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坡路的中年人,得學會如何“再就業”

幾乎所有從事高技能型職業的人,在30多歲到50多歲之間的某個時間點, 都會開始步入職業下行通道。更糟糕的是,一個人在事業巔峰期所取得的成就越高,在下行期的表現往往越差。
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的本傑明·瓊斯教授投入數年時間,研究科學家們何時最有可能完成獲獎的科學發現和重要發明。研究發現,在20多歲至30多歲這個時間段,科學家做出重大發現的可能性穩步增長,而在40-60多歲,可能性則急劇下降。其他知識領域也遵循同樣的基本模式。作家步入事業下行通道的時間是40~55歲。金融專業人士做出最好業績的時段是36~46歲。醫生往往在30多歲時達到職業巔峰。
企業家群體也是有趣的例子。科技公司創始人往往在20多歲就能獲得巨大的名氣和財富,從30歲開始,他們逐漸失去創造力。《哈佛商業評論》報道稱,獲得10億美元及以上風險投資的企業創始人的年齡, 往往集中於20~34歲,高於這個年齡段的創業者少之又少。也有學者不同意這一發現,他們聲稱,實際上增長最快的初創企業的創始人平均年齡是45歲。但他們的共識是:人到中年, 創業能力會急劇下降。即使按照最樂觀的估計,也只有大約5%的創始人超過60歲。
你會在什麼時候走下坡路?
何時步入職業下行期是可以預測的,一位學者建了一個非常精確的模型,來預測特定職業的下行時間。迪安·基思·西蒙頓是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心理學教授, 他研究了創造性職業的職業下行模式, 並建模預測普通人職業技能的變化。
一般來說,創造性職業的事業巔峰發生在從業20年左右,據此,人們通常在35~50歲步入職業下行期。
生命有周期。人生由絢爛歸於平淡,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步入職業下行期並不全是壞訊息。實際上,在人生下半場,如果順勢而為,藉助某些特別的方法, 我們會自然而然地變得更明智、 更成熟。
1971年,卡特爾出版了《能力: 結構、成長和行動》一書。在書中,他假定人類擁有兩種型別的智力,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 它們的表現各有不同。第一種是流體智力(fluid intelligence),卡特爾將其定義為推理、靈活思考以及解決新問題的認知能力。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先天智力,閱讀能力、數學能力都與它有關。卡特爾觀察發現,人的流體智力到30多歲、40多歲時就開始迅速衰退。
但除了流體智力,我們還擁有晶體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它指以習得的經驗為基礎的認知能力。晶體智力依賴於日積月累的知識,從40歲到50歲再到60歲, 它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卡特爾是這麼描述這兩種智力的:“流體智力, 是指為解決抽象問題的去語境化能力; 而晶體智力, 是指一個人在生活中透過文化適應和學習所獲得的知識。”換句話說,年輕時,你擁有老天爺賞賜的智慧;年老時,你擁有後天習得的智慧。年輕時,你可以創造並生成許多事實;年老時,你能理解事實的意義並將其付諸實踐。
如果你的職業完全依賴於流體智力,你確實很早就會達到職業巔峰,然後開始步入職業下行通道。但是,如果你的職業需要的是晶體智力,或者你成功實現了轉型,轉而從事需要晶體智力的職業,那麼,你的職業巔峰會來得晚一些, 你的職業下行現象也會來得晚一些。
度過中年危機的四條建議
在20世紀60年代早期,精神病學家埃利奧特·傑奎斯創造了“中年危機” 這個詞。誠然,中年轉型令人痛苦、恐懼,這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不過有一些經驗可以幫助你更好的度過轉型期:
經驗一:識別你的棉花糖
1972年,斯坦福大學社會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用一袋棉花糖對學齡前兒童進行了一項心理學實驗。他給孩子分發棉花糖,接著他離開房間15分鐘。這時, 孩子們可以選擇吃掉棉花糖。但15分鐘內沒有吃棉花糖的孩子,還會得到第二個棉花糖。
米歇爾對這些孩子進行了跟蹤調查,發現那些能夠延遲滿足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獲得了更大的成功,他們比那些吃了棉花糖的孩子更健康、 更幸福、 賺得更多、 學業成績也更好。那麼,在事業重啟的時刻,你的問題是:下一個棉花糖到底是什麼?當你開始做出新的犧牲時,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嗎?
經驗二:你所做的工作總會有回報
人們在職業生涯中犯的最大錯誤之一就是,把工作幾乎當作達到目的的手段。但無論目的是金錢、權力,還是聲望,把工作工具化都會讓人不幸福。如果職業只是一種達到目的的手段,即使得到了回報,你也不會滿意,因為你已經在尋找下一個回報了。轉型不會每天都給你帶來幸福感和成就感。有時候你依然會意難平。但是,一旦你將成就自身和服務他人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餘下的職業生涯本身就是最好的回報。
經驗三:盡你所能做最有趣的事
這些年,我參加過很多次畢業典禮,我發現畢業演講有兩種基本型別。第一種是 “去尋找你的目標”。第二種是“找一份喜愛的工作,對你來說,生命中每一天的工作都將是享受”。哪種建議更好?
一群德國和美國學者試圖回答這個問題。他們設計了“工作激情追求問卷”,比較了以享受工作為主要目標的人和以尋找工作意義為主要目標的人的工作滿意度。透過分析1357份樣本,研究人員發現,享受型員工對工作的熱情較低,跳槽的頻率也高於尋找意義型員工。
這個例子與兩種幸福的古老爭論有關,學者們將這兩種幸福分別稱為享樂幸福和心盛幸福。享樂幸福是指感覺良好,心盛幸福是指充滿目標的生活。事實上, 兩者我們都需要。只有享樂幸福,沒有心盛幸福,享樂幸福會淪為空虛的享樂; 只有心盛幸福,沒有享樂幸福,心盛幸福會變得枯燥乏味。
在尋找職業棉花糖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找一份既快樂又有意義的工作。快樂和意義之間的聯結是有趣。許多神經科學家都認為,有趣是一種由大腦邊緣系統處理的重要積極情緒。你真正感興趣的事情應該是既令你快樂又有意義的,唯有如此,你才能保持興趣。因此,“對我來說,這份工作很有趣嗎?”是一塊有用的試金石,可以用它來檢驗一項新活動是不是你的新棉花糖。
經驗四:轉型不一定會一步到位
我們生活在一個崇拜成功的文化中,我們中的許多人都是成功成癮者。20多歲的科技初創企業創始人積累了大量財富,這些創始人都帶有某種神話色彩。不管是真的還是假的,人們常常認為企業家對事業擁有持久的激情,他們願意為之付出任何個人代價。他們所取得的巨大世俗回報也被描繪成終極棉花糖。但是, 這個模型並沒有說明有多少最幸福、最滿意的人活了下來,並穩步發展。
南加州大學的學者研究了職業模式,並將其分為四大類。第一種是線性職業, 它穩定向上,一步一個臺階, 拾級而上。“企業晉升制度”是一個非常線性的概念。第二種是穩定職業,指堅守一份工作以及在專業技能上不斷提升。第三種是短期職業,指從業者為了尋找新的挑戰,不斷跳槽,甚至轉行。最後一類是螺旋形職業,它更像是一系列的迷你型職業, 從業者在一種職業上深耕成長,然後再轉到另一種新的職業, 他們不僅僅追求新鮮感, 還以之前的迷你職業技能為基礎來找新工作。
那麼,哪一種職業模式最好?在早年職業生涯中,你可能擁有一份超級線性的職業,這沒關係。但最可能的情況是,當現在的你轉到第二條成功曲線時,螺旋形職業模式更適合你。這意味著,你需要多想想現在的你真正想要什麼,少想想過去的你想要的是什麼。降低對金錢報酬的期望,不必太擔心這會讓別人覺得你的威望下降。
中年轉型,你無法確定等待你的是純粹的幸福,還是痛苦,或者,最有可能的是兩者兼而有之。但你知道該怎麼做。
亞瑟·C·布魯克斯 | 文
亞瑟·C·布魯克斯是哈佛肯尼迪學院即哈佛商學院公共領導力實踐教授,主講幸福和領導力課程
《中年覺醒》
亞瑟·C·布魯克斯 | 著

推薦閱讀
《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 聯絡方式
投稿、廣告、內容和商務合作
↓點選閱讀原文進入哈評中文網,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