無條件的30天停火,為實現公正持久和平的談判創造空間。”
路透社還援引一位法國訊息人士的話稱,此次四國領導人與澤連斯基一同舉行的會談將討論美國和歐洲提出的“俄烏停火30天”的議題。這位訊息人士還表示,如果俄羅斯方面拒絕停火協議,美國和歐洲將會聯合起來對俄羅斯實施新的制裁措施,不過這一步工作的細節還沒有能完全確定。
而據塔斯社報道,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則稱,俄羅斯支援為期30天的停火,但停火計劃必須充分考慮到這場衝突中的“細微差別”。俄羅斯方面此前也多次表示過,建立監督和維護停火的機制是實現長期停火的先決條件。
來源|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