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驅動》:穿越從普通到卓越的分水嶺

文 | 有書君 · 主播 | 安東尼

親愛的書友們,大家好,我是安東尼。
今天,我們繼續來共讀《認知驅動》這本書。
上一節,我們主要介紹了一些快速進步的方法。
那麼,在這一節中,我們來看看如何從普遍變得卓越?
學習的最高技巧:深度+速度
當我們確立好目標,克服種種心理障礙,開始了追求目標的行動後,擺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那個至關重要的終極問題了,也就是:
我們應該如何做,才能在追求目標的道路上增強競爭力,從芸芸眾生中脫穎而出,實現從平凡到卓越的蛻變呢?
平凡和卓越之間究竟橫亙著什麼樣的障礙呢?
對此,本書的作者周嶺指出,普通和卓越之間的分水嶺不是別的,核心在於“熟練”兩個字。
熟練的第一個含義,在於“深度”。
拿學習來說,不會學習的人往往是泛泛而學,學得既不深入又不紮實,基礎階段便漏洞百出、理解模糊、似懂非懂,等到後面拔高的時候,由於根基不穩,難以跟上節奏,最終陷入越學越迷茫的境地。
反觀那些會學習的人,他們的學習方法看似笨拙,其實非常穩定。
他們不貪多求快,而是步步為營、點滴積累,對每一個知識點都力求深入理解。
儘管初期的學習過程可能頗為吃力,但由於基礎打得牢,他們在後續的學習中更容易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反而愈發遊刃有餘。
曾國藩小時候並不聰明,甚至被人嘲笑為“愚蠢之輩”。
據說,他念一篇很短的文章都要念上幾十遍才能背熟。
曾國藩在家讀書時,父親要求他,不讀懂上一句,不讀下一句;不讀完這本書,不摸下一本書。
正是憑藉這種紮實的學習方法,曾國藩最終成長為一代儒學大師。
此外,周嶺還舉了韓國外交員張同完的例子。
張同完初中時英語成績倒數,但他透過深度練習的方法,在1年內就達到了口譯水準,之後又以同樣的方法自學了法語、日語和漢語,可以同步口譯四國語言。
實際上,張同完的學習方法也不復雜,那就是:看一部美劇,但是要看100遍。
張同完看美劇會盡可能弄清楚每一句臺詞的意思,隨即馬上跟讀模仿,針對不熟練的片段進行高強度重複練習,保證語氣、語速、語調等儘可能與劇中一樣。
透過100遍的不斷重複,最終將劇中的情景對話強化為“肌肉記憶”,直到無需思考便能流利、準確地輸出地道外語。
曾國藩和張同完都不是資質卓越的人,但是事實證明,資質普通的人只要用對方法,堅持深度練習,勤勉不輟,同樣也能成就卓越。
熟練的另一個維度,在於“速度”。
掌握一項知識和技能後,絕不意味著萬事大吉,我們還需要加強訓練,因為對知識和技能的運用頻率、速度也是能力的一部分。
這就像一位鋼琴練習者,即使他會彈奏幾十種曲目,但是每個曲子都彈得磕磕巴巴、斷斷續續,那麼人們也不會認為他是一位鋼琴高手。
相反,如果一個人只會彈奏一兩首曲子,但卻彈得非常流暢、嫻熟,甚至閉著眼睛也能彈,那麼觀眾一定會為他鼓掌和喝彩。
所以,如果我們想要從普通抵達卓越,學習的深度和速度二者缺一不可。

大環境順勢而為,小環境主動掌控
如果說學習深度和速度是我們邁向卓越的基礎,那麼環境則是我們實現卓越的最深層的秘密。
周嶺認為,環境比個人努力更重要。
一個好的環境會讓我們不自覺地產生變好的念頭並願意去努力,還能放大這份努力的效果,這就是“近朱者赤”的道理。
反之,置身於一個不好的環境,我們往往難以超越環境的限制,在無意識層面傾向於保持與環境相適應的狀態,從而陷入“近墨者黑”的困境。
那麼為什麼環境能有如此大的影響力呢?
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存在映象神經元,它會讓我們不自覺地模仿環境。
環境的影響本質是潛意識的力量。
這比任何形式的自我激勵都要強大。
因為在特定環境中,我們的感官全方位接收著來自視覺、聽覺、嗅覺乃至味覺等多維度的資訊。
個人的自我鞭策,雖然重要,但是僅限於思想層面的單一維度,且很難調動潛意識與自己一起行動。
這就是為什麼環境的力量如此巨大的原因。
既然環境如此重要,我們應該如何改善自身所處的環境呢?
對此,我們可以從大環境、資訊環境和貼身環境這三個方面入手。
針對難以改變的大環境,我們最好的策略就是換一個更好的環境,當然換環境成本是很高的,我們很難快速擺脫現狀。
但是“不能快速擺脫”不代表“不能擺脫”,只要我們懷揣改變的決心,立足長遠,早做準備,利用每個可能的機會主動改變,慢慢移向有利位置,我們就能早日去往理想的環境。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儘可能精簡生活,遠離瑣碎雜事與無意義的社交應酬,將節省下的寶貴時間與精力投入到自我提升之中,為未來的環境躍遷積蓄力量。
除了大環境,資訊環境也不能忽視。
現代社會資訊爆炸,海量的資訊增加知識篩選的難度,還讓我們深陷即時資訊和膚淺資訊的“資訊繭房”,而智慧手機總是頻繁打斷我們的努力時光,侵蝕著我們的寶貴時間。
如果處理不好資訊環境的挑戰,我們將難以保持注意力的集中,更無從談起高效與深入的努力。
此外,貼身環境的影響也很大,簡潔有序的環境能夠提升我們的注意力,雜亂無序的環境則會分散我們的注意力。
環境空間的大小也會影響我們,狹小的空間,我們的思維往往容易受限,空曠的環境則更容易激發我們的想象力。
那麼,針對資訊環境和貼身環境,我們可以採取的策略是:自主掌控。
比如,我們可以取消無用的訂閱、解除安裝多餘的軟體,將手機調至靜音或者關機,保證資訊環境安靜純淨。
我們也可以精心佈置生活空間,多去空曠的環境活動、鍛鍊,確保貼身環境整潔有序。
總之,努力和環境都不可或缺,我們要善於改造環境、借勢環境、利用環境讓環境成為我們前進道路上的助力,這才是更具眼光的成事之法。
多維度感官實踐,用潛意識學習
前面我們提到,環境影響的奧秘深藏於“維度”之中,即多維度資訊的綜合輸入。
而這啟示著我們:多維度感官實踐的價值遠超單一維度的學習。
也就是說:真正的學習絕不僅僅是思維這一個維度,它包含著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等多維度的感知。
我們知道,社會中有很多成功人士,他們的學歷其實並不高。
但是他們並不是不學習,而是這些人的學習方式超越了單純閱讀的範疇。
他們讀書雖少,但閱歷豐富,他們親眼目睹過應對複雜局勢的智慧,親耳聆聽過高情商的對話,親身感受著成功背後的艱辛與挑戰……
所以,即使他們沒有高學歷,但是依舊能夠取得成功。
而這種學習方式之所以比單純的讀書更有效,原因就在於多維度感知所承載的資訊量遠超我們的想象。
僅眼睛每秒向大腦傳遞的資訊量就高達約1000萬字節;而其他感官,包括觸覺、聽覺、嗅覺、味覺,每秒合計向大腦傳遞的資訊量也達到了約100萬字節。
那麼,面對如此海量的資訊輸入,人的意識處理能力就顯得捉襟見肘,只能由潛意識來掌控和支配。
因此,高效的潛意識也被調動起來了。
相比之下,單純的閱讀就較為侷限。
因為閱讀只是調動了思維這個單一的維度,如果沒有具體的實踐,沒有讓其他感官維度都參與進來,這些知識和道理便難以真正轉化為實際應用的能力。
這就是我們常批判的“理論脫離實際”現象。
從這個角度來看,在優秀的環境中生活,與傑出的人交往以及親身實踐,是一種極為高效的學習方式,遠勝於單一維度的學習體驗。
即使僅就閱讀這件事來說,也是一樣的道理。
比如背單詞,如果我們只在那裡拿著單詞書看著背,效果一定比不上,一邊用眼睛看著,一邊嘴裡默唸,同時不停地用筆書寫的效果。
這也是多維度感官作用的優勢。
技能的培養也是如此。
真正的高手都是善於調動潛意識這一維度的人。
籃球巨星喬丹在練習罰籃時,總是先睜眼投籃,然後閉眼重複一遍。
睜眼練習時,是用意識練習,而閉眼練習,關閉了意識,強迫自己在潛意識維度進行練習。
當然,這並不是否定閱讀的價值。
在難以改變環境或缺乏與高人直接交流的機會時,閱讀能夠最大限度地幫助我們擺脫現實環境的限制,讓我們有機會接觸更廣闊的世界。
另外,經驗雖然寶貴,卻也難免受限於個人經歷與環境。
而閱讀則能帶著我們穿梭不同的時空,遇見各種人物與思想,見識多樣的環境與場景,從而彌補現實經驗的不足。
因此,將持續的閱讀和學習與多維度感官的實踐相結合,並學會利用好環境,才是通往卓越之路的最佳途徑。

從懵懂中覺醒
好,到這裡,《認知驅動》這本書我們就介紹的差不多了。
透過前面的共讀學習,我們可以將書中的主要內容概括為以下四點:
第一,目標覺醒是最頂級的覺醒,創造是最頂級的精神生活,目標指引著我們前進的方向。
第二,一個好的目標應具備價值性、利他性、可複製性,最好還能“跨界”。
第三,做成一件事的“心法”,包括清晰長遠的認知、積極的身份建設、好好說話、善用感性的力量、克服負面偏好、走出二元對立,降低期待等。
第四,做成一件事的“技法”,包括在舒適區邊緣拓展、寫下來、假設、深度練習、借力環境、多維度感官實踐等。
那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認知驅動》的主旨,我們或許可以用這樣一句話,那就是:
“以認知驅動,讓我們的人生實現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飛躍”。
其中,必然王國,是指當我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還沒有形成真正的認識時,不能自覺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的狀態。
自由王國,則是指當我們認識清楚了客觀事物及其規律,並自覺依照這一認識來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的狀態。
而《認知驅動》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刻揭示了我們的認知規律、情緒規律、行為規律。
讓我們在把握了這些客觀規律後,能夠從懵懂的狀態中“醒悟”過來,使我們得以掌握生命的主動權,實現從被動適應到主動創造的蛻變,真正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
好,講到這,《認知驅動》這本書的共讀就全部結束了。
每本書都是一場值得期待的旅程。
我是安東尼,期待在下一本書中與你相遇,再見!
有書VIP會員
現已全煥新升級
敬請登入書APP,探索更多詳情
10000本電子書免費看
加入有書VIP會員
率先一步為終身成長者
開啟人生向好的齒輪

 點選“閱讀原文”檢視詳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