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華人高管們,正在全面開打

矽谷華人高管崛起。
01
英特爾最新“救火隊長”,到底什麼來頭?
2025年3月18日,65歲的美籍華人陳立武將正式出任英特爾CEO。
這位半導體行業的“跨界傳奇”,肩負著帶領這家深陷虧損、市值縮水超50%的晶片巨頭重回巔峰的重任。
訊息公佈後,英特爾股價盤後直接飆漲12%,市場對這位“救火隊長”寄予厚望。他的上任,不僅標誌著美國四大半導體企業(英特爾、英偉達、AMD、博通)首次全由華人掌舵,更折射出全球晶片產業格局的深刻變遷。

陳立武的職業生涯堪稱一個跨界傳奇。1959年出生在馬來西亞的一個華人家庭,隨後在新加坡長大。他畢業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物理學專業,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獲得核工程碩士學位,並在舊金山大學完成了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的學習。
和很多一路開掛的大佬一樣。1987年,28歲的陳立武在舊金山創立華登國際,初期管理資金僅 300 萬美元,專注於早期技術投資,直接投出了中芯國際、兆易創新、美團、大疆等120餘家半導體及科技企業,管理資本超30億美元,這也讓他一戰成名,被譽為“晶片創投教父”。

除了投資眼光夠毒辣之外,他的戰略眼光在多次危機中得以驗證。比如陳立武曾在 2009 年—2021 年擔任電子設計自動化(EDA)企業 Cadence Design Systems 的執行長,任職期間公司收入翻倍,營業利潤率提高,股價上漲超過3,200%。此外他還曾擔任施耐德電氣和 Credo Technology Group 董事會成員。
這位華人CEO,跟中國的緣分也並不淺。
很多人不知道,他還被稱為“最懂中國半導體市場的英特爾CEO”。很早就押注中國半導體。1993年進入中國市場,投資中芯國際並擔任創始股東及董事足足18年,推動其成為首家“A+H”紅籌企業。
此外,華潤微、中微公司、盛美上海、芯原股份、兆易創新、格科微、晶晨股份等一眾知名的科創板半導體上市公司,也都是華登國際當初的投資專案。

陳立武曾表示,在半導體創業和科技投資異常火爆的中國市場,需要全面清醒的認知和洞見,更需要穿越週期的全球視野。投資的真諦是大道至簡,要堅定選擇與志同者同行,而時間就是最好的朋友,會帶來最美好和最慷慨的饋贈。
無論從他過去的投資、工作履歷,還是他的對外言論,足以看出這個人有戰略頭腦,也足夠有眼光和格局。這也是英特爾為何向他丟擲橄欖枝的原因。
02
英特爾風光不再,陳立武的三大挑戰
只不過,陳立武接棒下如今的英特爾,非彼時的英特爾。
英特爾2024年淨虧損達188億美元,市值蒸發超1500億美元,被踢出道瓊斯指數。同時,英特爾負面訊息不斷:虧損、賣廠、裁員、出售子公司。更戲劇性的是,英特爾原CEO帕特·基辛格突然被“退休”。
可以說,英特爾迎來了其成立50多年來最艱難的時刻,這也讓華人CEO陳立武面臨的挑戰堪比“地獄難度”,甚至是一團亂攤子:
一方面,是晶圓廠困局,面臨激進擴張帶來的資金鍊危機。英特爾前CEO帕特·基辛格力推的“IDM 2.0”戰略,將35%營收投入晶圓廠建設,但代工業務未達預期,導致現金流枯竭。目前英特爾晶圓廠裝置賬面價值達1080億美元,而臺積電提議聯合英偉達、AMD等成立合資企業接管其代工部門,爭議焦點在於英特爾18A製程(等效1.8nm)是否優於臺積電2nm工藝。

雪上加霜的是,AI晶片市場也在失守。英偉達佔據AI訓練晶片市場85%份額,英特爾Gaudi加速卡市佔率並不高。
如今,這個巨人也無可避免的遭遇組織臃腫與文化重塑等問題。2024年裁員1.5萬人後,英特爾仍面臨機構冗餘、創新遲緩等瓶頸。陳立武在全員信中也毫不掩飾“恢復世界一流產品公司的地位”,要求團隊“從過去的錯誤中吸取教訓、利用挫折來堅定我們的決心。”
但不得不說,陳立武的複合型背景為其提供了獨特破局思路。
代工業務上可以平衡自主性與外部合作,保留18A製程研發,畢竟有機構評估其效能優於臺積電N2,同時探索與臺積電的合資模式,既緩解資金壓力又獲取外部訂單,透過“客戶共研模式”提升工具適配性,這一經驗或可用於代工服務。
其次,還要繫結巨頭與區域深耕。強化與微軟、蘋果等大客戶的定製化合作。利用陳立武的華登國際資源,開拓東南亞產能等,他在中芯國際的長期投資經驗,也有助於英特爾在中國市場尋求新的增長點。

資本運作與生態構建一直是陳立武比較擅長的領域,如今面對英特爾,如果能夠透過回購、分紅穩定投資者信心,或者其風投背景還可聯動AI初創企業,彌補生態短板。或許也能挽回一些英特爾在資本市場的頹勢。畢竟它的市盈率已經遠遠低於行業均值。
03
矽谷權力變遷與華人時代
陳立武的上任延續了矽谷華人高管崛起的趨勢。
過去,印度裔高管曾因“講故事能力”受青睞,但近年因業績問題遭質疑,典型就是推特裁員潮。與之形成明顯對比的是,華人高管“少說多做”的風格,在務實的技術攻堅中更顯價值。
隨著陳立武正式接任英特爾CEO,美國四大半導體巨頭(英特爾、英偉達、AMD、博通)首次全部由華人掌舵。這一標誌性事件不僅是個人職業的巔峰,更折射出全球科技產業權力格局的深刻變遷:意味著矽谷核心圈層迎來“華人時代” 。
四大巨頭掌控全球晶片設計、製造、AI算力等核心領域,如今黃仁勳(中國臺灣)、蘇姿豐(中國臺灣)、陳福陽(馬來西亞)、陳立武(馬來西亞)等雖背景各異,但均兼具東方教育根基與西方創新視野,相比一般的本土高管更具備獨特的跨文化領導力。
很多人說,華人高管的群體性“上位”,有不小的優勢。
他們有個共同點是頂尖理工科背景:92%的華人CEO擁有MIT、斯坦福等頂尖院校的工程學位。比如陳立武的MIT核工程碩士、蘇姿豐的MIT博士。
這樣的教育制度下,他們往往是東西方思維融合,早年接受亞洲基礎教育如臺灣、新加坡,後赴美深造,形成“系統性思維+創新迭代”的文化通吃能力。
同時在管理風格上,與印度裔CEO強調“多元文化”不同,華人高管也以“技術本位+強執行力”著稱。在去官僚化改革上,陳立武上任後計劃裁減英特爾中層,有望打破決策僵化。
但不得不說,如今擺在陳立武面前的依然是不小的難關。
首先是英特爾的野心並不小。技術話語權爭奪上,英特爾計劃2026年量產1.4nm晶片,直接挑戰臺積電,想要實現的難度可想而知。
而且,水土不服的管理問題也不容忽視。儘管掌舵頂級企業,但華人高管在董事會話語權仍弱於白人同行,戰略決策常受資本掣肘。早有黃仁勳的“鐵腕管理”在歐美團隊引發爭議,如何在多元文化中平衡效率與包容性仍是難題。
總之,陳立武的任命,是英特爾背水一戰的縮影。想翻盤不僅需要技術突破如14A晶片量產、百億美元級資金調配運作,更需重塑一家50多歲企業的創新基因。正如他在全員信中寫道:“挑戰激勵我解決問題,我們有贏得勝利的能力。”
這場戰役的結局,將深刻影響全球半導體格局。若成功,英特爾或重現“IDM時刻”輝煌;若失敗,代工業務剝離與分拆重組恐難避免。無論結果如何,這位從核工程天才轉型的華人領袖,已站在了晶片戰爭的風暴中心。
點選推薦」,錦鯉附身!
– END –
投稿及內容合作|[email protected]
廣告及商務合作|[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