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跨70年,追蹤268位哈佛學生,他發現命運的分水嶺原來是…

本文來源於公眾號:閱讀第一
(ID:Readfirst)
“我以前很欽佩那些擁有‘硬技能’——比如敏銳的分析能力、強大的資料處理能力——的同事,後來我意識到,這些技能並不足以使人取得成功,擁有情商同樣重要。”
上面這段話出自哈佛大學新生院院長托馬斯·A·丁曼。
同齡人影響同齡人。在他看來,哈佛學生能夠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獲得個人成就感,比在職場晉升,更有積極的影響。
01
一項針對哈佛268位學生的長期追蹤
這是有科學依據的。
1938年,美國哈佛大學學生健康中心阿利·博克教授曾經做過一項研究。
他找來268名白人男性哈佛學生作為他的研究物件,並對這些實驗物件進行從上大學開始,到進入婚姻,再到退休,直至生命的盡頭70餘年的追蹤。
他企圖探究:都已經是能夠入學哈佛的白人男性學生,證明這些學生在智商、家庭背景上應該差異不大。
圖源:Pixabay
但是,到底是什麼因素導致這些相似背景的學生走向不同的人生路徑?怎樣才能擁有既成功又快樂的人生?
70餘年裡,這些人經歷了畢業、結婚,還經歷了“二戰”。
每隔幾年,博克教授就會追蹤一次這些參與者的健康程度、幸福值以及人際關係情況。
研究初期,博克教授曾根據研究物件的財富、智力、體力對他們的未來進行預測。
研究物件進入耄耋之年後,這項研究的第三任負責人喬治·韋蘭特終於有了觀察這些被研究物件,即268位哈佛白人男性完整一生的機會。
圖源:Pixabay
他研究了這些人從開始上大學到去世這幾十年間的記錄,驚訝地發現,根據研究物件的財富、智力、體力這些因素進行預測的準確性比拋硬幣高不了多少。
這些學生中的很多人並沒有按照最初的預期發展,而是走上了相反的道路:英年早逝、離婚、酗酒……
只有四位研究物件競選國會議員,其中一位約翰·肯尼迪成為美國總統。
02
人際關係比其他一切因素都重要
於是韋蘭特繼續研究:是什麼原因讓這些起點相似的年輕人走向不同的命運?哪些因素會帶來長壽、幸福和事業上的成功?
“長壽快樂的秘訣在於建立豐富的社交網路,而不僅僅是擁有高智商或優越的家庭背景。”
經過十年的深入研究,看過268位哈佛學生不同人生軌跡後,韋蘭特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人際關係比其他一切因素都更重要,人際關係越廣泛的人越健康、幸福,也活得更久。
圖源:Pixabay
這項研究中的兩位參與者奧利弗·霍姆斯和阿爾傑農·揚就是典型的例子。
第一次見到霍姆斯,博克教授就產生一種直覺:這個孩子將來一定能成大事。
霍姆斯在一個充滿愛的家庭里長大,從小就學習各種音樂課程,有很好的家庭教師,父母也對他寵愛有加。他媽媽接受採訪的時候,這樣評價兒子:“他合作能力強,很有同情心,而且特別幽默。”
霍姆斯上大學的時候,身材高大、長相帥氣,是辯論隊裡的風雲人物。他有一群要好的朋友、一個溫馨的家,還有一個看起來非常光明的未來。
阿爾傑農·揚,也是一位同樣優秀的學生。
揚和霍姆斯一樣,出生於一個富裕家庭,他媽媽回憶說:“兩歲的時候,揚就已經表現得像個大人。”
在所有268名參與研究的哈佛學生中,揚在智力和心理健康評估中都獲得了最高分。
博克教授標記出了那些他認為將來能取得巨大成功的學生。起初,他堅信霍姆斯和揚都將一帆風順。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兩個昔日的才子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霍姆斯進入法學院,畢業後結婚,搬到了離父母更近的地方。他在法律界取得了顯赫的成就,最終成為馬薩諸塞州的一名法官,在閒暇時還指導年輕律師,一直忙碌到老年。在事業的巔峰期,他對全州的法律體系進行了改革。
圖源:Pixabay
揚的命運則完全不同。
他的未來本應是一片坦途,但上了大學之後,他和大家越來越疏遠。大三那年,他的父親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失業了。
為了照顧家人,他不得不從哈佛退學,去工廠工作。研究團隊對他的未來感到憂心,因為退學是一個很沉重的決定。但他們還是相信,這個年輕人遲早會重返校園。
最終,揚的父親走出了抑鬱的陰霾,找到了新工作,但揚卻變了很多。他從一個陽光男孩變成孤僻的人。
幾十年間,他生活的圈子越來越小。49歲時,他生活的重心變成了養寵物。51歲時,他最好的朋友去世,之後他再也沒有建立過同樣深厚的友誼。揚在66歲時去世。
在研究團隊劃分的十級人生成就中,揚的最終成就是零級。
霍姆斯最令人羨慕的並非職場成就,而是他的人際關係。
85 歲高齡時,他依然給愛妻寫情詩,而她也會為他畫像。提到密友,他能立刻列出六個人的名單。
直到暮年,他仍風趣不減。談到前列腺問題時,他能開玩笑說:“我的醫生都欽佩它能長這麼大。”
03
掌握比獲得高學分更重要的技能
“現在的大學生與70年前參與博克教授研究的學生們本質上並沒有什麼不同。”
唐文理(Stephen Turban)是哈佛大學的畢業生。同時擔任哈佛校友會董事會執行委員會成員、教育科技公司Lumiere Education的聯合創始人兼CEO一職。
就讀哈佛的經歷下來,他發現:哈佛大學的很多學生在學術生涯中表現出色,是真正的學霸,但當涉及人際關係領域時,往往一頭霧水。
圖源:Pixabay
“我們瞭解線性代數、會寫學術論文,甚至能直接閱讀外國文學,可是對於如何過上成功和幸福的生活,我們知之甚少。”
不僅學界如此,業界也有相似的感受。
谷歌對所招聘員工表現進行分析後發現,大學畢業兩年後,曾經的高GPA學生與當下的優秀員工之間就沒有直接的關係了。大學時的成績也許能預示一個人工作前兩年的表現,但對他接下來的職業生涯毫無影響。
圖源:Pixabay
畢業後,先進入麥肯錫,後自己創業成為教育從業者的唐文理,更是從行業的角度發現,不僅是大學如此,整個K-12教育體系在培養學生的社交技能方面都是欠缺的。
高中辯論賽上,大家都仰望著臺上的明星辯手,卻沒人關注坐在下面的聽眾;申請大學時,學生得吹噓自己的個人成就,寫幫助他人的事蹟沒什麼作用。
此外,學校過分追求排名,過分強調分數,這種有意無意引入的競爭機制,讓學生更無從也無暇去有效處理人際關係。
“格蘭特教授的研究發現是有普遍性的。”
無論針對的是公立大學的第一代大學生還是非裔美國學生,該研究都發現,人際關係對情感狀況、健康水平乃至學術造詣都有深遠影響。
圖源:Pixabay
在《零社交壓力》一書,唐文理針對性地提出了“人際關係GPA”的概念。
並針對維繫人際關係,他提出五種核心技能,幫助學生更好地處理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01 主動出擊
開啟關係:主動搭訕,一起吃飯,吸引他人,組織活動;
維繫關係:當衝突發生時,要做邁出第一步的那個人;選對時機,主動開口,說出藏在心裡的煩惱;
02  認真傾聽
調整到舒適的姿勢,做好身體準備;
給予鼓勵,保持積極聆聽,給予正面反饋;
學會安靜地傾聽;
學會提問,但一次對話中最好不要問超過5個問題;
03 擁抱脆弱
展現完美,無法建立更有意義的連結;
脆弱,幫助建立更深層次的聯絡;
04 創造儀式:
養成可以長期堅持的習慣05 經常給予: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更多留學教育資訊點選關注FindingSchool

相關文章